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芳
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節,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視。精彩的導入好比一把打開成功課堂的金鑰匙,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師生共同享受繽紛多彩的語文課堂。
大凡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重課堂導入。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于漪老師也說:“上課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語文課堂一定要注重導入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下面我結合中學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幾種常見的課堂導入方式。
一、創設情境
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課文中所傳達的涵義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創設出一個與課文相吻合的情境,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角色,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導入時我用了滿文軍《懂你》的MTV,這首歌不僅旋律美,歌詞更美。在歌聲創設的情境中,我用低緩的聲音深情地開場:“母愛如水,水的柔長讓我們感到充盈。母愛很含蓄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天下的母親都為她的孩子默默付出。可是,有多少孩子能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呢?最遺憾的是,當你懂得母親時,她已經永遠離開了你。今天,讓我們走近史鐵生,跟隨他去懷念一個留給我們太多感動的苦難而偉大的母親。”聽到這里,不少學生已經潸然淚下了。接下來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就平添了一種認同感,完全沉浸在課文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二、設置懸念
導語中有意提出疑問,制造懸念,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
如于漪老師教魯迅的《孔乙己》是這樣導入的:“過去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魯迅的《孔乙己》寫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劇。讀悲劇時人們的心情往往很難過,灑下同情的眼淚。但讀《孔乙己》時,你的眼淚流不出來,心里陣陣絞痛,眼淚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運悲劇、性格悲劇,還是社會悲劇呢?讀了課文我們就可以找到正確的回答。”于漪老師抓住課文的重點,即孔乙己屬于什么類型的悲劇,巧布疑陣;同時明確告訴學生答案就在課文中,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增強解疑的信心,學習主動性自然就會提高。
三、剖析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最容易令人“一見鐘情”。由于標題往往具有統帥全文、概括力強、信息豐富的特征,因此我們可以運用標題,使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比如在學習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導語:“請大家體會一下,如果將文章命名為《荔枝》好不好?試同原標題比較一下,談談自己的想法。”學生馬上就有了反應,絲毫沒有以往所表現出的對說明文不感興趣的情緒。于是,趁機跟學生分析標題的含義:“南州”是荔枝的產地,“六月”是荔枝的成熟期,“荔枝”是說明對象,“丹”是荔枝成熟的顏色。一個標題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也體現了科普說明文所具有的準確性、真實性、生動性和趣味性。
四、貼近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老師應貼近生活,從生活中擷取素材,激活學生思維,達到引人入勝的最佳效果。
一位老師上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時是這樣導入的:
用投影給學生出示一首諷刺詩《“老掌柜”難舍芭蕉扇》:“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不怕花錢多,就怕投風險。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重者削腦袋,輕者上醫院。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搖,照樣能解汗!”
學生讀著這首諷刺詩,興趣陡增。教師于是趁熱打鐵,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并作了簡要的提示和分析:其實,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少,文學作品中也挺多,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領略一下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
五、介紹背景
在導入時,恰到好處地為學生提供作者的身世簡歷和時代背景等,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題。
如教學卡夫卡的《騎桶者》時,先介紹一下卡夫卡的生活經歷。重點介紹他的矛盾一面:白天黑夜顛倒的生活,熱愛生命但又不珍惜生命,害怕孤獨而又熱愛孤獨,對外界既恐懼又渴望。這樣,學生基本上就能認同他對于生活在當下的人們而言的預言者和先知的地位。為了驗證卡夫卡的存在,還可以結合當今存在的宅男宅女現象進行分析。課堂前奏充分了,對于加強理解《騎桶者》“人與世界的不通融性”這一主題的重頭戲就有效了。
六、溫故知新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題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因此,溫故知新的導入方式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課,有利于學生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接受新鮮的信息。
如教學馬爾克斯的《禮拜二午睡時刻》時,我由回憶魯迅的《藥》來導入:“小說中夏四奶奶認為兒子是被冤枉而死的,也為兒子的死感到羞愧。其實,學過課文,大家都知道夏瑜是為革命而犧牲的,是很光榮的。夏四奶奶雖然愛兒子,但她不理解兒子的死。今天,我們又來認識一位母親,她也永遠地失去了兒子,她的兒子被當做小偷遭到槍擊而死,她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她理解兒子的死嗎?”學生有了舊課的積累,就有了對新課的渴求,探求欲望也濃厚了。
總之,導入新課的方式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作為課堂的第一環節,導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不管使用什么方式,都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明確的目的性;二是有機的整體性;三是豐富的知識性;四是感人的形象性;五是嚴密的科學性;六是恰當的簡約性。怎樣運用,全靠教師靈活掌握。教無定法,只有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學主題,靈活地選用導入方式,切合學生實際情況,不斷提供新鮮資源,才能更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