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 “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下一個五年工作的中心是擴大內需,調整居民收入公平分配,保障居民收入合理增長。而作為政策調整的主要杠桿——個人所得稅成為政府決策、居民個人以及各類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文章針對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制度的新變化,指出其在調整居民收入差距中的效用。
【關鍵詞】 個人所得稅; 效用; 居民收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從1978年至2010年,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長到5 919元,增長了44倍;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343元增長到19 109元,增長了近56倍。盡管居民收入水平縱向增長迅速,但城鄉差距也由原來的209增長到13 190元,增長了63.11倍。個人所得稅作為國際通行的調節收入公平分配的一個重要稅種,對個人收入分配有著決定性影響,對調節收入公平分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也加劇了我國的社會矛盾,一些低收入群體甚至出現了“仇富心理”,這些都成為社會潛在的不安因素,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必須采用相應的政策進行再分配活動,調整居民收入差距。
一、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的新變化
隨著社會收入結構的變化,目前工薪階層的納稅比重占個人所得稅總額比例趨于增大,個人所得稅調整頻頻“觸痛”工薪階層的神經。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始終貫徹“高收入者多繳稅,低收入者少繳稅或不繳稅”的立法精神,通過采用累進稅率、對超高勞務報酬加成征收、對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要求自行納稅申報等方式,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近兩年來,我國頻繁調整個人所得說的免征額:2006年1月1日,我國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從800元提高到1 600元;2008年3月1日,再次提高到2 000元;2011年9月1日,提高到3 500元,且工資薪金的稅率也從原來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調整為現在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如表1。
二、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原理
從理論上講,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對初次分配后的低收人群不征或少征個人所得稅以維持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高收入人群征收一定數量的個人所得稅使其收入水平下降,從而使得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對于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來講,主要調節因素如下:
(一)免征額
免征額調節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它可以將低于免征額的較低收入者排除在征稅范圍之外,而高于免征額的收入者則要按照一定的稅率來交稅,從而達到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應。
(二)累進稅率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包括比例稅率和累進稅率兩種。前者對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來說單位應納稅所得額所要繳納的稅額都是固定的,故其不具備調節收入差距的效應;累進稅率則是先按照征稅對象的大小劃分成不同的等級,每一個等級一個稅率,并且稅率依次提高,從而達到讓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的目的,以縮小了貧富差距。
(三)稅收規模
稅收規模的大小決定了可用以調整居民收入差距的資金數量,即稅收規模越大,調節效用越明顯。
三、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變化效應分析
(一)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提高效應分析
在稅收理論中,個人所得稅除稅收優惠項目不予課稅外,還要對個人取得所得的一些費用進行扣除,主要包括必要費用扣除、生計費用扣除和特別費用扣除三個方面,以體現對凈所得課稅這一基本原則。近幾年來,我國扣除標準處于不斷調整中,這必將對居民收入差距產生影響,具體情況如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費用扣除額從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對于2 000元以下收入者,其應納稅額為0,對2 000元收入以上者的影響,從納稅絕對額分析,分別減少25元至675元,收入越高者減少的納稅絕對額越大。這樣,從納稅額的減少量上看,對高收入者有利。但從各收入階層平均稅率變化上看,低收入者平均稅率降低幅度大于高收入者。如月收入3 500元者的平均稅率從3.57%降低到0;月收入4 000元者的平均稅率從4.375%降低為0.625%,下降3.75個百分點;月收入82 000元者的平均稅率從26%降低為25.7%,下降0.3個百分點,月收入122 000元者的平均稅率從31%上升為31.1%,上升0.1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隨著費用扣除額的提高,各收入階層的平均稅率都在減輕,特別是低收入者的平均稅率在大幅度地減輕,個人所得稅對收入的調控作用明顯。對過高收入者(如月收入10萬元以上者)其平均稅率減輕程度明顯低于中低收入者,因此,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標準對中低收入者更加有利。在累進稅制下,每一次費用扣除額的提高,由于稅率和稅基(個人收入)的共同作用,高收入者總會比中低收入者享受更多的納稅額減少優惠,但是從平均稅率降低程度分析,低收入者享受的負擔減輕優惠更多一些。
(二)稅率及級距變化對納稅人稅負的影響分析
累進稅率是調節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如果降低邊際稅率,減少累進級次,不但可以減少低收入者的納稅負擔,還可以增加高收入者的實際負稅水平,具體情況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當稅率由9級超額累進稅率變為7級超額累進稅率時,較低收入者(月應納稅所得額14 000元以下者)的納稅水平在下降,較高收入者(月應納稅所得額15 000元以上者)的納稅負擔在提高,從而達到縮小收入差距的目的。
(三)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制度變化對納稅人稅負的影響分析
我國新的工資薪金制度不僅提高了費用扣除標準,而且降低了邊際稅率,減少累進級次,具體情況如表4。
從表4可以看出:減少稅率級數,降低最高邊際稅率,提高費用扣除標準,對縮小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距效果是顯著的。對于月收入較低者(即12 570元以下者)月收入越高者其少納稅額越大,月收入12 570元—38 600元之間者月收入越高少納稅額越少;月收入38 600元以上者收入越高多繳納的稅越多。
由此可見,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變化對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其只能使高收入者多交稅,而不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所以這種調節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只能是暫時的、單向的。雖然工資薪金所占個人所得稅的比重逐年提高,已成為個人所得稅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08年以來,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占個人所得稅總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且個人所得稅占總收入比重從2000年起每年都超過6%,但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仍較低,即其稅收規模較小,所以其調節作用是微弱的。要想更好地解決居民收入差距的問題,不僅要全面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課稅模式、征管制度等),還需要和其他相應的政策相結合,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等?!?/p>
【參考文獻】
[1] 李睿淵,李炯.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必要性與建議[J].經濟論壇,2010(3).
[2] 彭海艷.國外稅收累進性及再分配效應研究綜述[J].經濟學研究,2008(20).
[3] 張興龍.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J].經濟論壇,2010(3).
[4] 閆坤,程瑜.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現狀及財政政策選擇[J].地方財政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