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利
【摘要】新世紀新階段,要構建和諧校園就必須注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積極探索新時期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新思路,有效地提升基層工會的執政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人民內部矛盾和諧校園工會執政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16-02
胡錦濤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注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日前,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筆者再次見到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精神。這就引發了筆者的思考:今天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意義在哪里?
(一)“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1957年2月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著名講話,是上述思想的理論化和系統化。毛澤東認為:“在我們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毛澤東確認:“人民內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
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毛澤東明確指出:“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他舉例說:“我們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滅宗教,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不能強制人們放棄唯心主義,也不能強制人們相信馬克思主義。”他告誡我們:“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問題,不但沒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
鑒于當時社會思想領域的問題比較突出,因而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沒有明確提出解決利益矛盾的辦法,但這并不意味著毛澤東沒有這方面的思想。作為人民內部利益的矛盾,諸如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局部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集體和集體的利益矛盾、個人和個人的利益矛盾,長遠利益和目前利益的矛盾等,在毛澤東看來,解決的辦法就是“統籌兼顧”。
毛澤東關于區分兩類社會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為正確制定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奠定了科學的思想理論基礎。
(二)今天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具有重大的意義。
首先,表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顯著特征的新時期,先后高舉了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這是體現了時代的特征,是實踐的需要,其政治方向和毛澤東思想的旗幟是完全一致的: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導向,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新時期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一條重大的政治原則。鄧小平將其列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黨的十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把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起繼續列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對于這樣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和動搖。
其次,其歷史背景具有某種相似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一概念有確切的內涵,諸如矛盾的定性、處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而今重提這一概念,這就意味著對這一概念內涵的承認和堅守,意味著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思想的繼承。當然,時隔半個世紀,物換星移,我國的巨大變化和快速發展,使各種人民內部矛盾的具體內容和表征與當年都不可同日而語,這就要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在著重點和具體方法上有所創新。今年9月2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座談會的講話中,就扎實做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工作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二是注重維護群眾權益,三是注重做好群眾工作,四是注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從這四個“注重”可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再次,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更好地調動群眾積極性,為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人民內部矛盾的普遍存在,本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問題是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人民內部矛盾嚴重化、尖銳化的現象。許多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大多和地方政府、干部作風有關。或者是不作為,中央好的政策得不到貫徹落實;或者是亂作為,在發生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勞資糾紛等矛盾時,有些地方干部著重維護強勢者的利益,嚴重侵犯弱勢群體的正當利益,甚至直接與民爭利。這就使小事變為大事,矛盾激化,事態擴大。而“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案例,則起了反向的誘導作用。如此種種,無不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局。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方面,可以使我們認識當今人民內部矛盾,都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這個立場不能動搖。思想問題要說服教育,不可強制壓服;利益矛盾要雙方兼顧,“不能只顧一頭”。現實啟示我們,利益“兼顧”中內含公平正義,比如“吃面包”,不能一個吃飽吃撐,還藏著掖著,而另一個只有“吃面包渣”的份兒。這不是“兼顧”,“兼顧”的要點在于維護弱者的正當權益。必須要記住國家發展,是實現“大家都有份”的“共同富裕”,要著力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分配不公的問題。另一方面,胡錦濤同志又提出四個“注重”,明確了當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大政方針。現在的關鍵,是要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把四個“注重”落到實處。如此去做,則社會穩定、社會和諧必將出現新局面。
(三)高校工會在構建和諧校園中具有獨特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工會作為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教職工群眾自己的組織,工會自身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其在構建和諧校園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一是橋梁紐帶作用。構建和諧校園,推進學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統籌各種教育資源,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相信和依靠廣大教職工,凝聚全校師生員工的智慧和力量。而學校工會在黨組織和教職工之間有著一種不可替代的聯系作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教職工的意見和要求,反映教職工的愿望和訴求,在黨組織和教職工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二是民主參與作用。高校教職工的民主法制意識相對較強,尊重教職工的民主權利和獨立人格,尊重并維護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意志表達權及民主監督權,實行依法治校、民主治校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工會作為教職工利益的表達者和維護者,要通過教代會等形式組織教職工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正確反映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在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時發揮好源頭參與和民主監督作用。
三是教育作用。高校的廣大教職工作為整個社會中文化程度最高的群體,他們對社會文明和政治平等有著強烈的追求,對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工會可以根據自身的組織優勢和群眾性特點,通過積極的工作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教職工學習政治、文化、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提高教職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業務素質,為全面提高教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有效發揮教育作用。
四是社會調節作用。隨著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教職工的價值觀念、思想認識、行為方式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學校不同部門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分配不盡相同,不同層次的教職工對學校整體利益和自身具體利益的追求不同。而工會具有統籌兼顧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的優勢,這就需要學校工會根據新時期教職工利益訴求的特點,不斷適應教職工對經濟、政治、文化的需求,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正確處理各方面矛盾,在協調勞動關系、化解各種矛盾中發揮好社會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