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君
【摘要】追問,是教師針對某一問題,為使學生弄通弄懂,在一問后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是對學生思維深入活動的有效疏導、控制和指導,它直接指向思維的深度和思維的過程。有效的課堂追問可以突破教學難點,挖掘文本內涵,激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是從學生出現錯誤時、學生一知半解時、突破教學難點時三個不同時機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作出的深刻思考。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追問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41-02
“追問”顧名思義是追根究底地問,就是在學生基本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后,教師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使他們深入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追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有效調控的功能。追問是解讀文本內涵的鑰匙,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能夠有效地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追問是點燃思維火花的火石,能夠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與研究,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追問是迷途知返的路標,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有效調整教學策略,向學生提供具體的幫助與指導;追問是師生互動的平臺,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果把語文課堂教學比作高塔,那么追問就是進入高塔的梯子。這梯子若能搭好,學生就會更上一層樓,眼界將更開闊,思維將更活潑。
然而,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追問卻常常是一些“還有嗎?”“你從哪里看出的?”等乏味的常規性的語言,教師追問形式刻板,無靈動感,缺乏生成性的過程。 為了提升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追問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構建高效課堂,學校組織教師進行了有效追問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教研活動。在整個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我們每位教師都受益匪淺,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從何時追問、怎樣追問的角度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在學生出現錯誤時追問。
學生在探索知識的旅途中,會發生很多錯誤。語文課堂之所以能充滿生機和活力,有時跟師生對話中學生的小錯誤、小插曲是分不開的。如果教師能有效指導,激發學生去自我反思,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教師這樣的教學也就充滿了智慧,這樣的語文課堂也會更有生機和活力。
下面是我在上《背影》這一課的案例片段:
生:父親對我很關心,分別的時候,他囑托我路上要小心……
師:孩子,你用錯了一個詞語。不是“囑托”,是……
(生看書)生:哦,是“囑咐”。(表情遲疑)
師:這兩個詞語看起來差不多,可是情味兒大大的不同。“囑托”是對……
生:茶房。
師:“囑咐”是對……
生:我。
師:“囑托”是叮囑加上……
生:托付。
師:對,托付,把孩子拜托給別人。所以,在臨別時,對茶房是既“囑”又“托”。在第三自然段,對茶房是什么呢?
(生看書,尋找)生:再三囑咐。
師:那個時候還不是分別的時刻,所以“囑咐”,還沒有“托”。但這個詞語前加上了“再三”,你看出了什么?
生:父親對茶房說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不放心。(生心有所悟)
師:對。這一遍又一遍就是愛啊!臨別時刻,對我,則是“囑咐”了。“囑咐”和“囑咐”有何不同?
生:“囑咐”感覺更親切。
師:想像一下,父親叮囑我的內容……
生:很多很細致。
師:父親叮囑我的神情……
生:很溫和,很耐心。也很急切。怕說不完。
師:父親叮囑我的距離……
生:他和我隔得很近,不厭其煩,絮絮叨叨。
師:孩子們,有人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對子女,才會有真正的“囑咐”啊。所以,明白了嗎,孩子,不能把“囑咐”讀為了“囑托”。
(生點頭)
這個片段中的分辨“囑咐”和“囑托”就是這樣。仔細地聆聽學生的發言,準確地發現學生發言中的誤點,把握時機,及時果斷追問,提醒他進行辨別,幫助他前后勾連,進行深入對比。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品味能力,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課堂上及時而有效的追問不僅是教師課堂教學機智的展示,也是教師主導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更使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實現的表現。
二、在學生一知半解時追問。
在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限制,很多的問題都被有意識無意識地概念化、簡單化了。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常表現出孤立、膚淺的思維特征。學生在學完作品之后,對于作家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較模糊的層面,常用貼標簽的方法去解讀文本。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對學生的有效追問,引導學生加深對某個問題的理解。
還是以《背影》的課堂教學為例。
師:請細讀父親買橘子的文字。從這段文字中,你讀出了什么?
生:這段文字表現的是父親的愛。
師:好!但全篇文章表現的都是父親的愛呢……請你聚焦這段文字,這段描寫,是什么樣的愛?
