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艷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教育教學中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它拓展了小學語文知識教學的廣度,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給課堂帶來新的活力與生機,語文教育模式由此向縱深發展,在著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提升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 小學語文信息技術閱讀教學
1.小學生語文閱讀的思維特點。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的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此時的抽象思維仍以具體形象為支柱。閱讀教學集聽說讀寫于一身,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文學作品,是以生動感人的具體形象反映客觀世界的。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閱讀教學類型多樣,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觀的聲效和圖像,高年級學生對于抽象的語言文字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中段的學生正處于轉折期。因此,把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充分考慮各段學生的思維特點。皮亞杰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最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階段的必然前提,發展階段既不能逾越,又不能逆轉,思維總是沿著必經的途徑向前發展。
2.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提供大量閱讀材料。
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閱讀教學。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加強“雙基”的訓練和培養,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打好基礎。在傳統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目標是通過“預習、講解、默讀、朗讀、查字典、小組討論和總結”等環節實現的。由于是集體授課,受課時及授課進度的影響,教師讓學生自己默讀、朗讀的時間很少,更談不上大量、有效的閱讀,這對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多媒體技術提供了文本、圖形、靜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教學信息,在教學設計指導下,教學內容可以按照知識點進行劃分并實現超媒體鏈接,非常適合學生學習。多媒體計算機具有儲存大量教學信息的能力,可儲存大量的閱讀材料,并可隨時讓學生以類似查字典的方式檢索到閱讀中的生字、生詞、難句等,根據需要,還可提供標準的朗讀示范音,并且計算機上儲存的教學信息具有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等特點,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
3.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的特點化解課文教學難點,降低認知坡度。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他的《發生認識論》中指出,人類對于知識的掌握總是從感性過渡到理性,而借助多媒體課件,就恰恰可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一些不足,讓學生通過視聽等直觀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一些以往要通過大量語言文字分析歸納,而被視為教學難點的內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其中難理解的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如教學詩歌,從分析詩的語言入手,講解詩句含義,再現詩中形象,并感受詩人的感情,把讀者引入詩歌開創的藝術境界之中,最后學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賞詩歌。如果單純使用蒼白的語言講解,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在理解上會存在困難。因此在講授這些內容的時候,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先配樂朗誦,然后展示一組有關圖片,創設相關情境。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會產生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和難懂的文句轉化為形象直觀的畫面,成為學生理解驗證文章表達內容的有效途徑,也能彌補教師言傳的不足,化解常規教學中的難點。
4.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實現有效的知識建構。
傳統的課堂教學只是單純地由教師傳授知識、訓練技能,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差異。葉圣陶先生指出:“一個人有了自學能力和習慣,將一輩子讀書,將一輩子受用?!笨梢娫谡Z文學習中培養自學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它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其出發點是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基于網絡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
5.豐富閱讀體驗,激發學生想象。
聲像資料可以喚醒學生對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學生細致地觀察生活中一些稍縱即逝的細節。而這一切,對于學歷、閱歷有限,以形象思維見長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教學課文《觸摸春天》時,先呈現大量春景圖,有五顏六色的鮮花,林間鳴唱的小鳥,綠茵茵的草地,以及緩緩流淌的小溪,等等,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再來學習課文。我問學生:“這樣美的春天我們都能感受到,為什么文中用了‘觸摸這個詞?”學生出于好奇心,很快地閱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內容。
6.運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
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散文、小說具有很強的審美性。由于學生受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與學生的情感有時難以溝通。然而,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媒體,將無聲抽象的語言文字所要表現的內容變成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圖式,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或氛圍,激發他們的想象,引起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審美共鳴,幫助他們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教材內容。
如《火燒云》一課,我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先通過動畫演示課文中描寫的幾種不同形狀、顏色的火燒云,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和作者觀察得仔細、描繪得細膩。然后出示大量的火燒云圖片,讓學生欣賞、觀察,并模仿課文第4—6節的寫作結構練習說話。整堂課,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習效果是傳統的閱讀課所不能及的。
7.運用信息技術,啟迪創新思維。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的演示,豐富了頭腦中的表象,拓寬了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時地迸出創新的火花。
參考文獻:
[1]慧慧.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OL].
[2]麥湘云.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整合的探討[OL].
[3]銅陵在線.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