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治琴
摘要: 教師制定簡明準確的教學目標,精心地選擇并掌握精當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與學生、文本之間的生動“對話”創造愉悅的境界,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但凡精彩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無不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專業知識,都能制定簡明準確的教學目標,精心地選擇并掌握精當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與學生、文本之間的生動“對話”創造令人愉悅的境界,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一、制定簡明、準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學的目的、要求。小學語文老師要了解小學階段課程的總目標,熟悉本年級段的教學目標,在制定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應依據本年級段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逐漸落實。具體到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本年級段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進行整體思考。既要考慮目標在“三個維度上”的達成度,又要著重思考在語文訓練在要讓學生得到什么,還要想好實現目標的方法、策略。如我在教《荷花》一課時,學習了一位老師提出的教學目標:(1)識字學詞,讀準生字的字音,了解詞意,正確書寫字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受美的情景,用朗讀表達對荷花的喜愛之情。(3)感悟作家筆下荷花的特點,了解抓住特點展開想象描寫景物的方法。這個教學目標既重視了識字這個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又落實了學詞這個中年級的教學特點。找準了語言訓練點——有感情地朗讀,讀中悟寫、學寫。這樣的教學目標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學習課標,向名師看齊,學有樣板,在模仿研討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二、精心地選擇并掌握精當的教學內容
語文老師難當,不是難在駕馭教學上,而是難在駕馭教材上。課文是教材的主體,教什么學什么,除了借助“導學系統”“練學系統”的提示加以確定之外,還需要教師“從課文中找”,所以語文教學不應當是“教課文”,而應當是“用課文教”。教師要準確把握讓學生借課文學什么、練什么。
一篇課文可學可練的內容很多,要學會依據《課程標準》研究“教本”,針對學生實際進行篩選取舍。教師根據課文的特點,聯系年度目標,找準課文語言、形式和訓練重點,一課一得或兩得,切記不可貪多求全。這一得可以是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可以是學習典型的構段方式,可以是學習揣摩某一寫作方法……教師通過課堂上精當的教學內容,擠出一些課上時間,讓學生多讀一些相關的文章,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一點我深有感悟。如五年級上冊《走遍天下書為侶》中“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都可以去的故地。”這句話很生動、深刻。我最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讀書的感受寫一寫:一本你喜愛的書還可以是什么?是一位老師,一位智者,一盞明燈,一眼清泉,一個階梯……也是你的知己,是鼓勵你奮進的號角,是滋養你一生的營養……此時再啟發學生的思維:生活中還有什么是你的朋友呢?如你喜愛的動物,你喜愛的玩具,你喜愛的電視節目……這樣學生在習作“我喜愛的……”時,在詞匯方面可做到豐富精彩。
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將文章特點與教師自己理解的獨特視角結合起來,恰當選擇教學方法,定然會使你的課堂教學省時有效。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1.重視提高學生對文體整體把握的能力。“整體把握”是指以宏觀的視野對文體進行俯視、鳥瞰。教學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的要求,逐步培養與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先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熟練。這是教學的底線,讓學生讀整篇課文,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不同年級的要求,提升學生對文本整體把握的能力。低年級了解課文內容,中年級把握主要內容,高年級理解文章主旨,理清敘述順序。
2.整體與部分和諧統一。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一般是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這是閱讀教學的常規。第一個整體是指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獲得初步感受并能提出問題。這一步很重要,是精讀的準備,也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落實。有了這個基礎,便可進入對“部分”的閱讀教學。到部分時,一定要抓住重點,難點,不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要“重錘敲打關鍵處”。最后回到整體,把握文章主旨,內化文體語言,領悟文章寫法。
(二)精心設計提問。
最理想最精湛的教學藝術所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課堂上設計問題不在多而在精。問題要提在學生的疑點上,提在語文訓練的重點上,提在課文內容、形式的特點上,最好能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時,我問: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問題要提?生:瀘定橋在哪里?為什么要奪?怎么奪的?結果怎樣?奪的前面為什么要加上飛?這種抓課題啟發學生自己提問題的設計從一開始就引導學生抓住了課文的中心內容,同時也為順利地開展本課的閱讀教學打下了基礎。啟發學生質疑之后,教師把預先設計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糅合在一起提出新問題。
(三)有效把握預設與生成。
預設應盡可能符合教材,學生、教師的實際,使提出的問題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但是預設再精心也僅僅是預設,教學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有不可預測的一面。順學而導,促進生成更為重要。那種教師被學生“牽”著走的現象不是真正的生成,至少不是高效的生成。教師的職責就是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促進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善于抓住學生理解的難點、提出疑點和發言中的閃光點,在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中,碰撞出思維、情感、認識的火花,最終生成知識、方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