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鮮麗
摘要: 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培養學生終生學習及養成良好習慣的需要。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時期,如剛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教師的責任,就是給學生開辟一片廣闊的閱讀天地,讓學生廣泛地閱讀,更多地積累,進而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 小學生課外閱讀語文教學
朱熹曰:“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人才源自知識,而知識的獲得跟廣泛的閱讀積累是密不可分的。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培養學生終生學習及養成良好習慣的需要。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時期,如剛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我們的責任,就是給學生開辟一片廣闊的閱讀天地,讓學生有廣泛的閱讀,有更多的積累,進而獲得健康的成長。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內在的需求,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人生體驗,成為他們一種新的自覺的生活方式。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一旦產生了閱讀的興趣,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對課外閱讀的主動需求感。因此,我們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投入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1.優化閱讀環境。“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閱讀也是如此。只有在一個具有濃厚書香氛圍的環境中,學生的閱讀欲望才能被激發。你讀,我讀,自然他也會不由自主地加入這個熱火朝天的閱讀行列里。所以,我們可以從營造學習環境入手,如把教室環境布置得富有書香氣氛:建立班級圖書角,并張貼有關的讀書名言警句,及時更換其中的圖書;建立新書推薦專欄;組建讀書興趣小組和朗讀競賽等,營造班級濃厚的讀書氛圍。
2.幫助選擇書籍。由于受認識水平的限制,小學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往往會只顧自己的興趣,而忽視對自己發展十分重要的內容。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狀況、閱讀能力、興趣愛好,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思想健康、語言生動、活潑規范的圖書;要注意配合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向學生推薦有益的圖書;要注意類型的多樣性,閱讀面的廣泛性;要利用假期組織和引導高年級學生閱讀文學名著。
3.強化閱讀動機。克萊恩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們要強化學生的閱讀動機。首先要熱情地給予學生適時的鼓勵。教師的熱情鼓勵,是激發學生靈性的催化劑。我們要在指導和評論閱讀時,真誠地贊美、細心地肯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讓每個學生心里都響亮著“我是最棒的”、“我愛讀書”的自信呼聲。其次是要下工夫引導,小學生在沒有形成閱讀習慣之前,總是會因為一些客觀原因而放棄自己的閱讀計劃。當學生在閱讀中遇到懈怠時,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進行及時誘導,不斷給學生加油,而不能只有號召而缺失關愛、檢查和推動。
二、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
作為課外閱讀的指導者,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結合讀物特點,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以加快閱讀的速度,加大閱讀的信息量,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使大家讀得更好、更有收效。
1.選讀。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文章或段落,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了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我讓學生有目標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學生不僅豐富了知識積累,而且提高了閱讀興趣。
2.精讀。對于一些重點文章,如知識性讀物、語言精美的讀物,為了獲取知識,受到陶冶,就要集中精力,調動多種感官,逐字逐句地閱讀,細細品味,感悟語言的優美,并背誦、摘抄幫助記憶積累,積淀語言,培養語感。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速讀。快速閱讀是為了加快閱讀速度,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其要求是: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快速瀏覽,集中精力,做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速讀,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這種閱讀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讀后合書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評的東西。
4.摘讀。“不動筆墨不讀書”。摘錄式閱讀指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自己喜歡的有關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畫記號,做注釋,寫評語。平時讀讀背背,并運用到自己的語言表達與寫作中,讀與思共,思與讀隨。在閱讀過程中,要學著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審查、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
三、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么神通廣大”(奧維德),“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習慣中”(佩利)。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讀好書、懂讀書、愛讀書的習慣,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而光榮的義務。
1.培養學生閱讀思考的習慣。洛克說:“思考才使我們閱讀的東西成為我們自己的。”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獲得新知識。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這是啟迪學生聰明智慧的重要手段。如果不會邊讀邊思考,就不會有良好的閱讀效果。尤其是開始閱讀階段,我們應該從一篇文章的閱讀入手,引導學生編寫思考問題的提綱,然后讓學生順著提綱的線索演練思考。
2.培養學生讀后練筆的習慣。一篇文章讀完了,總會有自己的感受、啟發等。我們要引導學生及時把這些點點滴滴的體會,用讀后感或評論的形式記錄下來;對于閱讀所激發的靈感火花,更要順手寫成小作文,把自己的創造記錄下來,成為以后寫作的素材。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練筆的習慣。學生讀后練筆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可以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可以續寫或改寫故事等,能長則長,不長也不要勉強,一句話、兩句話未嘗不可,關鍵是培養習慣。
3.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會用漢語拼音音序和筆畫檢索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據讀寫的需要比較熟練地查字典、詞典。工具書是不說話的老師,使用工具書是讀書、寫作和尋求新知的需要,學生閱讀教材、課外書、作文等更是離不開工具書。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借助工具書理解了疑難問題,了解了文章的寫作背景,也就找到了一位知識淵博的隨身老師。當然,隨著網絡的普及,我們也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查閱資料和閱讀。
有閱讀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讓閱讀的歡樂充滿整個校園,讓“書香校園”成為學生遨游知識海洋的樂園,這是一條能使語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捷徑,也是語文教學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