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
新的語文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以學科知識為中心變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認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使語文課堂教學的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等專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有別于普通中學,語文教師更應結合中專生的思想狀況,在教學過程中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徑。
一、確定好德育教學目標,是實現德育任務的重要前提
新的語文教育理念把傳統的德育教育詮釋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而我們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中情感目標內容都比較單一而狹隘,致使德育目標根本無法實現。以《項鏈》一課為例,閱讀提示中只強調要學生認識虛榮心的危害,并通過小資產階級婦女瑪蒂爾德的人生經歷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卻不肯定女主人公的現實主義態度和她克服困難的勇氣。而這一點對于學生,尤其是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才是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在備課過程中,如果教師有意識地把這一點作為德育目標確定下來,授課中只需稍加引導,學生就可以自己領悟這一審美認識,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自我教育。這樣,德育就不僅不是一種外在的,需要教師來灌輸的東西,而且也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對學生的現在和將來都有重要意義。
二、按文章內容分類,體現德育教學目標要求,是語文教學實現德育任務的有效途徑
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了解雄闊壯美的錦繡河山,了解華夏兒女的智慧和創造力以及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等等,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情操教育,審美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實現德育教育的要求。
各類散文、游記、訪問記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教材。《雨中登泰山》、《內蒙訪古》等篇目,教師可按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教學中,引導學生隨作者一路走去,去欣賞雨中泰山別具情趣的景物,體會“獨得之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懷。《內蒙訪古》教學中則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去感受塞外的廣闊原野、豐茂的物產和少數民族風情。
古今中外的各類詩歌及散文作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文學鑒賞水平,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和曠達的人生態度。如《蘭亭集序》、《藤王閣序》等,尤其是《至大海》,歌頌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對世俗生活的丑惡與平庸,突出人與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鳴。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保持中專生純潔、自由的個性。
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論文文、雜文等,可以培養學生正確靈活的思維方式,樹立唯物主義觀點。像《拿來主義》這篇文章,論點論據鮮明,論證思路清晰,可以讓學生結合現實談“送去”的危害和“拿來”的必要。談今天的改革開放與“拿來”、“送去”的關系,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訓練學生邏輯推理能力,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國際社會各國間的復雜關系,使學生認識到一個國家乃至一個人在處理與別國和他人關系時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小說、戲劇作品以特定的時空把學生帶入到對社會、人生的思索之中,可以豐富學生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社會人生的認識。講授《項鏈》一課時,讓學生認識在必然與偶然因素作用下生活中會出現許多不可預知的狀態,我們必需勇敢地面對。在學習《茶館》時,文中描繪的的眾生相,使學生認識社會的復雜和小人物生存的無奈。學習《屈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三、作文教學是實現德育任務的重要環節
“文如其人”、“文學即人學”都在講“文”與“人”的關系,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文”。如果學生缺乏應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能力,勢必寫不出好文章。所以,一方面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強調寫作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使學生對怎樣才能寫出好文章有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又必須在日常講讀課文時從創作角度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的特色。
為使所學課文與寫作實踐不脫節,同時也為進一步鞏固已有的思維成果,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找啟示并聯系現實進行作文。如學過《項鏈》一課后,我們對主人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和肯定,她毅然決然用自己10年的痛苦生活承擔了一次“責任”,就連她自己也為此感動自豪,這是多么可貴的人性。學生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結合現實得出一個認識,那就是現實中總有一個時刻是需要我們付出一定的代價去承擔某種責任和義務的,只不過代價有多有少,責任和義務的源起有所不同罷了。
“語文的人文內涵不只是體現在課文中,更體現在學生作為交際主體的接受與表達過程中”,作文教學很好地實現了這一語文教育理念。但聯系課文內容練筆遠遠不夠,因為教材中貼近學生內心感受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實在太少,硬要使學生在作文中表現虛幻的成人世界和思想情感,只見文字不見性情,只見訓練不見交際,在作文訓練中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師可借助各種媒體資源和網上資源,尋找中專生關注的社會問題,并組織分析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握平時不易窺見的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緒狀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較客觀較靈活地分析和認識事物,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個性和智慧的機會。
關于語文課教學的德育途徑,最后要補充一點,就是:教師的儀表行為也是實施德育的關鍵,因為身教重于言教,行動勝過言語。一名優秀的教師如果具有較高的素質和修養,他體現在外的優雅氣質乃至人格魅力可以勝過無數說教。學生在與教師接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就受到教師良好風范的感染。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