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40-01
如果你在百度上輸入“農村中學語文”字樣,那么鋪天蓋地而來的將是清一色的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死氣沉沉,教法單一,學法枯燥,學生視野狹窄,思路不開闊云云。乍一看,農村中學語文似乎就此陷入困境,遁入莽原,四顧無人,舉步維艱。于是乎,有愈來愈多的人呼吁拯救農村中學語文,呼吁到最后,連呼吁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呼吁什么。那么,實際的情況到底如何呢?作為一名在農村中學工作四年的年輕教師,我不敢說自己在這一方面有絕對的發言權,但至少我接觸到的是最真實最鮮活的農村中學語文。所以今天我斗膽在這里說說我眼里的農村中學語文。毛澤東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雖然沒有調查,但與農村孩子四年的朝夕相處,我發言的權利應該已經合法取得了。
真實面貌之一:
無可否認,農村中學語文在很多方面無法和城鎮中學語文相比。
首先,農村中學教學的硬件設施永遠趕不上城鎮中學。當城鎮中學的教師已經在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播放教學相關的影像資料時,農村中學的老師卻只能用一根粉筆為學生描繪外面的世界;當農村中學羞羞答答開始使用電子白板時,電子黑板卻在城鎮中學悄然流行;當城鎮中學的學生秩序井然地制取氧氣時,農村中學的學生卻只能在腦海中做著無窮盡的幻想。
其次,農村中學學生的家庭社會環境永遠趕不上城鎮中學。城鎮中學學生放學了可以三五成群組織活動,而農村中學學生放學還有十幾里山路要走;城鎮中學學生周末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看電影,聽音樂會,而農村中學學生卻永遠有做不完的家務,因為他們的父母已經被繁重的體力勞動壓彎了腰。
硬件設施的落后,人文環境的缺失,造成了農村中學學生視野狹窄,思維僵硬。這里的學生在進入初中時語文基礎差到什么程度,我可以給出一個我個人課堂的例子。某次在講外國作家時,我想拓展關于巴爾扎克的常識,就幽默地提示學生說:“這位作家姓巴”。誰料想,我話音未落,就有學生脫口而出說“巴金”,我驚愕之時,更有人說到“巴基斯坦”。也許有人像聽天方夜譚,但這就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的課堂上的例子。
這種視野思維上的差距在考試成績上得到更充分的體現。我所任帶的兩個班級每次考完試,就語文單科與縣城中學平均分最大可以差到十分之多。每次考完試,學生痛苦,我更加茫然:難道我的付出永遠石沉大海嗎?
難道農村中學語文真的沒有出路了嗎?未必。
真實面貌之二:
前路艱險,但農村中學語文正在艱難中蓬勃向上。
以我所任教的學校為例吧。我們學校地處秦嶺腹地,是真正意義上的邊遠山區農村中學。這里的環境惡劣到足以使任何一個外來者望而生畏,想扭頭就走。但短短的幾年時間,這所學校發生的變化卻令人振奮。5.12地震后,學校在各方的支持下新修建了實驗樓,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音樂舞蹈室,美術室,心理咨詢室,各功能部室設置齊全,配備先進,并很快投入使用。教學樓各教室的電子白板也已經正常使用。
也許這些在城鎮中學老師的眼里不算什么,但作為目睹學校前后變化的一名農村教師,我還是很感慨,并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看到了希望。而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空前地高漲。這就是好的開始。
盡管仍無法看到山的那邊是什么,盡管仍只能想象夢中的天空是什么顏色,盡管仍要重復繁重的體力勞動,但這群山里的孩子,正以他們稚嫩的眼光好奇地探索外面的世界。而我們廣大的農村語文教師也在教育改革的春風沐浴下,煥發出新的光彩,正摩拳擦掌,準備在廣闊的農村教育天地大展身手,有所作為。
真實面貌之三:
化缺點為優點,奮起直追,趕超城鎮中學。
深處大山,是農村中學的致命缺點,也是農村中學語文發展的瓶頸;但我們一樣可以想辦法把缺點轉換成發展的契機。深山阻隔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但卻給這里留下了相對純凈的“世外桃源”。語文老師如果要組織學生去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熏陶情操,那么這里的環境就得天獨厚。同樣,山里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我們就可以以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早知稼穡之苦,并讓學生明白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再借著先進的教學手段,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村學生在語文方面一定會有大的突破。
最后,對所有同為農村中學語文老師的同仁們,提出幾點希望:
樹立信心,改變觀念,緊跟課改步伐;改良教學模式,讓我們農村的語文課堂一樣有聲有色,讓學生從心底喜歡我們的課,讓我們的學生不光會寫,更要會說、會行動!讓我們教育出來的農村學生談吐得體,舉止優雅,情操高尚,積極向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農村中學語文不是天生就不如城鎮中學語文?,F實的諸多因素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差距。身為落后者的我們,就一定要找出差距,縮小差距,消滅差距。
最后,讓我用文學的語言形容我所看到的農村中學一景:綿延群山之間,悠悠江水之畔,白墻紅頂的學校在綠樹之間掩映;江邊一群學生手捧書卷,青山綠水,白鳥時時飛過。
這就是我看到的和我心里的農村中學語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愿與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