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清流
摘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要及時跟蹤市場創造需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企業的積極性,又要通過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激勵、組織協調,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同時,還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創新動力,調動創新的積極性。
關鍵詞:新興產業;培育;政府;市場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050-02
一、 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正在形成熱潮,各地政府摩拳擦掌,正在加緊制定發展規劃和相應的扶植政策,以圖搶占未來競爭的制高點。這種只爭朝夕的進取精神令人敬佩。然而,從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現狀來看,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1.政府主導模式,從各地陸續推出的投資計劃來看,不少地方政府仍將自己定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主攻手的位置,政府大包大攬直接參與產業投資與建設,在制定新興產業規劃時忽視產業自身發展規律和地區產業實際,而是沿用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主觀地定指標、上項目。例,廣東等地陸續推出的巨額投資計劃,2010年將啟動45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工程的投資,項目整體投資額約1 043億元。不少地方還提出了過高的規劃指標,如上海和廣東的十二五規劃就提出五年內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翻番的指標。
2.急功近利,有明顯貪大求全、大干快上傾向,一些地方引進高端產業項目,且以短期內形成大規模產能為主要目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已經異化為競相擴展產能上投資項目,進而演變為圈地塊、爭補貼、上投資的“錦標賽”。這種重引進、重規模、輕消化吸收、輕創新,追求短平快發展的做法,使基礎研究、技術積累和研發創新未受到足夠重視,核心技術也就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使某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產能規模上雖然躋身世界前列,但因缺乏核心技術作支撐而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形成高端產業的低端制造、重復建設和低層次競爭局面。例,新能源(特別是光伏電池)領域的技術依賴、重復建設和低層次競爭已經使整個產業陷入困境。
這些問題說明,當前一些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指導思想存在誤區,即過于看重政府的作用而過于輕視市場的作用,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其直接按照計劃模式來培育新興產業。如不加以糾正,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作就可能走上歧路。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進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進程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各是什么,政府工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進程中如何正確定位?這是必須明確的首要問題。事實上,政府與市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兩者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相互作用,是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作的關鍵所在。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成長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是不容置疑的,政府在培育新興產業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作用應是組織引導者而不是主攻手。政府工作的重點應當定位于自己擅長、并且社會最需要發揮作用的領域,而不應本末倒置。政府主導的長處在于能夠有效整合資源。在經過充分論證無誤,且條件成熟(例如掌握了核心技術和有可持續研發創新能力)的前提下可以集中全社會力量,組織多部門多企業協作,實施大規模財政支持,迅速形成產業鏈競爭優勢,進而鞏固成果,使其成為真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然而,如果違背戰略性新興產業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政府決策層遠離技術前沿和生產一線,既缺乏專業技術知識,又缺乏市場競爭的實踐經驗,容易理論脫離實際,讓政府指導產業發展方向或技術路線,失誤率很高,一旦決策失誤,將給經濟帶來巨大損失。
政府主導發展模式本質上是計劃模式,與市場機制的最大不同在于,市場機制的產業競爭優勢主要來自科技創新和科學管理,而政府主導的產業競爭優勢主要依靠權力和其選擇的扶植政策。因而,對新興產業培育效果和后續發展的可持續性將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依靠政策扶植和技術引進由政府主導而形成的新興產業,無論其規模有多大,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優勢而很難具備戰略性,只能充當技術輸出國的打工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先后引進過許多的技術和數以百計的生產線,但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至今仍需進口,技術仍然需不斷引進,始終無法打造出自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例就是一個典型教訓。因此,正確估計政府主導對培育新興產業的利弊得失,才能更好地把握政府與市場作用的關系。
另一方面,作為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角企業,對產業發展規律及動向比政府有更多的實踐經驗和更準確的把握和了解,由于企業是按市場機制運作的,其投資決策需承擔經濟風險,因而企業投資決策更理性更科學,其決策的成功率和投資收益率遠高于政府。因此,市場主導不但能夠有效避免造成資源浪費的盲目投資,而且也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成長。與政府主導培育模式相比,靠市場機制培育的新興產業費時長,其最終形成產業方向也不一定與政府規劃的愿望相同(這也是當前地些地方政府不愿采用的主要原因),但經過市場優勝劣汰洗禮而形成的產業卻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因而也更具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兩種發展模式的效果優劣比較早有定論,歷史上,以蘇聯為代表的政府主導模式與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機制模式的競爭最終以蘇聯慘敗告終的結果表明,盡管政府主導可能在某些局部領域短期內取得一些超常成果,然而總體上看,無論是技術進步水平還是經濟發展活力都與市場機制國家差距懸殊。究其原因,政府主導單純依靠少數決策者聰明才智的決策根本無法與市場機制充分依靠全社會企業和個人經驗、探索和智慧總和的選擇相匹敵。市場體制的優勝劣汰競爭機制本身就是經濟領域中自然進化最基本的尋優法則。這是政府主導機制無法比擬的。
當然,市場和政府都不是萬能的,它們都有失靈的時候。準確把握市場與政府作用的量和度,關鍵是要讓市場機制實現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促進新興產業的健康成長,而讓政府干預來維護市場正常運行秩序,防止市場失靈,這是實現社會公平與效率的根基所在。
三、新興產業培育進程中政府與市場作用的把握
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質上是以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重大突破為支撐的高新技術產業,其最大特點是發展的探索性或不確定性,技術更新快且往往具有顛覆性。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并不簡單地取決于政府人為的規劃,而是取決于雄厚研發實力和強大創新能力基礎之上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不是靠簡單的扶植培育政策就可短期獲取的,而是通過多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并經過市場優勝劣汰競爭機制長期實踐過程中產生的。這意味著政府大力扶植培育的新興產業,不一定能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而純靠市場淘汰機制發展的產業也不一定不能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能否形成競爭優勢,能否經得起市場競爭的檢驗。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原則,就應當客觀地看待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進程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既不過分看高政府的作用,又不過于高估市場的力量,而是揚長避短,綜合利用各自的長處。
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應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其產業培育須經歷一個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通過自主研發或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進而推出新產品,再經過相互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最終形成新產業的過程。通過市場機制形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內生成長能力、市場應變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因而比政府扶植的產業更容易具備戰略性,應當成為新興產業培育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政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進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導、扶植和服務。它包括制定系統完整、科學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體系,統籌研究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強對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組織協調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聯合技術攻關和技術成果應用,形成面向全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優勢,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破除阻礙其發展的制度性障礙等等。
總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應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的原則。政府主要體制機制設計和宏觀調控,起到組織、引導培育者的作用。即用政策導向引領產業正確的發展方向,以充分論證基礎上的科學規劃確保產業發展的協調有序,以體制機制設計激活發展動力,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成長條件和環境。而市場機制主導微觀項目的投資決策及具體的市場運作與商業實現。這樣,讓政府和企業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作用,或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思路的更優選擇。
[責任編輯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