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錄
〔關鍵詞〕 語感;語文王國;金鑰匙;培養;誦讀;想象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39—01
所謂語感,就是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是一種文學修養。語感依靠直覺思維而不依賴分析思維。其實質是,感性中暗含著理性,直覺中沉淀著思考。因此,在閱讀教學法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語感培養。
一、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誦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內容可通過朗讀去獲得感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如教學《廬山的云霧》一文時,可利用現代化教學,先播放視頻讓學生感受一下廬山那縹緲、捉摸不定、變幻萬千的云霧,然后讓學生反復誦讀全文,正確處理課文高昂、婉轉、舒緩、急速等不同的語氣變化,并抓住關鍵詞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等,從而真切感受廬山的云霧那秀麗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閱讀教學中,就是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對文中感情表達豐富的句段,讓學生反復誦讀,并在誦讀中仔細品味句子語調、節奏的變化,使學生入情入境,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進而生發強烈的語感。特別是對文中包含的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思的句子,更應該強調在反復的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如教學《小小的書櫥》一文第四小節時,我先指導學生理解“沉思”、“幻想”、“快樂”、“憂傷”的意思。然后,結合詩歌的韻律特點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深化詩文表達的感情體驗,體會作者讀書如癡如醉的程度和讀書的樂趣,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二、比較誦讀,培養語感
對文中含有表現力豐富的詞語的句子與改動后的句子通過誦讀進行比較,是培養語感準確性的重要方法。教學中,可以通過增補、刪除、替代、變序等方式,使學生感受原文語言的精練、形象、細膩等特點,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例如,教學《中國石》一文“我們倆又挑選了一些石粒,讓‘臺灣、‘海南等島嶼依偎著‘祖國。”一句時,我采用替換詞語的方法,讓學生分別用“緊貼”、“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詞,讓學生誦讀比較句義的變化,通過對詞語的理解和對比誦讀,學生體會到:“依偎”是“親熱地靠著、緊挨著”的意思,充分體現出了“臺灣”、“海南”與“祖國”間的“母子”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希望祖國和平統一的思想感情。這樣,在比較誦讀中,不僅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妙、達意之準確。
三、展開想象,培養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葉老曾說:“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語感同想象是緊密聯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如《月光曲》一文,在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創作樂曲的經過一段時,借助平緩柔和的語調對描寫環境的語句感情朗讀,再結合畫面,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貝多芬手撫鋼琴,琴音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在傾訴人間的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想象之后,又輔之以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略大海的雄壯之美,從而領會樂曲旋律的跌宕變化。由此達到提高學生語感的目的。中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定向引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感受形象,達到領悟感情的目的。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一文,主要講了三名森林警察部隊的戰士為保護祖國最北部97萬公頃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過著單調寂寞的生活,及在單調寂寞的生活中迫切渴望得到信的事。教學中,我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原始森林深處”、“風雪交加”、“無邊無際”、“隔絕”、“小木屋沒有電”等詞句的意思為突破口,讓學生根據這些描述展開豐富的想象,使學生在想象中進入了情境,得到了語感的培養。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