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26-01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知識的入門,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激發出內在的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體會。
一、講究開頭,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的藝術,可以精心設計一個問題復習舊知識加以導入,也可以設計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出新知識,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例如,在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時,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對學生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力,同時也讓學生更加理解了“愛國是一種對自己祖國最深厚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講《發展是硬道理》時,我用趙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一句臺詞“家中唯一的家用電器——手電筒”導入,引出“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內容。經過教師的精心備課,語言組織富有條理、問題設計恰到好處,那么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
二、穿插時政,引發興趣
由于思想品德課理論性、政策性較強,離學生的理解水平、生活實際較遠,再加上長期的應試教育給學生造成的錯誤認識,造成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難以搞活、難以開展的現狀。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電視、網絡、報刊上與教學有關的資料,隨即記下,備課時信手拈來。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資料,適時穿插時政教學,不僅充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而且激發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熱情,也能培養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興趣,不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例如,在講《做個有教養的現代人》這一內容時,可以穿插國慶黃金周我國游客旅游時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如北京某公園游人搶摘公園柿子等,結合“八榮八恥”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結合身邊人、身邊事進行評論,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講授《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者》這一內容時,可以指導學生觀看新聞聯播中“紅色記憶”的內容,特別是結合長征內容,師生共同討論,感受偉大的民族精神。適時有效地穿插時政教學,學生不僅不會覺得上課悶,反而會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逐步改變思想品德課教學給人內容空洞、枯燥無味的印象。
三、巧設疑問,以疑激趣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再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我在講授《與父母平等溝通》第一框題《跨越代溝》時,為了能讓學生進一步找出自己與父母之間的差異,嘗試著從父母的立場來想問題,掌握溝通的一些技巧。我作了這樣的設計,我先播放了黃宏和蔡明的動漫小品《追星族》,然后提問:“小明的煩惱是什么?同學們有沒有類似的煩惱?”當學生作出“代溝”和“有”的正確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個問題:“平常生活中,自己和父母在哪些方面有代溝?”在同學討論、回答后,我簡要地從穿著、花錢、看電視、交友四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代溝的一些表現。繼而我又提出第三個問題:“小時候,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很好,為什么長大了,矛盾會越來越多了呢?”在學生回答“因為我們和父母在生活經歷、角色身份、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后,適時指出代溝是正常現象,我們完全可以跨越代溝。緊接著提出第四個問題:“怎樣跨越代溝?”請學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做法中來討論這一問題。這樣一環扣一環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也更好地體會了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恩的心態和理智的態度對待父母,堅持正確的看法和行為。
四、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思想品德自身的特點,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從而既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在《尊敬我們的老師》一課中,有“應該怎樣對待老師”這個問題,我先給學生創設了三個情境:一是上課時一位同學問我問題,老師以為我們在說題外話,批評了我……二是試卷上有一道題目批改錯了,給老師看時,老師卻說:“是你自己改的吧?”……三是上課時,我發現老師的解題方法不是最簡單的,我有更好的辦法……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小品的即興創作和表演,學生在老師預設的場景中自如地發揮著自己的表演天賦。通過上述情境的設置,有效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本中的“尊重老師”、“有了問題主動與老師溝通”、“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 活躍課堂的同時,也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收獲。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