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女性主義是當代西方由環境運動和女權運動匯流而成的主動適應社會變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學界也在積極地響應國外的生態女性主義,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也正在顯現出來。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作為一種“正在生成”的理論,在其生成機制中發生了怎樣的對話?巴赫金的“對話詩學”與生態女性主義進行了怎樣的聯姻,對話詩學、生態學、女性主義的三位一體怎樣為生態女性主義批評提供了獨特、健康、有效的發展途徑?縱觀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門論述的文章還不多見。本文擬就這些問題進行一番討論,以揭示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對話性特點及其賦予該理論強大的生命力。
女權運動和生態運動是具有內在聯系的,二者都要求“改變構成父權制統治之基礎的世界觀,代之以新的價值體系”。女性和自然在父權制社會中都被視為“他者”。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生態運動試圖為自然——沒有話語權,在人類的文明中未被視為主體的“他者”——說話,生態主義者以他們對自然界的關注與拯救為己任;女性主義試圖讓在父權制社會中同樣被視為“他者”的女性“說話”,使她們不再保持沉默。兩種運動在各自的斗爭中發現父權制社會對兩種形式的壓迫之間存在諸多聯系,必須相互連結起來,才能取得斗爭的徹底勝利。最終,女性主義運動和生態運動的彼此需要和合流導致了生態女性主義的誕生。
女性主義傳統上被認為是終結對女性的壓迫的運動。所有的女性主義者都認為對女性的壓迫在現實中是存在的、是錯誤的且應該被改變。但是在怎樣理解這種壓迫和怎樣對女性的受壓迫局面做出改變上存在不同看法,女性主義也因此被分成自由女性主義、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激進的女性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四種主要的流派。這四種女性主義流派各有其理論的優缺點,生態女性主義對它們進行了各自的批判和吸收,認為它們在理解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對自然的剝削方面各自提供了有價值的觀點;然而,四種流派都是各自存在缺陷的、不完整的、不足以為生態女性主義提供理論基礎。生態女性主義要想健康良性地發展下去,必需一個完整的、得以改觀的女性主義,指導我們跨越當下的對四種女性主義主要流派的討論,使一個充滿責任心和關愛精神的生態視點成為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核心。
自由女性主義起源于典型的自由傳統,認為一個理想化的社會應為自治的個人提供其為追求自身利益所需的最大自由。自由女性主義把女性所受的壓迫歸結為女性與男性平等的合法權利的缺失和女性在社會領域中所處的不公平地位。因此,女性的解放需要減少這些阻礙女性行使自決權的來自法律和社會方面的限制。自由女性主義有兩方面的、基于自由女性主義自由準則之上的生態意義,并把傳統的道德和法律范疇應用于非人類。一方面,自由女性主義把世界分為人類世界和非人類世界兩部分,在對人類世界給予道德考量時,客觀上考慮到了非人類世界,認為非人類世界在滿足人類利益、權利的實現或人類福祉方面有其價值所在。另一方面,自由女性主義者認為地球上有限的非人類,正如女性或人類一樣,具有一些與道德有關的特點,比如它們是理性的、有感知的、是權利持有者,因此也應受到保護并給予道德上的尊重。
然而,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看,我們認為自由女性主義這兩方面的生態成分是不充分的或者至少說是存在嚴重問題的。首先,它們實際上完全沒有超越以價值等級思維和二元對立為特征的父權制理論基礎,認為人類、思想分別與自然、身體相對立并在等級秩序中前者優于后者。其次,自由女性主義所倡導的極端個人主義也與生態女性主義所倡導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多樣性和穩定性的獨立價值相沖突,和生態女性主義的相互聯系、多樣性中的統一、人類——自然體系各實體在價值上是平等的等生態理念也是相違背的。
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來說:“所有的認識體系都是由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決定的?!币虼怂麄冋J為女性所受的壓迫是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社會制度所產生的。女性所受的壓迫,和工人所受的壓迫一樣,是由于在階級社會中男女性別的分工,女性被排除于公共生產領域之外從而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單元中在經濟上依賴于男性所導致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要想獲得自由必須從經濟上取得獨立,也只有當她們的生產勞動代表了人類生產活動的全面發展的時候才能成功。因此女性須把傳統的以家庭為經濟單元的家庭模式解體(雖然其作為社會單元無此必要),并最終把女性所受的壓迫歸結到階級運動上去,需與男性無產階級一道去推翻資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認識論與自由女性主義截然不同,但也有其無法克服的弊端,經受不住生態女性主義的質疑。鑒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認為的“階級”是女性受壓迫和獲得解放的重要砝碼,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必須調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認為男女不屬于一個階層,因而無從說他們超越并與自然相對抗這樣一種政治觀點的矛盾。其次,馬克思女性主義若站得住腳必須表明恰當的以生態原則為基礎的科學技術能夠保護而不是剝削自然。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忽視性別是社會現實中的組成范疇,這種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在分析女性受壓迫時的“性別盲點”進一步扭曲了女性受壓迫的本質,也無助于生態女性主義者致力的尋求女性受壓迫和自然被剝削二者之間的聯系。
激進的女性主義與自由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又都不同,它認為女性所受的壓迫源于生殖生物性和性別體系。女性的壓迫是由于“男性對其在生育和性方面的控制”,女性要想獲得解放,就必須顛覆父權制,“終結男性對女性身體的控制”。
