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萍
“高效教學”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只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高效教學”。我從教歷史十幾年,下面就從課前讀書、課中教學、課后訓練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課前讀書是“高效教學”的前提
課前讀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重要途徑,一定要指導學生把書看一遍。要提醒學生一件事,那就是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書上的內容,想想它們為什么這樣?要是你處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會怎么樣?指導學生掌握知識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記不牢,效率低。之后需要把復雜內容簡單化,通過信息的重加工,提取記憶要點。
二、課堂是“高效教學”的主要渠道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只有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才能真正實行高效教學。以下是我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進行情境教學的一些做法。
1.運用多媒體影像等進行演示,創設影視教學情境,再現歷史場景。
如在講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放映《火燒圓明園》的影片片段導入新課,對圓明園火燒前后進行對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看完影視資料時,學生完全融入歷史情景中,然后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自由發表議論,談感想。最后引導學生痛責思恨、激發愛國情緒,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情感價值觀。
2.運用漫畫進行情景教學。
漫畫集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體。如講“洋務運動”時,我向學生展示《使用新式槍炮的清兵》這幅漫畫,畫中使用新式武器的清兵仍背負著弓箭。這幅漫畫的寓意再現的是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的過程,同時挖掘出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不觸動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舊。
三、選擇教學方法
課堂是源頭活水。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是基于學生學的法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良好狀態,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這樣才是高效的課堂教學。
1.“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我常常提出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如在上《俄國廢除農奴制》時問:“如何評價1861年改革?”培養學生整體上把握歷史事件的能力。以“你怎樣認識亞歷山大改革問題?”為切入點,多層面思考,激發學生發散性的思維活動,師生互動,營造開放的氣氛。
2.《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歷史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只有“教”的課堂,是“一言堂”;只有“學”的課堂是“放羊”,這樣的課堂都是低效的。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在互動中交流溝通。比如講到《洋務運動》時,我組織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課本提供的資料進行辯論。正方的觀點是洋務運動的成功包含許多因素,使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觀點是洋務運動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最終以破產告終。學生自由辯論,我傾聽、啟發、指導,對學生的觀點,不做強求統一,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加強聯系是“高效教學”的保障
獲取知識的快捷性、記憶的長久性和再認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高與低的首要體現。教師應指導學生針對各個不同的識記內容,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且進行交流。
1.重溫課文。每學新課之后,我都要求學生把課文內容像講故事一樣講給家人聽,在講的過程中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講不下去時打開書再看看,馬上就能記住而且不會忘記。
2.及時做題。練習題目一定要自己獨立完成,弄不懂的馬上去查書,解決問題。對沒掌握好的知識,要花些時間復習,直到弄懂為止。
3.階段復習。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打好基礎,重點放在“面”上。在復習時要注意事件的前后聯系、中外聯系。這兩方面的聯系,是學習歷史必須注意的,這樣就能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整體的歷史輪廓。第二階段的復習目的是查漏補缺。怎樣查到“漏”、“缺”問題呢?兩種方法,一是請老師或同學任意地提問題,自己來回答。二是做外地學校的模擬考試題。
總之,歷史課的高效教學是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一環扣一環步步為營取得的,既取決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取決于學生的主體發揮。教師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主動參與,并學會參與,是有效教學的需要,是高效教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