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亮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憂患意識文化沉淀,現時代憂患意識更具有豐富內涵。在民族復興征程中,我們不僅面臨“四大考驗”,還要面對“四大危險”。強烈的憂患意識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神動力、增強科學發展能力、密切聯系群眾以及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是經受考驗、化解危險的精神法寶。
關鍵詞:憂患意識;新形勢;精神法寶
中圖分類號:D2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179-02
“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這“四大考驗”是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0周年講話中對黨的十七屆四中重要精神的重申,號召“全黨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1]。總書記不但深刻指出“四大考驗”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嚴峻性,同時還第一次提出“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2012年全國“兩會”,溫家寶總理不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是在最后的答記者問時,都明確指出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戰階段,改革進程與憂患同行。建黨90多年來,我們黨風雨兼程從勝利走向勝利,新形勢下不但長期面臨“四大考驗”,還要直面“四大危險”。常思憂患雖危而不至,憂患意識是經受考驗化解危險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憂患意識多維考察
(一)憂患意識的哲學內涵
憂患意識是一種主體能動性,是主體的一種精神內醒,表現為對事物發展的科學預見和積極建構,是主體對改造世界的一種強烈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憂患意識作為一種主體能動意識,它體現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之所以產生憂患是物質世界自身否定性發展使然。因此,它是能動的主體對被動客體的真實反映,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必然態度。
憂患意識具有辯證性、普遍性特征。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事物本身發展過程前進與曲折、輝煌與衰落、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統一。發展是化解矛盾是揚棄,使事物向有利于人們實踐的過程。如何有效化解事物過程中的矛盾這是憂患意識的根本指向。我們通過憂患意識這種超越現實的危機性情感和理性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在預見、分析和努力解決矛盾的時候,做出具體的努力。實踐中,強烈的憂患意識是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憂患意識一旦為群體所擁有,支配人們的行為,就會成為強大的物質力量。
(二)憂患意識的文化沉淀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憂患意識文化沉淀,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憂患意識最早萌發于殷周之際,《易傳》:“《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2]徐復觀先生曾由此推斷:“周人革掉了殷人的命(政權),成為新的勝利者;但通過周初文獻所看出的,并不像一般民族戰勝后的趾高氣揚的氣象,而是《易傳》所說的‘憂患意識。”[3]這種憂患心理是發現了吉兇成敗與當事者行為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具有的遠慮。孔子提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4] 164教導人們要有憂患意識而作長遠打算。孟子不僅有豐富的憂民思想,更提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4] 298深刻思想,辯證地闡明了憂樂與生死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處于憂患之中,才有生的出路;如果滿足于安樂的現狀,必然在安樂中走向死亡。《易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5]深刻說明了居安思危,憂患興國的思想。憂患意識是歷代有作為的君主和政治家的座右銘,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王朝盛世。
憂患意識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它積淀于民族精神的深層次,作為一種“底色”貫穿于民族精神顯性內容的各個方面。牟宗三先生曾對憂患意識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過論述,指出:“中國哲學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憂患意識。中國人的憂患意識特別強烈,由此種憂患意識可以產生道德意識。憂患并非如杞人憂天之無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他的憂患,終身無已,而永在坦蕩蕩的胸懷中。”[6] 可以講,中華民族正是擁有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使中華民族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內憂外患,始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憂患意識的時代意蘊
憂患意識現時代內涵豐富,其核心是居安思危。以辯證思維方式,在對現實的審視與未來的探究中,樹立問題意識和矛盾意識,從安中把握危,從福中看到禍。建黨90年來,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向偉大復興。在輝煌面前保持居安思危突顯重要,每一個黨員只有在成績和勝利面前不自滿,懷有危機感和緊迫感,我們的事業才能始終朝氣蓬勃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
二是全局意識。當前的憂患意識應是多維度、多領域、多元視界的全局性意識。當前,國際國內因素相互影響、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同時并存,國內地區發展差異,貧富差距,社會各階層的關系,發展的生態問題等等,各種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全球化過程中人們對這些問題觀察的角度態度己發生重大改變,單打一的思維方式對妥善處理現實與未來發展的問題已難以奏效,我們要具有“廣角”思維,以防范于未然的全局憂患意識是實踐所需。
