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都有積極的意義。文章以江蘇宿遷地區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為案例,在分析宿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后,重點探究加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社區文化;建設;居民;主要問題;對策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而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正處于社會結構分化、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加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欲實現跨越發展的宿遷地區來說也同樣如此。文章中,筆者以宿遷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為案例,分析社區文化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重點探究推進宿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措施和方法。
一、宿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制度安排及科學的長期的規劃
當前,絕大多數的城市包括宿遷的社區文化建設中都缺乏制度性安排及長遠的規劃。具體表現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基本上無制度安排可循,更無科學的長期的規劃,一般都是五年計劃,至多也就十年發展規劃,宿遷也是如此,這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百年規劃,貫徹百年”的做法相差甚遠。在某種程度上,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決策還只是“領導意志”的體現,缺乏系統的制度安排與科學的民主決策程序。筆者在幸福街道辦、項里街道辦、湖濱新城、宿豫區調研中了解到各社區居委會在文化建設這一塊大多數缺乏遠期規劃;社區文化建設中沒有明確的制度安排,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也多由社區委員會牽頭,幾乎不太征詢群眾意見。
(二)管理隊伍高齡化特征顯著且缺乏專業素養
雖然在《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中,明確了社區委員會在社區文化管理中的主體地位,但關于管理者崗位的設置沒有明確規定,而且大多數居委會成員由離退休者擔任,業余性、兼職性、高齡化和不穩定性就成為管理隊伍的顯著特征。從調研中筆者了解到宿遷市社區中專門負責社區文教工作的干事最大年齡60歲、最小年齡32歲,平均年齡50.6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缺乏專業素養,這將嚴重影響到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
(三)資金投入普遍不足及文化活動所需的物質載體嚴重缺乏
當前,宿遷的城市化快速發展,而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資金投入與此嚴重不相適應,文化活動設施嚴重短缺。
首先,各個社區的文化建設投入的經費普遍不足。大多數城市社區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的供給、社區管理部門的創收和社區居民交納的各種費用,其中可用于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更是少的可憐。在調研中,筆者了解到目前政府對社區委員會除了少量的辦公經費的投入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的資金投入,有些社區就連正常的辦公經費也是入不敷出,更不用說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了。而對于尚處于經濟欠發達階段的宿遷地區來說,如果讓社區居民自籌經費開展文化活動的難度可想而知。
其次,社區文化活動所需的物質載體嚴重缺乏。這種狀況已經嚴重影響到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活動的需求。在對幸福街道辦、項里街道辦、古城街道辦、湖濱新城等社區的調研中,筆者了解到有的社區的圖書館僅有一間學生教室那么大,有的社區根本沒有圖書館,而社區活動室的面積非常小且配套設施也較差,社區的戶外人均健身器材擁有率小的可憐,根本滿足不了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戶外活動需求。
(四)居民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參與度不高
由于目前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動下所進行的,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方式基本上是在政府的動員號召下參與的,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也遠遠不夠。
一是居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存在較大的被動性。絕大多數的城市社區文化活動都是由基層政府街道、社區委員會來牽頭開展的,社區居民往往被動參與。在調研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居民在社區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最希望擔當的角色竟然是“觀眾”,而希望擔當“組織者”和“表演者”的人數則非常少。
二是居民參與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程度較低。大多數情況下,居民只是社區文化活動的參與者,而很少參與到決策和管理層面,這種參與具有被動性和淺層次性。
三是現有場所設施未得到充分利用也從反映出居民的參與度不高。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硬件設施投入上,大多數社區在沒有調研的情況下,盲目投入,一味搞“大而全”,追求花瓶效應,其結果往往是是硬件設施與居民的需求不相符合,難以吸引居民的廣泛參與。
二、加強宿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宿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規章制度,做好長期規劃
宿遷地區若要實現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制度建設,把社區文化發展納入法制的軌道,這本身也是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制度性文化。不同的社區要注意從本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上級政府和有關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制定出相應的社區文化建設的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進行管理和開展活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建立健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規章制度,政府部門對社區文化事務的管理,才能真正實現從從直接向間接、微觀向宏觀、從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轉變。此外,宿遷地區還應主動向發達國家或地區學習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在長期規劃上的先進經驗,力爭做到“百年規劃,貫徹百年”,保證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系統性、科學性、可持續性。
(二)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隊伍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社區文化建設隊伍,來對社區文化建設進行管理。某種程度上,這支隊伍的工作能力決定著社區文化建設的好壞。因此,培育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多元化、多層次的建設隊伍,是搞好社區文化建設迫切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對現有建設隊伍的培養力度。提高現有建設隊伍的思想覺悟,轉變觀念,增強社區工作者的角色意識;通過把社區文化建設方面的專家請進來對現有隊伍進行培訓,也可以組織現有隊伍走出去學習社區文化建設發達的城市或地區的先進經驗,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改變現有建設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等,改變隊伍中普遍存在的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專業知識偏少的現狀,保證隊伍的鮮活力和創新力。要著重抓好社區委員會專職管理人員隊伍,保證其在社區管理中的主體地位。
(三)建立多渠道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體系
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宿遷地區又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僅靠政府投入發展城市社區文化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多方面共同籌集資金來滿足社區文化建設需求。
一是改革政府投資的方式。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屬于公益性事業,因而必須發揮政府在投資方面的主體作用,撥出一定比例專門用于社區文化建設的經費。對社區文化建設的投資上,要更多地采取“政府采購”的形式,鼓勵物業公司、企業、學校、居民個人投資興辦社區文化設施。
二是拓寬社區文化建設投資融資的渠道。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降低社區文化建設投資準入門檻,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設立社區文化建設基金,對社區文化建設給予各種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捐資興建各類公益文化項目。
(四)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積極性,提高參與度
加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離不開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生命力最終取決于市民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一是要增強居民的社區意識。培育居民具有現代城市社區意識,必須將其腦海中的“單位意識”的觀念予以清除。為此,一方面要通過社區教育幫助居民樹立和強化現代社區觀念;另一方面應改革政府傳統的辦事制度和辦事方式,增強城市社區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
二是提高居民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度。社區居民既是社區文化的建設者,又是社區文化的享受者。沒有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一方面社區文化建設的工作者應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來吸引居民的廣泛參與;另一方面城市社區居民應自覺地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各個層面中。此外,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應充分發揮民間文化團體的作用。
(作者簡介:程楊(1979.06-),男,漢族,江蘇沭陽人,碩士研究生,中共宿遷市委黨校講師,2011年獲宿遷市黨校系統案例課教學二等獎,2012年獲江蘇省委黨校頒發的“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主要從事法學、社會管理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