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通訊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成為信息化社會的一個基本載體,它的作用在人們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日顯突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統計報告將6—24歲的人群稱為青少年群體。目前中國的青少年學生網民數已達到5800萬,占全國總網民數的35.8%,而其中青少年學生網民的比例達到了26.9%。青少年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由于社會閱歷和個人經驗有限,認識能力和辨別能力不強,從而影響其正確使用互聯網。本文分析青少年網民的網絡行為,找出其互聯網應用中存在的失衡現象,并提出一些建議。
一、青少年學生上網狀況分析
(一)青少年學生上網規模分析。
2007年CNNIC發布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已達到1.62億,從上網學生人數來說,學生網民數量已達到5945萬,占總網民比例的35.8%。從青少年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來看,在全國2.16億學生中網民人數占到26.9%,即每4個學生中就有1個是網民。目前中國青少年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18.5%,而總體網民的互聯網普及率才達到12.3%,可見我國青少年學生的互聯網普及率高于整個青少年群體的普及率,更加高于全體網民的互聯網普及率。
(二)青少年學生上網行為分析。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互聯網應用功能大致分為四個方面:信息渠道、溝通、娛樂、生活助手。2007年CNNIC發布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總體網民網絡應用的特點是:3/4的網民使用信息渠道功能,互聯網的這一作用已基本普遍實現,溝通和娛樂功能也被普遍應用,但互聯網生活助手功能還沒有成為網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用程度較低。同總體網民相比,青少年學生網民對于互聯網的娛樂應用明顯高于總體網民。對于青少年學生網民來說,互聯網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應用程度排序為:娛樂工具>溝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青少年學生網民對互聯網娛樂功能的使用超過任何一種其他功能。
二、青少年學生在互聯網應用中存在的失衡現象
(一)地域失衡。
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決定了東中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在互聯網應用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2007年CNNIC發布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在全國1.62億網民中,城鎮居民的互聯網普及率遠遠高于農村,城鎮網民占到76.9%,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21.6%,而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5.1%。從初中學生和農村學生對比來看,盡管農村和城鎮的初中學生數量相當,但城鎮的初中學生網民規模接近農村的兩倍;從農村和城鎮的小學生來看,城鎮小學生的數量僅是農村的1/2,但網民規模則幾乎是農村的4倍。青少年學生網民中大多居住在城鎮,接近3/4的青少年學生網民集中在城市,農村僅占28.3%。
(二)學歷失衡。
2007年CNNIC第20次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青少年學生網民數已經達到5800多萬,規模最大的是高中生網民,有2000萬;其次是大專及以上青少年學生網民,有1800萬;初中和小學生共有2000萬。青少年互聯網普及率為18.5%,高出全國水平6個百分點;在青少年網民群體中,青少年學生網民的互聯網普及率則更高,高出總體網民14個百分點,特別是高中學生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超過一半(54.2%)。
(三)地點失衡。
網民上網地點是反映我國網民與互聯網普及率關系的一大標志。我國網民有37.2%經常上網的地點是網吧,與互聯網普及率較高國家相比,中國網民在網吧上網的比例偏高,而在家庭上網的比例相對較低。2007年CNNIC第20次調查數據顯示:48.4%的青少年學生網民經常在網吧上網。
學生受教育年限越高,在網吧上網的比例也越高,初中生近40%在網吧上網,高中生約為50%,大專及以上青少年學生達到60%左右。
農村由于家庭上網條件的不足,學生在網吧上網的比例尤其高,達到60.4%。絕大部分大專及以上院校在城市,居住在農村的網民一般都是中小學生,農村中小學生在網吧上網的比例達到60%左右。
(四)時長失衡。
總的來說,青少年學生上網時數低于總體網民每周18.6小時的時長,為11.6小時。
對于青少年學生上網時長,尤其是每周需要上課5天的中小學生,每周上網超過20個小時的人群就應該引起管理部門的注意,每周上網超過40小時的人群應該被重點關注和正確引導。18.2%的高中學生網、9.6%的初中學生網民應該受到關注,部分學生網民尤其需要重點關注和引導。
(五)時點失衡。
2007年CNNIC發布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從上網時點看,中學生網民與總體網民的上網時間存在一定差異,但差別不大,高峰期都是在20點至22點,21點是最高峰,次高峰是上午10點左右。相比較而言,初中生的上網波峰波谷更為明顯,更為集中在這兩個時間點。
三、解決我國青少年互聯網應用中失衡現象的對策研究
(一)重點關注初中和高中學生的上網情況,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