三是防范意識。這種意識源于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是基于對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充分估計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理性警覺。既對現實清醒、理性的判斷和分析,也是對未來科學、合理的洞察和預見。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發生巨大變化,各種矛盾交錯復雜,防范預見意識尤為必要。
二、憂患意識是直面新形勢的精神法寶
(一)憂患意識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神動力
在創業時期,我們黨身處艱苦環境,高昂的精神狀態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當前,長期處于執政的和平環境中,一些黨員干部出現精神懈怠現象,表現在:精神頹廢、理想信念滑坡;對馬克思主義缺乏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對社會現實缺少客觀認識,消極的一面看的較重較多;生活中奉行實用主義,甚至迷信所謂的“潛規則”,貪圖享受,不思進取;不再想吃苦耐勞,不再想頑強拼搏,不再想沖在前頭,不少人出現了思想松懈、麻痹大意、迷失方向、喪失斗志、放松要求等現象。這無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長期執政的危險所在。“精神懈怠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一個人、一個黨,失去了信仰、目標和斗志,將無所作為。不思進取、精神懈怠是百般懈怠中最根本、最可怕的一種懈怠。要化解這個危險,強烈的憂患意識是保持旺盛精神動力的源泉,大力抓好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是基本方法。
(二)憂患意識有利于增強科學發展能力
能力建設要一直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始終。今天,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成為制約治國理政水平最直接的危險。尤其是在“十二五”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黨都必須正視和反思與之相適應的能力強弱問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不容易,要長期掌好政權就更不容易。當前,我們黨面臨一系列新的重大課題,比如,如何創新執政理念,如何整合社會多元階層力量,如何處理凸顯的社會矛盾;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如何打好攻堅戰;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特征,中國的命運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這些課題落腳點是如何科學發展,這對全黨同志尤其是領導干部的理論素養、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全局的能力、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的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這種情況,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我們要有知識短期、本領恐慌、能力不足的危機感。
(三)憂患意識有利于密切與群眾血脈關系
“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1]這是胡總書記“七·一”講話中最充滿憂患、最令人警醒的告誡。歷史上,密切聯系群眾曾經是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黨才能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燒毀一切舊世界的燎原之火,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但是,為什么這個我們曾經一度自傲的政治優勢變成了“最大的危險”了呢?
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一些黨員干部對如何鞏固和發展人民政權缺乏認真思考,缺乏馬克思主義素養,沒有唯物史觀群眾觀點,宗旨意識淡薄,沒有把群眾利益訴求放在心上,脫離群眾,官僚主義嚴重,有的甚至把人民賦予的權力化為小團體或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甚至侵占群眾利益與民爭利,等等。如果任這些現象滋長和蔓延,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受到嚴重削弱,黨的政治優勢就會受到嚴重侵蝕,黨的執政地位就有喪失的危險。總書記告誡全黨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溫家寶總理也強調,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讓你坐在臺上。消解脫離群眾的危險,鞏固黨的政治優勢,一個根本要求就是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貫穿于各項工作中。
(四)憂患意識有利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消極腐敗是危害黨的肌體健康的毒瘤,是侵蝕黨的執政根基的最大隱憂。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一個黨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看,無論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還是現代政黨的政權喪失,都與統治集團的腐敗墮落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這方面,蘇共亡黨的教訓更是歷歷在目。
胡總書記鄭重提出我們黨面臨“消極腐敗”的危險,既是深刻的警醒,也是強烈的憂患意識。目前,人民群眾對腐敗問題意見最大,對黨的反腐敗的決心也最為關注。如果腐敗得不到有效懲治,黨就會喪失人民信任和支持。要保持先進性,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自覺地加強執政及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只有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牢記黨的宗旨,才能提高領導干部的思想理論水平,依法執政能力和解決復雜矛盾問題的本領。只有增強憂患意識,才能克服一些領導干部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始終保持黨的優良作風,使黨永葆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