劉蘭
摘要: 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它兼顧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情感意志的培養、能力和覺悟的提高,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式方法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我們要讓德育課既充滿活力又富有成效,更要讓德育工作滲透到各個層面、各個環節,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 喚醒式德育教育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經濟成分、社會生活、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出現了多樣化,職業教育迎來全新發展機遇,更面臨嚴峻挑戰。德育課教學過程不再僅僅是“教”的過程,更是將政治、經濟、生活、道德等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個體情感需求、思想品質、價值取向以至轉化為行動的過程,即喚醒的過程。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崗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讓學生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希望、終身學習有基礎。教師由教學中的說教者、課堂的控制者轉變為教學中的示范者、學習的指導者、學生的幫助者,為學生提供發展自我、表現自我的舞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突出教學空間的開放性,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個性化、自主化學習。下面筆者就高職德育教育的模式轉變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傳統型德育教學模式回顧
1.照本宣科,教條主義。
上課“滿堂灌”,很少理論聯系實際,從某種意義上說很多人認為德育課“教與不教一個樣”,“教好教壞一個樣”。
2.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學生厭煩,有抵觸情緒。學生受社會上多元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更加降低了教師自身的威信。
3.應試教育,教法單一。
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喪失學習的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4.表情單一,感情淡漠。
教師不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課堂氣氛沉悶,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
5.重統一性,輕多樣性。
造成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缺失,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都受到一定影響。
二、喚醒式德育教學模式思考
1.情感喚醒。
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內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情感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情感等。而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最直接,因此德育課教學應合理調節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德育課堂效率。
(1)創設情境,增添情趣。
課堂的前15分鐘是關鍵。先用生動形象、情感豐富的教學語言做精彩導入,引導學生進入所講章節,教師抓住章節的“要點”,以豐富的感情積累和知識底蘊渲染,設置一個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帶領學生入境入情。
如:作者在《經濟政治》講到投資時,首先,拿出一只精巧的手提袋,讓學生猜是什么?制造懸念,人人好奇……全班學習氣氛一下子調動起來。接著,引出一個故事:有一農夫,得一只雞蛋,想著怎樣發財,一只小狗打碎了雞蛋……導入所探究的知識點,雞蛋好比投資,不管是買股票、債券還是存銀行,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等最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學習,談談自己對投資的理解及如何提高預測風險的能力等,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了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能力。
(2)振奮精神,激情教學。
上課時,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感情真摯,給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面容和藹,語調親切,適時投入期待的目光,給學生如沐春風的喜悅。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首先,上課要有激情,不少教師上課表情淡漠,為完成任務而教學,這樣的課堂波瀾不驚,也不會打動學生的心靈。美國理查德·威武說:“好的教師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志向更高、熱情奔放的,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激情的教師。”激情不但要在授課中散發出博學的氣質,舉手投足中表現出慷慨激昂,講到精彩處甚至掩面、頓足、狂笑、嘆息等,讓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德育課是需要激情的,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和無私的奉獻,只有教師自身充滿對事業生活的熱愛,才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生活的熱愛。
其次,要營造詩化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善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講黨風建設問題時,結合5·12汶川大地震,給學生朗讀一首詩《生命的禮贊》,其中有一段:“救人!救人!救人!指令從中南海發出,千軍萬馬向同一個地方進發……”這首詩寫出了對生命的尊重,深深打動著每位學生的心,學生們沉浸在對遇難同胞的思念中……同時他們也深深體驗到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的黨始終和人民在一起,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激發他們愛黨、愛祖國的情懷,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情感去體驗理解知識,就不枯燥、更加深刻具體。
因此,只要教師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表情運用有的放矢,就必然能活躍課堂氣氛,通過對學生情感的喚醒,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2.藝術喚醒。
高職的學生是從初中分流出來的,身心都沒定型,沒有成人,可塑性大,而大部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太強。他們對形象、具體、生動的事情感興趣,看問題常常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容易產生排斥、對立的情緒。而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進一步提高德育課教學的藝術性。
首先,筆者在德育課教學、德育工作實踐過程中,深深感到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是說,看你怎樣導演這堂課,而要導演好一堂課,就需要精心設計課堂的教學過程。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說明德育課需要我們用藝術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講我國的對外經濟關系時,以歌曲《春天的故事》為導入,再以《走進新時代》為結束曲,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對外改革開放,正以嶄新的姿態邁進新時代……再如講到臺灣問題時,用歌曲《我的中國心》來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收到教學的實效。
其次,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刺激,又可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升教學質量。多媒體的運用,渲染了氣氛,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讓抽象理論更加直觀形象。通過圖片、漫畫,甚至把跨學科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栩栩如生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后,多元智能理論啟示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在于個體智能,而在于每個人的智能組合不同,可以說職業學校的學生個個是人才,人人能成才。學生本沒有聰明不聰明之分,只是被人為貼上標簽而已,德育課教師要從傳統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從欣賞、贊美的角度出發,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用自己的人格、藝術魅力來熏陶和感染學生,激勵學生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付諸行動。
3.專業喚醒。
過去我們把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分離,其實德育課與各專業課應該是唇齒相依、互贏互利、互相滲透的關系。要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崗位有針對性地對某些知識加以講解,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意志等方面的變化,從而提高德育課的有效性。
第一,把德育教育貼近專業教學。所謂貼近專業,就是在進行德育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多聯系專業的要求,多舉專業中的典型案例,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凸顯專業特色。如《經濟政治》,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對社會熱點經濟問題做市場調查,開辟校內跳蚤市場、參與學代會選舉、做社區義工、賑災義演等,通過這些活動去考查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講心理課時,也可以結合消費心理學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營銷技巧。講職業生涯規劃,我們可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行業、企業等進行分析,讓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再如:從事第三產業的專業,要注重禮儀、優質服務方面的教育等;這就要求德育老師對所授專業有相當的了解,否則難以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把德育教育融入專業實踐。所謂融入專業實踐,就是在專業實踐的過程中要有德育教育,在注重學生技能提高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特別要進行“感恩”教育。
三、喚醒式德育教育工作延伸
學校建設的根本在于教育教學質量的真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在于隊伍的不斷優化與提升,隊伍優化提升的著力點在于校本基礎隊伍的不斷提高與再建設,校本基礎隊伍提高的關鍵在于師德師風的建設與引領,因為這關乎整體學風、校風的營建,我們通常會強調教學分工要精細,但在德育工作上,不能片面,不能教條,德育工作不可能通過幾個德育教師的積極作為而取得實質性成效,德育教師可以通過努力解決點上的不足,卻不能承擔面上的重任,必須營造齊抓共管的良性局面,把德育工作滲透到各個層面,各個環節,甚至每一堂課。所以,我們務必強調德育教育工作全方位延伸,每一位老師都肩負著喚醒育人的基本職責。因為,我們處于同一個團隊,我們的未來是共同的,我們面對的是一代人的塑造與培養。我們不但要授之以技能,更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總之,德育課教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實施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我們要用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導學生從束縛、禁錮、依附定勢中走出來,讓思想碰撞、心靈交融、彼此理解,讓德育課既充滿活力又富有實效,讓德育滲透無處不在,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求樂、求美的心理需求,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德育主渠道作用,增強高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鮮活性。筆者愿與大家一起為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