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香
【摘要】 實踐教學是會計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目前我國會計本科實踐教學中出現了以課程為導向、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解決的途徑是構建以目標為導向的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建立既能滿足社會需求又能體現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及相應的保障體系。
【關鍵詞】 目標導向; 會計本科; 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
一、目前會計本科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對會計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重視不夠,傳統的理論型教育模式還占據主導地位,在會計專業的教學計劃中仍存在重理論性、輕實踐的現象,會計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不足20%,這種格局與會計學科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實踐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教育部2011年12月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第八條規定,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制定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辦法;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各類專業實踐教學必要的學分(學時)。教育部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了實踐教學對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是高等學校加強實踐教學的政策依據。以課程為導向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實踐形式缺乏多樣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我國會計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一般分為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理論課程一般分為公共課程(如英語、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等)、基礎課程(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宏觀經濟學等)、學科基礎課程(如會計學原理等)、專業課程(如高級級財務會計等)和選修課程(如財政與金融等)。
各高校實踐教學的形式有一定的差別,但普遍是以課程為導向,或在理論課程中增加少量課時用于實踐教學,如在會計學原理課程中增加幾個課時作為會計原理實驗課。或集中進行實踐,如會計模擬實習、社會調查、到企業進行綜合實習等。實踐教學的目的性不強,各課程之間交叉重復現象時有發生,實踐形式缺乏多樣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實際上,實踐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務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不僅僅是局限在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場所,它可以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進行的所有課內和課外的實踐教學活動。實踐教學形式應該豐富多樣,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實踐教學資源包括項目資源、場地資源等。項目資源是指為實踐教學準備的資料、教材、計算機軟件和方案等,由于我國高校目前的考核評價體系是以科研項目、科研論文和專著作為衡量學校水平和教師職稱評定與職務提升的標準,實踐教學中所需的項目資料、教材和方案沒有納入科研成果的范圍,自然形成了這些資源的短缺。
場地資源是指實踐教學所需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由于企業的財務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大多數企業不愿意接收學生在本單位進行會計實習,使得高校很難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得校外實習點多面廣,教學管理難度大。目前多數高校建立了校內會計模擬實驗室,會計模擬實習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校內會計模擬實驗內容單調,多是圍繞會計核算的方法設計,很少涉及會計預測決策、會計控制、會計檢查等會計管理的內容,趣味性和綜合性較差,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現代會計方法。
二、構建以目標為導向的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
(一)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于1990年發表的第一號公告《會計教育目標》指出,學校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養學生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其未來成為專業人員的素質,并且規定會計本科教育應包括一般教育課程、一般商業教育課程、一般會計教育課程等。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這種“三基+二能”的人才培養目標,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在大學“精英化”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這種“高+專”的模式是當時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人才培養目標也發生了變化。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第三條指出:“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落實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要求”。
結合會計專業的特點,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圍繞兩個核心內容:首先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其次要培養既能滿足社會需求又能體現個性發展的人才。全面發展以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會計職業道德、創新思維、自己學習能力、身體素質和外語交流能力為核心內容。符合社會需求的個性發展可以在本科基礎上繼續深造,以后從事會計科研和教學工作;也可以畢業后直接就業,成為企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金融等機構的會計人員和財務管理人員;還可以自己創業,從事商業活動。
顯然,這種“全+專”的人才培養目標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也給社會提供了更多選擇,更符合當前社會的要求,是高校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行動導向。
(二)以目標為導向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要吸納用人單位的意見,并設置必修和選修環節,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1.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以下六項是必修實踐教學環節,但每一大項中可以設置一定數量的小項作為選修環節。
(1)培養文化修養的實踐教學,包括名著閱讀、名劇或名曲欣賞(選修)、文化論壇、文藝演出(選修)、博物館參觀等。
(2)培養會計職業道德的實踐教學,包括會計法規案例分析和討論、思想政治實踐教學、形勢與政策實踐教學、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
(3)培養創新思維的實踐教學,包括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創新性競賽活動(選修)等。
(4)培養自學能力的實踐教學,包括計算機等級考試、英語等級考試等。
(5)鍛煉身體素質的實踐教學,包括軍事訓練、體育選項訓練、公益勞動、體育比賽(選修)等。
(6)培養英語交流能力的實踐教學,包括大學英語聽說訓練、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選修)等。
2.培養學生滿足社會需求和個性發展實踐內容體系
以下三項可以設置為選修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其中一項或兩項。
(1)培養繼續深造的實踐教學,包括研究生考試、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模擬實習、下廠綜合實習、參與指導老師的科研項目等。
(2)培養直接就業的實踐教學,包括會計職業資格證考試,會計模擬實習、下廠綜合實習、實習報告等。
(3)培養創業的實踐教學,包括模擬創業大賽,會計模擬實習、下廠綜合實習、創業社會調查、創業調查報告、模擬電子商務運作、模擬商務談判等。
(三)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
實踐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關鍵在于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包括制度保障、師資保障和場地保障三個方面。
1.實踐教學的制度保障
實踐教學形式多樣、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給相關管理工作帶來了較大難度。為了保證實踐教學各項措施落實和運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必須建立規范化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
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包括實踐教學組織管理制度、實踐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和實踐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實踐教學組織管理制度包括組織領導及其崗位職責、教師崗位職責、學生實習守則等。實踐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包括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準備與過程規定、實踐教學實施辦法、校外實習基地管理辦法、各種實踐教學大綱等。實踐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包括教學質量檢查與評議制度、各種實踐教學的成績評定制度等。
2.實踐教學的師資保障
為了實現“全+專”的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需要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育理念先進、改革意識強和實踐教學能力強的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引導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及時把握國際會計發展動態、把握市場經濟制度下會計制度的改革方向以及西方市場經濟規律,拓寬教師的知識面,為會計實踐教學提供有力支撐。鼓勵校內會計教師積極參加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資產評估師、高級會計師、會計師等社會職業資格考試,豐富實踐經驗,真正成為具有職業特色的“雙師型”教師。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與企事業單位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和掛職鍛煉,使教師獲得實際工作經驗,切實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聘請業務素質高的會計人員、財務管理人員、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員擔任兼職教師,與學校專職教師一起開發實踐教學內容,組織課程教學,切實加強對在校學生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要在全體教師中開展“傳、幫、帶”活動,讓有會計實踐經驗的老教師幫助經驗相對缺乏的年輕教師,盡快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以滿足會計實踐教學的需要。
3.實踐教學的場地及配套設施保障
實踐教學的場地包括校內模擬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對于學生不僅僅是為了實習會計崗位工作,而是他們接觸和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因此在選擇和建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具備思想教育的積極性,如該單位具有強烈的納稅意識、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有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的經營理念。二是具備生產與管理的典型性,如該單位擁有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建立了現代化的管理模式。三是具備專業業務的實踐性,如該單位會計崗位設置合理、分工明確。
要正確處理好校外單位實習與校內模擬實習的關系,加強校內模擬實驗室建設,合理配備實驗室所需的硬件和軟件,學校要鼓勵教師開發模擬實習項目,編寫實踐教學教材,保障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應淑儀,吳濤.國外會計本科教育的啟示與思考[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5):61-63.
[2] 張彩萍,肖序.關于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探討[C].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2010:176-179.
[3] 侯翠平,李將.關于會計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長治學院學報,2009(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