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 陳春燕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使用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行為。2012年我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已經達到了1.56億,互聯網網民規模更是達到了5.13億。2009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消息稱大學生互聯網用戶占青少年互聯網用戶的10%。如今大學生上網使用率有多高,上網頻率如何,我們做了一個簡單調查。
一
隨機抽選600名在校大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本次調查人群中,只有1位學生從未使用過互聯網。有效問卷599份。其中一星期只使用1次互聯網的學生占總數的3.3%,一星期使用2—5次的占總數的6.2%,一星期使用5次以上的占總數的13.7%,而每天都使用互聯網的占總數的76.8%。于是我們對大學生每天使用互聯網的時長做了調查。每天使用互聯網2—4小時以內的大學生占25.9%,5—6小時的占54.2%,7—10小時的占4.9%,超過10個小時的占4.4%,不足1個小時的只占10.4%。以上數據足以說明使用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課余時間的主要活動。那么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究竟是為了學習還是單純為了娛樂呢?在調查的大學生中,使用互聯網目的為上網查閱資料的占總數的10.4%,11.9%的大學生上網主要是為了觀看國內外的新聞,9.3%是為了曬博客寫微博,2.7%是為了網購,5.1%是為了看網絡小說,35.2%是為了玩游戲,24.5%是為了聊天。這些數據表明,如今大學生使用互聯網并不是僅僅為了學習和關注政治,超過70%的學生使用互聯網是為了娛樂。綜合上述互聯網使用次數和互聯網使用時長可以看出,互聯網已經成為阻礙大學生學業和素質提高的主要因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率如此高和互聯網使用目的娛樂化呢?傳統研究認為大學生上網娛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聯網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對于剛剛進入大學,并未具有成熟思想的大學生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所以以往各高校為了規范大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采取了在大一,或者大一至大二上學期間限制宿舍用電的方法,來規范大學生作息時間和互聯網使用頻率,也許這種做法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本次調查特意選擇了沒有用電限制的大三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的結果表明這種強制性的教育方式是治標不治本的。要引導大學生使用正確互聯網,必須尋找一種正確的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的方式。
二
想要治病得先知道發病的原因,這是醫生必須遵守的規矩。想要正確引導受教育者,必須知道其需要引導的原因是什么,這是一個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素養。所以必須了解造成大學生互聯網使用出現問題的原因。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些學者認為大學生使用互聯網出現問題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大學生自控能力差,容易被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世界所吸引,另一些學者認為對于即將面臨畢業和就業雙重壓力的大學生來說,互聯網的虛擬性是其逃避現實生活的最佳避風港。我以為這兩個觀點都有待商榷。大學生不同于中學生,大學自由的生活時間給了大學生更多生活的選擇,互聯網并非是大學生課余生活唯一的可以選擇的活動項目,而且大學生在自控能力和成熟程度都遠遠超過了高中生。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認為互聯網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的只有15.5%,84.5%的大學生認為互聯網對他們有正面選擇或者沒有影響。這說明大學生知道自己上網是在干什么,同時也具有分辨上網對于自己的學習生活是的利弊能力。他們大多數并不害怕或者擔心自己的互聯網使用狀況,使用互聯網和使用互聯網的目的都出自是他們自主的選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的高使用率和娛樂化傾向嚴重呢?當我們詢問為何使用互聯網時,多數大學生表示自己上網的原因僅僅是無事可做。對于面對學業和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學習和自我深造是極其重要的大學必修課,但對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結果卻顯示出如今大學生并沒有那種壓力帶來的緊迫感。于是我們又對大學生人生觀方面做了調查,在所有600名大學生中,認為自己有理想的只有31.6%,68.4%的大學生承認自己沒有理想。通過前面的調查不難看出,很有可能正是這些沒有理想的大學生構成了使用互聯網主要目的為娛樂化的學生的主體。看似與互聯網使用毫無關系的理想觀反而成為影響互聯網使用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沒有理想就沒有追求的目標,沒了追求就沒有為之奮斗的努力,于是在宿舍上網玩游戲聊天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學生理想缺失呢?歸根結底還是教育的問題。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大學生的個人素質卻并未有所提高。素質教育的素質并非只是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同樣包含個人的自我發展。而我們的教育卻忽視了個人的自我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而我國的教育也旨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但如今的教育在注重道德、文化和紀律的教育上忽視了對于學生理想的教育。沒有了理想,即使青年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也沒有前進的動力,沒有自我深造的追求,僅僅停留在符合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水平上。這就是為什么“四有”把“有理想”放在首位的原因。理想是人類發展動力的根源,夢想像鳥兒一樣翱翔天空,才有了飛機的創造;有了對光明的追求,才有了電的發明……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又一個理想的實現史,沒有理想,人類就會停止不前,同樣,沒有理想的大學生自然會選擇在宿舍里上網娛樂,哪會去辛苦地鉆研學問,去費力地自我深造、自我追求呢?
