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要: “問題意識”教學不是一種靜態的方法,而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學生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能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易于操作。
關鍵詞: 新課改“問題意識”教學初中物理教學
“問題意識”教學是指以“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教學模式,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尤其值得廣泛推行。近年來,我們在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中,對“問題意識”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些認識,取得了初步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文就“問題意識”教學的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問題意識”教學的核心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記住老師或教材上所描述的內容,而是學活知識、培養能力、學靈腦子。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的基石。它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還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教師若能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突出學生主動、能動的學習活動,就一定能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樹立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并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問題意識”教學的實施策略
“問題意識”教學以“疑”為核心,以“探”為靈魂。教學中,應讓“疑”和“探”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充分體現一個“疑”字,突出一個“探”字,通過創設積極的課堂教學情境,營造和諧的思維氛圍,為學生自學、觀察、思維、發問、討論、探索等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把知識變換為一系列的研究性問題,促進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1.通過提問,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在課堂上故意露些疑問,露些破綻,在講解過程中設置誤區,引起學生的質疑。
例如,在學習“浮力”知識時,學習了浮力的概念后,可以直接向學生提問: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猜想和探究。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再進行點撥,為學生的自主探究鋪設一定的臺階,讓學生順利完成探究任務,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起更強烈的探究興趣。
2.借助實驗,發現問題,引發探究。
發現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和開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形成和具備創新能力的關鍵。在學生發現問題后,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對教材宏觀認識和把握,發揮對知識結構具有總體認識的優勢,拓寬問題中所含知識點和能力要求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學生自我認知,促使學生始終處于產生問題和需要解決問題的渴望之中。
例如,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實驗,學生沒有感性經驗,讓學生猜想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在實驗過程中加以啟發和誘導。當學生在實驗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物體、凸透鏡、光屏的位置應該怎樣擺放?如果把凸透鏡遮擋了一半,能否成完整的像?為什么物體、凸透鏡、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一直線上?如果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通過凸透鏡能否在光屏上成像?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從科學探究的角度來說似乎探究性不強,但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從探究的廣義性認識,已經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程度。
這種教學設計,改變了教師講思路為師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對錯誤思路不輕易否定,而在討論中排除,在討論中肯定,讓學生在參與探索過程中,體會方法,嘗試創新。讓學生自己實施解題過程,檢驗解題結果,培養問題意識,促進知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在此整個探究過程中,原先對知識模糊的認識逐漸變得清晰,與此同時,學生在獲得肯定或否定的結論之后,再發現新問題,修正原有的認識……循環往復,不斷發展自己。學生個體原先獲取知識的方式“被動—接受”轉變為“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逐漸升華為含有自覺探索問題的較高科學素養。
3.設置障礙,啟迪思維,協同探究。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設疑布障,在常規的途徑中設置非常規的問題,或在一般層次中設置較深層次的問題,或在單向問題中設置多向問題,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些“學習障礙”,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另辟蹊徑的意識和熱情,從而自行掃除障礙。
例如,在學習“密度”知識時,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用一只量筒和適量的水,如何估測一塊橡皮泥的密度?測定固體密度的方法有多種,基本原理是公式p=m/V,只要測出質量和體積問題就解決了。就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水法”測橡皮泥的體積,但如何用“排水法”測橡皮泥的質量?這就是問題的思維障礙,就要求學生積極動腦,共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案。
4.問題連鎖,環環相扣,深入探究。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問題意識”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由一個貌似平常的問題入手,讓大家討論,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問題的解決又衍生出新的問題,環環相生,步步深入。例如,在探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系列問題: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在形式上有什么區別?在串聯、并聯電路中,電壓、電流、電阻的規律有什么不同?在實驗過程中應分別注意什么事項?等等。這樣一方面能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動機和興趣,另一方面能促使學生進行實驗反思,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讓學生帶著有研究方向的問題參與探究。
三、“問題意識”教學必須遵循的集體性原則
一個人認識問題的水平再高也是有限的,再者,學生個體之間認識問題的水平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基于這兩個實際,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應注重集體智慧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的做法是:(1)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章節前或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專門的提問活動,比一比誰的提問有質量,誰的回答有水平。(2)在學習完一個單元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次試卷編擬活動,全體同學對試卷全面加以評價。通過這些活動,促使全體同學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全體同學參與到了“問題意識培養”的活動中,優勢互補,互相促進,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培養互相合作精神,不僅是培養問題意識的需要,還是現代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
四、結語
“問題意識”教學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學習討論,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新問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是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要求,而且是實現課改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的認識是基礎,優化教學策略是關鍵,只要堅持實踐,就一定可以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