生:偉大的愛。
師:“偉大”太抽象也太籠統。
生:無私的愛。
師:比“偉大”好。涉及到愛的特點了。但還是比較空。再加把勁兒……表達出此時此地此境的愛的特點。
生:那……表現的是無微不至的愛。
師:“無微不至”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父親為我挑選座位是無微不至,為我照看行李是無微不至,千叮嚀萬囑咐是無微不至,決定買橘子為我解渴是無微不至……但此刻,描寫的是買橘子的過程,父親孤身一人爬月臺啊,他對誰無微不至呢?
(生迷茫,低頭,答不出來)
師:孩子,不著急。請你讀這段文字。勇敢點兒。
(生讀)師:這段文字,是寫父親對他人的關心體貼嗎?
生:不是。只有他一個人。
師:所以,不能用無微不至。我們走路,是穩穩當當得走。而父親是……
生:蹣跚地走。
師:我們是一腳踏上月臺,可父親是……
生:爬。
師:不僅僅是“爬”啊,他怎么爬的,還有哪些動作?他用
兩手……
生:攀。
師:如果是身手矯健的你,你不用攀,只需要拉。他的兩腳……
生:向上縮。
師:鍛煉過引體向上的人就知道,腳向上縮,說明……
生:特別特別費力。
師:父親的身體……
生:向左微傾。
師:孩子,感受到了嗎?因為太用力,父親的身體已經就要失去平衡了。而且父親的身材……
生:很肥胖。
師:他還穿著……
生: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
師:他的穿著輕便嗎?
生:不,很臃腫。
師:這樣的身材,這樣的穿著,這樣的動作,父親是怎樣去愛啊?是無微不至地去愛嗎?
生:是努力地去愛。
師:努力!真好!這個詞語比先前的“偉大、無私、無微不至”都好,但是,情感色彩還不夠。非常努力,努力到最高程度叫什么?
生:竭盡全力。(生興奮)
師:對啊,孩子,這是竭盡全力地去愛啊!竭盡的不僅是金錢,還有體能啊!買橘子,本來是一件平常事,但是,因為各種客觀的原因,對于父親,成為了一件需要竭盡全力才完成的事,所以,它就感人了。孩子,你自己來總結一下。當朱自清看到這個背影時,他看到的是父親穿著的……
生:陳舊臃腫。
師:也就看到了父親生活的……
生:困窘艱難。
師:也就看到了父親行動如此吃力背后是身體的……
……
因為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制式化”了,為了應付考試,他們早早地學會了嫻熟地應用一些概念化的詞語來回答問題。比如偉大、無私、生動、形象等等。這些詞語,放之四海而皆準。于是,這些詞成為了他們分析課文、回答問題的“萬能鑰匙”。這種“萬能鑰匙”的使用,直接導致了學生思維的簡單化、表面化。其流弊之深,危害之大,相信每一個老師都深有體會。要矯正這種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就不能避重就輕,必須和學生“較真”。怎樣“較真”?這就要求教師通過有效的追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探究,而不是停留在貌似問題已經解決的表層上。學生自然也就在教師追問的引領下,把思維的方向向問題深處延伸,從而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培養,創造出了真正高效的課堂。
三、在突破教學難點時追問。
有效課堂要求教師能突破教學內容的難點。教學的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學難點是課堂教學的“攔路虎”。處理不好,就會影響課堂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時候,課文的難點往往也是教學的重點。這些重難點對學生理解課文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學中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備課時要精心設計提問,課堂上要巧妙引導追問。
上面是我對課堂追問教學實施的一點體驗和粗淺的認識。課堂追問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淺入深,或由此及彼,直到理解變得更加準確、全面、細致、深刻為止;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當然,在實施語文課堂追問時,我做得還很不夠在以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定要不斷地探索、鉆研,不斷地完善,營造出教師、學生、文本多元互動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得到實際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思想的成熟,最終達成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構建和諧生動充滿活力更活躍著學生思維因子與閃耀學生思想火花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景洪生;王道源 讓追問成為預設與生成的橋梁 [期刊論文]《當代教育科學》2007(11) 13頁
2.馬淑丹 《把握細節:有效教學的關鍵》《新課程》2010年10月42頁
3.蔣海莞;陳兆進 教師如何進行課堂追問 [期刊論文] 《教研天地》2007(02) 62-63頁
4.嚴華敏 “追問”與“有深度”的課堂《語文教學通訊》2008(12) 16-17頁
5.李琴《教師如何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93頁 吉林大學出版社
6.《新課程標準(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