在回答生態女性主義所提出的“女性是否比男性更易接近自然”這個問題上,激進的女性主義更有發言權,因此與生態女性主義聯系較多,但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看激進的女性主義不無擔憂。首先,激進的女性主義一般很少關注女性受壓迫的歷史和物質層面,在闡述在多大程度上女性的壓迫植根于實際不同的社會結構時也欠充分。因此,激進的女性主義也缺乏一種揭露女性壓迫和自然剝削二者間聯系以及其它各種形式的壓迫之間的聯系的理論杠桿的作用。再次,在論述男性比女性更易接近自然時,將女性經歷神秘化了。在自然—文化二元對立中要么置女性于自然一邊要么于文化一邊,反而深化了對立的二元制思維模式。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試圖融合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與激進的女性主義的觀點,認為女性的壓迫從根本上講是階級統治和性/性別統治所致。因此,要解放女性就要終結資本主義和父權制。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這種做法使之看起來似乎會為生態女性主義提供最為理想的理論框架。然而實際上,許多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在關乎生態問題方面都頗為謹慎。一些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試圖關注生態女性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者的對自然被剝削的態度解釋為“特定生產組織方式的心理后果”。他們聲稱需要新的生產組織方式,使女性在社會的再生產中獲得自由并承認自然界的獨立價值。
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看,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吸引力在于除了性/性別和階級之外還強調了理解現實的社會結構以及各種剝削體系之間的聯系等因素的重要性。但是,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沒有系統地論述自然受剝削,也沒有闡述父權制結構賴以存在的四個連鎖因素——性別歧視、種族主義、階級主義和自然主義。
我們知道西方文明傳統是人類中心主義。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惡化狀況的出現,“人類中心主義”越來越多地被人們質疑,也被當今西方社會看成一種有缺陷的倫理,必須加以深刻反省,以非人類中心主義取而代之,因而為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的迫切需要而進行哲學思辯所產生的深層生態學遂應運而生。深層生態學是西方生態哲學提出的一個與淺層生態學相比較的概念。它強調不僅僅從人出發,而應該從整個生態系統(生物圈)的角度,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自然”作為統一整體,來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態問題。深層生態學超越了所謂的實用科學的層面而達到了“自我”和“地球智慧”的層次,成為指導生態運動的理論工具。
深層生態學把性別中立的“人類中心主義”作為自然被剝削的根源,而實際上是“男性中心主義”。我們可以看出,深層生態學實際上仍是改良主義:他們欲在不采取激進步驟減少或終結男性對女性的統治來改善人類——自然的關系。而且,深層生態學主要是由男性所建構的科學,而在父權制價值觀的浸潤下男性的思維是被扭曲的,那么深層生態學與生態女性主義之間的關聯性也是表面的,深層生態學的原則同樣也經受不住生態女性主義者的考驗。對此,生態女性主義者也給與了無情的批判。
那些充滿質疑的、正在生成中的觀點是怎樣交織在一起,使生態女性主義成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的文化批評方式呢?我們發現“對話性”以一種頑強的姿態出現于生態女性主義批評活動中,它不僅把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各基本方面聯系了起來,而且使其形成了指導實踐的批評——成為一種元哲學而非壟斷式的政治教條或者抽象的解釋工具。
對話理論是巴赫金畢生研究的核心問題,在其批評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巴赫金的視界中,對話性不僅是一種藝術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哲學理念乃至一種人文精神。對話原則與獨白原則相對,巴赫金視對話性為人的生存特性,他性和差異性是對話的前提和基礎。巴赫金對差異性的確認,不僅僅是確認在一個社會、一個群體中,必定存在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乃至對立的思想觀點和價值立場,更重要的是承認不同的思想觀點和價值立場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巴赫金對話理論對于謀求人與自然對話,并從對話中走向關愛自然恰好提供了一種薪新的思路以及許多極富啟發性和參考價值的思想。
深層生態學和女性主義的理論碰撞和交互有必要把巴赫金的對話思維植入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之中,使兩種存在差異的理論體系各自發揮其自身價值,使之成為一個適用范圍廣泛的“有用的”批評理論;而“對話性”又使得深層生態學和女性主義在差異中實現了統一,即是一種不混合二者各自特質或不使一方從屬于另一方的統一,這樣的統一能產生一種對人類與世界之間關系的全新的感知方式。與深層生態學和女性主義一道,對話方法提供了一種可以實現理論范式轉移的方法,以打破父權制中的二元思維模式對自然的永久剝削和尤其是對女性的壓迫;只有終結了這兩種形式的壓迫,才能從意識形態上終結一切別的形式的壓迫,為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做出貢獻。
生態女性主義是“生成中的”、“研究前景相當樂觀”的文化思潮,它具有一種包容的胸懷,借鑒各批評之長,自覺實踐了對話精神,吸收了各國生態文化養分,它擴充和發展了女性主義,糾正和彌補了深層生態學的盲點。生態女性主義也為探討環境問題開辟了新的領域,提供了新的視角,從而強化了人們的環保意識,特別是在鼓勵女性發揚其生態智慧,參與甚至領導環保實踐起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MacKinnon M. H. & McInyre M. (Eds.). Readings in Ecology and Feminist Theology. Kansas City: Sheed & Ward. 1995.
[2]Gaard, G.. (Ed.). Ecofeminism: Women, Animals, Natur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Murphy, P. D. Literature, Nature, and Other Ecofeminist Critiqu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4]童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三聯書店,1994年版。
[5]梁覺聰:《巴赫金對話理論的綠色沉思》,《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作者簡介:常麗平,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外語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