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平
【摘要】思想品德課要取得高效教學效果,就必須把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和生活結合起來,使每一節新課導入生活化,教學形式生活化,教學案例生活化,教學體驗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21-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均數”“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新課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圖文并茂、語言生動,以其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引導初中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在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尤其是教材內容在編排上特別注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學生,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學新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必須將學生的課本理論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將現實生活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即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做到讓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生活化呢?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導入新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主要是選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為此,教師應將學習的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設計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與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以此來引導學生初步感悟本節課即將學習的內容。
例如,在導入課題“珍愛生命”時(人教版七年級上),我列舉了最近幾年出現的“虐貓事件”,又拿出有的人拋家舍業收養流浪貓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案例,以鮮明的反差引起學生內心的震動,引起學生進行討論,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情懷。又如,在導入“公民的財產所有權”時(人教版八年級下),我引用了那幅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照片——“重慶最牛的訂子戶”,讓學生研究學科知識,使課堂盡量成為學生學習體會、辯論反思、概括提升的場所。
二、課堂形式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最容易受到感染,也最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和大膽地進行探索。此時學生的大腦興奮、思維活躍,容易產生聯想,產生靈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容易獲得創造性的思維成果。要達到上述目的,教師所采取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尤為重要。
例如,在講授“防范侵害,保護自己”(人教版七年級上)一課時,我先列舉了與中學生生活實際比較貼近的案例,并用多媒體圖片展示了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情境:如火災、放學路上被“克米”、晚上被不法青年跟蹤、交通事故等,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時教師走到學生當中了解他們討論的情況,并適時地結合教材內容,添加設問,加以引導,以此展開教學活動。隨后以小組為單位分別發言,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并明確指出當意外險情或侵害發生時要善于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保護自己,這樣本環節的教學內容就在多種生活情境中完成了。由此可見,課堂雖然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現實世界,但是課堂又可以演化為一個大天地,因為它可以生動地再現現實生活,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領會教材,在課堂中體驗生活、學會生活、懂得生活。
三、教學案例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要讓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成為“死教學”,就必須有“源頭活水”,這個源頭就是生活。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的設置是以學生的生活需要為依據的,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運用學生身邊觸手可及的事例,盡可能引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如教師本人、學生自己、本校、本地區的事例,不應引用太大、離學生太遠的事例,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提出問題、選擇材料、引導思考和指導行動,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例如,在學習“網絡交往新空間”(人教版八年級上)一課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段有趣的Flash動畫視頻資料(主要內容是未成年人因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撥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故事)。這段貼近學生生活的鮮活事例馬上引起了學生的共鳴,甚至是震撼,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不但輕松地達到了學習目標的要求,而且這些事例也教育了學生,感染了學生,我想這比教師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學體驗生活化
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例如,在講授“防范侵害,保護自己”(人教版七年級上)一課時,我先后設計了生活中學生比較喜愛的上網聊天、假期外出旅游以及火災、交通事故等意外險情與傷害的情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種種侵害,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探究,從而教育學生要學會運用保護自己的“秘招(提高警惕)、妙招(運用智慧)、絕招(運用法律)”,在這樣的活動中,讓學生的認知有展現的過程,情感有渲染的過程,行為實踐有親歷親煉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課堂教學也自然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課前或課后,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只有這樣,才能既鍛煉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和感悟,并在體驗感悟中發展新的情感、能力和覺悟、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
生活是一個大課堂,有生活就有課堂,生活是新課程下教法與學法的源泉,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樹立“生活即教育”的觀念,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特別作為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師,在具體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絕不能讓學生僅僅成為聽眾,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各種實驗和實踐活動,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思想品德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吸取生活養料,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實踐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陶行知語)。
總之,思想品德課編排的內容是以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為基礎,是一門教育學生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課程。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應該是單調的、沉悶的,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該更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和親身體驗,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經驗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發展素質。基于此,教師只有多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生活實際、社會生活實際,把教材、教學與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使思想品德課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思想品德教師培訓手冊[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思想品德新課標[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張昕,任奕奕. 新課程教學設計[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4]思想品德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冊、下冊)[M]. 人民教育出版社.
[5]鄺麗湛,王衛平,謝紹禧,何亮. 思想政治(品德)新課程教學論[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張筱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劃[M]. 北京:親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4.
[7]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