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壯
“花兒”按其流傳地域的不同,大體可分為河湟“花兒”、洮泯“花兒”和隴中“花兒”三類,河湟“花兒”流行于黃河與湟水交匯地帶、沿河上下及其鄰近地區的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裕固等民族中;洮泯“花兒”流行于甘肅臨潭、岷山、卓尼、康樂、臨洮等地的漢族、藏族中;隴中“花兒”泛指定西以東,六盤山以西,隴南山以北各縣流行的“花兒”。在長期的流傳和演唱中,形成了自己豐富的發聲方法,不論是民間歌手還是專業歌唱演員,根據生活環境、演唱習慣以及演唱者的嗓音差異,就約定俗成的發聲方法而言有:尖音唱法、蒼音唱法、蒼尖音唱法三種。
一、尖音唱法
尖音唱法在聲樂界叫假聲唱法,一般多為男歌手所用,在傳統的男女聲對唱中,男歌手用尖音唱法將聲音提高八度以求得和女歌手在音高、音量上的一致與和諧。從“花兒”的曲令來看曲調音域寬,音程跳躍幅度大,如果用真聲是唱不上去的。演唱者運用的幾乎是純假聲,聲帶較松弛,機能強度相對較弱,不完全閉合,在高音區行腔時較省力。追求鼻腔、頭腔的最高位置,演唱時始終把共鳴腔調節得比較短小,喉、咽腔并不開得太寬,聲帶的振動頻率較高。熟練的運用頭腔、口腔的共鳴作用,以得到圓潤、透亮的聲音,達到傳音遠、聲感人的目的。尖音演唱時必須以足夠的氣息作基礎,如果沒有很好的呼吸運用是難以完成的。如果氣息控制得不好,共鳴腔沒有打開,致使喉頭肌肉緊張過于用力,也就是群眾所說的“嗓子眼處使勁”,便會出現頸部青筋暴突、面紅耳赤、吐字不清的現象。當男聲用假聲歌唱時,他能克服對高音的某些恐懼,他獲得振源體放松和氣息活躍的感覺。演唱者心理技巧避免了生理上的過分用力,其音色與其中聲區的音色差別較大。聽起來親切、自然、甜美,有高亢、明亮的特殊風格,充滿著高原山區的特色,符合聽眾的審美要求。尖音作為“花兒”演唱的發聲方法,既有表情功能,又有色彩意義,在“花兒”演唱中有特殊的作用。
有些裝飾音用帶假聲的“挑音”來表現出玲瓏剔透、靈活輕巧的藝術效果,這種唱法叫做“泛音”唱法。有較多的頭腔共鳴的泛音,傳音自然遠,也正是“花兒”在野外演唱所要求的,這種聲音技巧的運用在“花兒”演唱中是必要的,是完全可以為群眾接受的,演唱者覺得唱得美當(舒服、過癮),聽眾認為唱得干散(好得很),也就是生理、心理、物理、藝術上都合理了,聲音色彩也就符合了民族的審美習慣。
二、蒼音唱法
蒼音唱法:也稱“滿口腔”或“平音”,以聲音的厚實、蒼勁而得名,是用真聲為主的唱法。“花兒”曲令中,音域在八度以內,旋律和節奏較規整,有點小調特點的曲目,多用“蒼音”唱法。發聲方法和日常口語比較接近,用聲帶的全部振動發出聲音,胸腔和口腔積極地共鳴,振動頻率較低,音域比較窄,多為女歌手和演唱尖音有困難的歌手運用。這種唱法的共鳴焦點主要集中在咽喉和口腔,演唱者大多以胸式呼吸為主。有利于咬字吐詞,字詞交代得清清楚楚,音符唱得實實在在,頓挫明顯,聲音接近生活語言,更容易體現歌手嗓音固有的音色,適合演唱速度多變的曲令,演唱象訴述般親切,用的雖然都是“嘴皮子勁”,即大部分靠口部與唇部的力量,歌唱時口唇動作較多且用力。在喉、舌、齒、牙、唇任何部位準備發音時,將氣息在積蓄力量的一瞬間送到應有的部位,使聲母的阻氣更有分量和彈性。聽起來輕松自然,熱情豪放。
蒼音唱法是人們長期演唱而形成的一種唱法,對有些自然音區以外的高音,是經過不斷地演唱而練就成的。對氣息的運用比較自由,只要掌握好吸氣、換氣的地方,就能從容不迫的完成演唱。撒拉族、保安族、漢族群眾中多用蒼音唱法。
三、蒼尖音唱法
蒼尖音唱法也就是尖音和蒼音相結合的方法,在聲樂界也叫真、假聲結合唱法。即在高音區用假聲,中低聲區用真聲、融尖、蒼兩種唱法的精華為一爐,使演唱音域擴展,既能發出嘹亮的高音,又能發出渾厚的中、低音,是“花兒”唱法中比較科學的演唱方法。這是目前演唱“花兒”最普遍的演唱方法。“花兒”演唱中本身就存在著聲區的重疊,而不只是簡單地將低聲區、中聲區、高聲區結合或過渡得沒有“痕跡”,無論是頭腔、鼻腔共鳴,還是胸腔、口腔共鳴,都能做到上下貫通,真假聲轉換自如。演唱者在做漸強漸弱的過程中,在同一音高上能自覺地完成聲區的過渡。唱低音時不感到笨拙,唱高音時不感到哽咽。融會貫通,達到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有一些歌手為了追求不同的藝術效果,演唱時將蒼音與尖音音色有意識加以區別,也別有風味。
蒼尖音唱法是前面兩種發聲方法的有機結合,在發出明亮的尖音和渾厚的蒼音的基礎上,更注重氣息的控制,以保證音區轉換的自然和音魚的一致性,也常運用“搶氣”、“偷氣”等運氣方法。
參考文獻:
[1]劉大巍.夏美君.聲樂藝術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2]周秋雨.話劇·影視·音樂劇·聲樂教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3](美)倫納德·邁爾.音樂的情感與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王士魁.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實用教材[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