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輝
摘要: 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必備內容,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所在。高職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公共必修課程,更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必備課程。面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弱化”的現狀,本文主要對高職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滲透的途徑及其評價進行了闡述,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高職教育人文素質英語教學滲透途徑評價構建
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色。然而,近年來,高職院校片面強調“就業導向”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造成了“高職”不能“高質”的現象,這不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初衷,更不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
一、人文素質定位
人文素質教育是人文知識、人文思維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優秀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受教育者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
教育規劃綱要強調,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高校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二、高職教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當前仍在不同程度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教育、輕德育的現象,這種“工具人”的培養傾向必然會影響學生人格和綜合素質的健全發展,從而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使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受到很大局限,其影響是深遠的。
1.加強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是時代賦予高職教育的必然要求。
以知識經濟為特點的二十一世紀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競爭,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人的人文素質的提高。人文素質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又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內容,也是人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發展的必要條件。
2.加強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特別是日益強化“內涵”建設的今天,只有堅持全面育人,高職教育才有出路。
3.加強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是人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證。
高雅的人文修養可使學生自覺關懷他人、關懷社會、關懷人類、關懷自然,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態度,并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進而成功實現人生價值。
三、高職英語教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00年)“強調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實際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并重”的要求,高職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更要把應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放在突出地位;沒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人才培養就會事倍功半,這就要求我們在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過程中,大力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積極促使學生在專業領域和人文領域全面發展。
1.樹立人文素質教育理念。
樹立“人本主義”的教學理念,努力促進學生智力和思維的全面發展,即強調在教學活動中,以人為中心,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從根本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看成積極的語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動的語言接受者;兼顧對人的思維、語言能力、品格、意志、自信心、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方面的全面教育。高職英語教學就應是以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為終極目的。
2.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
高職英語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改善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保證。教師教學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實現人文素質滲透與融合程度的大小。因此,教師除要注意提高英語語言教學的能力外,還應加強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還要不斷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以便增強教學效果。
3.嘗試文化比較的教學模式。
高職英語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廣義講,人文素質教育存在于語言教學的每個模塊。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始終堅持把語言形式放到社會語用功能的背景下進行,注意結合語言運用的文化因素,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聚焦看同一種文化現象,或者從同一視角看待不同的文化現象,才能真正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融合。另外,只有堅持嘗試文化比較教學模式,才能從挖掘、發現文化現象及其內核過程中,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異同,增強其“文化敏感性”,切實提高英語交際的能力。此外,通過文化比較,才能不斷領會我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樹立中西文化的平等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
4.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做補充。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英語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使視聽語料“原汁原味”地呈現,使學生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領略異國文化,品味地道英語;要創造聲像并茂的學習環境領悟目的語的妙趣及其文化內涵;重視資源庫和網絡平臺的建設,收集豐富多樣的語料為學生提供第一、二課堂的生動素材。
5.設置任務驅動改善教育質量。
改變傳統單純講授的教學方法,嘗試任務驅動的模式強化課堂模擬交際,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激發學生主動性,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具有突出的意義。設置多種多樣的學習任務,指導學生通過團隊合作、資料整理、課堂討論、自主發言等方式完成任務,并最終使教學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借助詩歌朗誦、歌曲比賽等形式活化課堂教學,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引導學生感受語言之美和其中蘊含的人文氣息,最終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情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人文修養的目的。
四、效果評價構建
有效的人文素質評價機制是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效果評價要依據人文知識、人文思維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從知識評價、能力評價和情感評價三個維度構建。
人文素質評價的實施應從本人自評,教師、同學等評價主體的他評結果反應,要使評價內容更科學,更貼近實際,進而實現評價主體的多維化。
高職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公共必修課程,而且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必備課程,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必備內容,更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所在。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以人文價值理念引導和感召學生,使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其人文素養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搞好英語教學的同時注重學生人文素質修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透視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N].光明日報,2008-2-21.
[2]鄧昕.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0).
[3]潘璋德,林增明.高職學生人文修養讀本(第3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1.
[4]陸艷,顧衛華.高職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1).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課題“強化職業能力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人文素質滲透策略研究”(編號:GZGZ7611-216)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