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伊春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現狀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二十世紀80年代初,我國每年的高校畢業生只有20多萬人。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國高校畢業人數大約在100萬左右。從本世紀開始,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基本上呈直線上升態勢,到2011年,已激增至660萬。此外,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為100%。而進入本世紀之后,每年的平均就業率(初次就業率)在80%,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就業質量不高的就業。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后,就業形勢更為嚴峻,每年約200萬以上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國高等院校每年向社會輸送的畢業生似乎已經遠遠超過社會的需求,但是從入學率的角度來考察,我國高校的入學率卻仍然較低。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4.2%,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7年;按照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美國學者馬汀·特羅的劃分,15%-50%屬于大眾化教育階段,那么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僅僅是剛邁入大眾化階段,與經合組織國家平均51%的高校入學率相差甚遠。所以我國的人才培養結構失衡與西方國家的絕對人才過剩不同,是教育結構性失衡。
教育結構的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結構失衡。目前高校培養的人才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有些專業就業率很高,有些專業就業率非常低。根據我國2009年的就業藍皮書統計,2008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約為86%,比200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下降了1.5個百分點。但各學科專業的就業差別較大,工學、管理學成為2008屆就業率最高的兩個學科專業大類,最低的兩個學科專業大類是法學和哲學。二是人才層次結構失衡。以2009年為例,全國各類畢業生人數如下:博士4.86萬;碩士32.26萬;大學531萬(其中本科245.53萬;專科285.57萬);中職畢業生約500萬。從這組數字中,我們看出,我國的畢業生結構形成了一個酒瓶狀結構,突出表現在高校畢業生人數與中職畢業生人數相當。我們且不論這種結構是否合理,只要看看這幾年的就業率就一目了然。中職就業率近些年來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高校畢業生的平均初次就業率只有80%,而其中還包括靈活就業率占了一定比例。保守估計,近些年來,每年約有200多萬高校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由此可見,我國目前人才培養結構確實存在不合理的情況。
二、教育結構失衡導致的問題
上個世紀末,我國基于“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的思路,拉開了高校擴招的大幕。當時,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僅為7%,而高等教育發展速度從此前的平均年遞增9%驟然提高到30%以上。毋庸置疑,高校擴招,對提高整個國民素質、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但是,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而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而過度超前發展。揠苗助長,必然帶來陣痛。教育結構失衡導致的問題如下:
其一,招生數量大幅增加,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質量下降。從1998年招生108萬,到2010年招生657萬,招生數量快速增加,教育投入卻跟不上規模發展,部分高校辦學條件不足,生活、學習所必須配套的硬件設施的建設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較快地滿足需求和期望。特別是擴招之后,生源質量下降,師生比例擴大,導致高等教育質量下降;而生源質量下降,又導致學校不得不降低教學水準、教學要求、考試要求和畢業標準,其結果就是畢業生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
其二,專業與課程結構調整滯后,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就業壓力增大。高校擴招之時,許多高校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及物質準備,特別是在專業結構及課程調整上滯后。我們很多高校沒有按照市場的需求來調整專業結構與課程結構,而是按我有什么專業就招什么專業的思路來進行招生,由于專業不對口,很多學生還沒畢業就意味著失業。
其三,層次結構不合理,造成勞動力供給不均衡。由于高校擴招來得突然,如何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來構建新的人才結構,從而確定合理的教育結構,還有如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比例,普通本科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比例等等,都缺乏科學論證和統籌考慮,對我國后來的勞動力結構帶來了極大的隱患。高校擴招之后,有的地方高考錄取率達到70%-80%,出現了上大學容易、上高中難的現象。而在這種生源緊張的情況下,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空間又受到影響,造成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技術工人供不應求,勞動力供給不均衡問題。
其四,導致教育資源的低效率和浪費。我國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多年來一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早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要達到4%,但是這一目標至今未能如期實現,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軟肋”。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明確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2012年達到4%,這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見,我國的教育資源仍然十分有限。有限的資源必須投向效益最大的地方,但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并沒有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許多用人單位面對眾多的畢業生,以提高學歷門檻來篩選人才,于是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做專科生的工作,專科生沒有工作,就出現了大材小用、學非所用的情況,導致人才的高消費和教育資源的極度浪費。還有許多人選擇出國,或在國外就業。這種智力外流也是對我國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三、解決我國人才培養教育結構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育結構失衡問題是一個系統問題,癥結在于新增勞動力的社會需求結構與現有培養能力的矛盾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只能自上而下。溫家寶總理在談到教育問題時,多次指出兩個“不適應”: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全社會認真分析這兩個“不適應”問題,謀劃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為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高校應“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不斷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這既是高校自身職能和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指向。解決我國人才培養結構問題的基本思路如下:
1、政府部門統籌規劃,提出我國人才需求的基本框架,解決好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問題。有關部門要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分析、預測,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人才需求的基本框架,包括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專業結構,解決好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問題。要認真研究勞動力結構規律,特別是專門人才與勞動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問題。總體思路,國家要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實行分層次類型辦學,發揮各自特色,實行資源有效配置,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穩定高校招生的規模,進一步提升高校培養質量。逐步擴大中職培養規模和質量,形成合理的梯次結構。中職學校也要對其教育結構進行結構調整,打破行業辦學、地區辦學的界限,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規模辦學。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使其他教育也得到同步協調發展。
2、進一步明晰教育的職能,明確教育與其他部門的職能劃分,妥善解決誰培養人、誰使用人的問題。教育部門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合格人才,但目前教育部門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能,學校(主要是高校和中職學校)不僅要承擔學生的教育職能,還要負責學生就業。如果就業不好,就將承擔難以想象的社會壓力。為了做好就業,學校就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做市場預測、市場調研,結果分散了學校的精力,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應該明確教育與其他部門的職能劃分,各負其責,各盡其能。
3、明確分類和定位,促進高校特色辦學。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一種盲目追求“綜合化”、“大而全”的傾向,大學追求綜合,專科追求本科。這種現象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造成人才趨同性,增加就業壓力,而且會使產出與需求之間存在矛盾,使高等教育不適應經濟發展,進而限制了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就應對地方性高校的分類和定位進行規劃和指導。院校分級分類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強制執行,但是政府可制定相應的標準,建立相應的評估體系來加以引導和規范,促進高校特色辦學。
4、進一步改革學科結構和教育模式,使其與社會需要相適應。要根據科學的調查研究,掌握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數量、結構、特點等情況,再來設置專業,使其與社會需要相適應;同時,專業設置不僅要有科學的根據,而且需有戰略眼光,以免造成結構性的知識失業。學校在專業設置上也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追逐市場熱點,要根據自己的師資力量申報專業,確保教育質量。同時,要改革培養模式,在注重灌輸基本理論,培養大學生理論思辨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注重工作技能的培養與提高,要把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培養更多具備操作和應用性的人才,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經營管理、為人處事等方面的能力,以適應就業需要。
5、建立新增勞動力的激勵機制和終身教育機制。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起步時間不長,目前只是作為國民教育中的一個層次,而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系列。職業教育大多都是中職或高職,本科層次的職業大學很少。所以,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大多都認為前程暗淡,要進入更高一級層次的學習比較困難;畢業之后,可能永遠處于藍領階層,薪水較低,因而喪失到職業學校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建立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技術工人的終身教育機制和激勵機制,對技術工人中的優秀者,要提高他們的待遇,縮小社會分配差距,給予技術工人合理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以使更多的人愿意走職業教育之路。
總而言之,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表象,但它折射出包括教育結構在內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去研究探討,找出一劑良方,發揮教育的最大功能,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