理想并不是從大學才開始有的,理想是每個人人生成長中因為某一種遠大的欲望而產生的。它可能出現在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成年時期甚至是老年時期。理想觀的塑造也會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影響,所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觀受到了時間和空間上的約束。在理想觀的塑造中素質教育是重中之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來都是豐富多樣的,只要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目標,各行各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學校價值標準被學習成績取代了,成績成為衡量學生質量的唯一標準,而考上名牌大學也成為“含金量”高的代名詞。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是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是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導向,一些有特殊愛好、有理想的學生不得不放棄愛好、放棄特點去追求總體的優秀成績,這也是我國在某些領域缺乏拔尖人才的主要原因。從中學教育出來的學生沒有獨特的個性,變得簡單單一,仿佛一個模板印刷出來的。所以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入我國教育。
三
那么是不是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必須從中小學開始教育呢?未必。在沒有理想的大學生中“有理想,但是淡忘的”占86.1%,“有理想,但家里反對,所以放棄”的占3.2%,“有理想,自己放棄”的占10.7%,沒有一個大學生是缺失理想的,他們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因此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這些放棄理想的大學生重拾信心是可行的。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理論基礎。
(一)樹立“理想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大學生重拾自己的遠大理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的娛樂化并非是有目的地娛樂,只是為了排解寂寞。在沒有追求和未來的情況下,娛樂自然成為一種消磨時間的手段。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追求的目標,大學生自然而然就不會盲目使用互聯網,而是主動去學習,去做實驗,去為自己的未來而奮斗。同時大學必須為大學生創造適合他們個性理想發展的良好環境,構建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二)樹立“求知觀”。求知不是為了考試,更不是為了發財,為了炫耀。要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求知觀”,了解到大學的學習不再是像中小學那樣單純地追求學習成績,而是為了使自我的全面發展,為實現共產主義做貢獻。學習不再是為了應付考試,應付學校,應對家長,而是出于自己的愛好,自己的追求。學習因此轉變成實現自我理想和個人價值的階梯。這樣大學生學習才會學得更有針對性,更符合自己的需求,更能學進去,學得開心,鉆研得起勁。
(三)樹立“生活觀”。樹立正確的生活觀,拒絕“宅”在宿舍或者網吧里使用電腦。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讀書、運動、藝術和發明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讓大學生了解到正確的生活方式不是過得懶散輕松,追求理想、實現抱負、貢獻社會也不是突然的心血來潮和臨時拼搏就能實現的。這些都需要有科學正確的“生活觀”。有正確的“生活觀”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時間,有更多的精力、更有效的時間去深造自己、發展自己。學校要運用自身的設備條件,鼓勵專業教師開展專業性強的課余活動,通過輔導員和學生會舉辦各種貼近社會的聚會或者討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給大學生更多課余活動的選擇。這樣就會讓大學生的生活更科學,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引導大學生使用互聯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針對性。以上的“三觀”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里提煉而來的,是針對引導大學生互聯網使用教育引申出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對于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狀況的引導更是大學教育不能忽視的。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一個國家的人才實力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雖然能夠正確引導大學生,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大學生,同時讓大學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大學生活呢?歸根結底還是要從中小學教育抓起。在中小學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的時候都帶著遠大的目的,帶著奮斗的理想,這才是科學的教育體系所應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