2007年CNNIC第20次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學生第一次接觸互聯網大多在13—16歲,這部分網民幾乎占總體學生網民的一半(47.5%)。”這一時期正是大部分學生的初中階段和高中早期階段,青少年正處在生理上不斷發育、心理上不斷成熟的特殊階段,處于“束縛”和“擺脫束縛”的矛盾之中。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對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渴望友誼和交流,自制力相對較弱。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加上目前激烈的競爭環境,他們特別需要別人的理解、認同和支持。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對青少年上網的引導、教育和管理非常重要。家長和老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愛心,要用鼓勵的話語與孩子交流,與孩子一起上網,共同參與孩子感興趣的網絡活動。
(二)大眾媒體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確引導青少年學生上網。
媒體與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遠遠大于家長和老師的正面教育。2007年CNNIC發布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青少年學生網民獲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是網絡(71%),第二和第三渠道是電視和報紙,分別是60%和55%。然而現在的一些媒體和網絡只考慮點擊率和經濟效益,利用青少年好奇心強、模仿性強的心理特點,向學生灌輸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觀念。這種對孩子成長不負責任的行為應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管理部門也可以根據具體地區的具體情況,恰當地選擇這些宣傳途徑,用來普及互聯網知識和宣傳正確的互聯網使用理念。
(三)積極開展課余活動,豐富青少年學生業余生活。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當代青少年較之以往要更多地受到學校、同輩群體的影響。每年長達近3個月的寒暑假,也使青少年擁有較長的閑暇時間。為避免青少年學生沉迷網絡,社會、學校和家庭有責任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環境,多開展課余活動,豐富青少年的業余生活。要加大對青少年活動場所的投入和建設力度,當前供青少年開展課外活動的場地太少。一些青少年學生之所以沉迷網吧,就是因為沒地方可去。社會各界應相互配合,多建立內容健康豐富、形式生動活潑、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學習、活動場所,豐富青少年的業余生活。要調動青少年學生參加積極體育、文藝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多樣的興趣特長,開闊學生的生活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為此,青少年活動中心應該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以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而且能夠減少青少年接觸不良文化和從事不良活動的機會。
(四)建設高質量教育網站,占領青少年思想高地。
青少年上網的目的除休閑娛樂外,還有“獲得各方面的信息”、“學習計算機新技術”等,而青少年常用的網絡服務是“電子信箱”、“搜索引擎”、“軟件上傳或下載”、“網絡聊天”等。誰能滿足青少年網民的這些需要,誰就能吸引他們的眼球,誰就會在網絡競爭中取得優勢。但是,目前國內青少年教育網站大多建成時間短,數據庫積累比較單薄,存在網頁呆板、內容空泛、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缺乏特色等問題,難以吸引青少年的參與,使得大量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網站。為此,青少年網站應該針對這些不足,順應媒介市場受眾細分化的趨勢,避免信息傳播上的同質化,建設起高質量、多層次、有特色的教育網站。
(五)提高青少年學生網絡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重要的部分就是人們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應用能力。媒介素養的培養對當前我國青少年群體更為重要。網絡活動中,青少年自我選擇的比例很大,教育干預的比例很小。因此,我們要培養和發展青少年學生具有自主的選擇判斷能力,辨別信息的真偽,了解信息的價值,使他們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高效率、高質量地利用網絡學習和生活;著重培養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青少年在網絡世界遨游時,最終決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們自己的道德選擇。因此必須通過溝通加強引導,通過引導幫助他們選擇。在尊重他們自我意識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形成判斷是非的能力。
四、結語
網絡作為一種信息媒介和生活空間,只是一種手段和媒介,它是中性的,要讓網絡發揮積極的影響,把當前網絡教育的危機轉化為教育的契機,就要幫助青少年認識和利用網絡,開發積極的網絡資源,對網絡進行管理和限制,對于發揮網絡積極的作用應該充滿信心并付諸行動。
參考文獻:
[1]崔連晶.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與對策[J].社會關注,2007,(5):8-9.
[2]李欣.互聯網與青少年科學傳播[J].科普研究,2007,(6):46-50.
[3]麥克盧漢,何道寬.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曼紐爾·卡斯特著.夏鑄九等譯.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展統計調查報告[EB/OL].[2007-6-30].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6]張水軍.淺析網絡時代的青少年教育[J].素質教育,2007,(3):9-12.
[7]張曉婷.正確有效地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