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月紅 劉曉華
英語時態是英語語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法學習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些英語教師沿用傳統時態觀,即時態就是表示時間,時態與時間一一對應的觀點。于是,當時態與時間不一致時,教師們就把那些不表示時間區別的用法稱為特殊用法,或歸于語氣范疇之下,其結果是導致學生在使用英語時態表達相關意義時無所適從,頻繁犯錯誤。為避免這些現象,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相關的研究摸索出了利用認知規律實施英語動詞時態教學的新方法,以期對未來的語法教學有一定的啟示。
一、理論依據
從古希臘時期到現在,人們對時態的研究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探討這一語言現象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不斷涌現。不過,雖然人們對時態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對其本質的認識還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時態的研究并不局限在某一個學術領域,在哲學、邏輯學和語言學界都有諸多相關著述,時態概念在不同的學者看來有著不同的意義。本文主要以時態的認知學意義為理論基礎。
(一)認知的定義及認知與時態的關系
“認知”一詞源于拉丁語,指人獲得知識或學習的過程。認知語言學研究人對世界的感知、經驗、觀察事物方式如何影響人們對語言的使用,特別是在同樣符合語域規范的條件下如何選擇不同的詞與句子來表達非客觀的意義,這就是目前認知語言學關于“認知”的含義。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產生是人類對世界認知的結果,是以認知為基礎的;語言運用和理解的過程也是認知處理過程,所謂語言知識只不過是關于世界的知識固化于語言符號而已。只有認識了的事物才能用語言表達。語言符號與客觀世界有對應的關系,它是在對客觀世界的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要想做到語言現象描寫的充分性,就必須對話語現象作出解釋,必須研究人的認知規律。
時態作為英語動詞的一個語法范疇,表示動詞所指動作狀態與參照時點之間時間關系的動詞形式。時態這一概念產生時,人類的認知能力相對較弱,而對于時間的概念也較簡單,他們使用一種動詞形式來表達一種時間觀念,但隨著人們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對于自己思想表達的復雜性也不斷增加,因此,原有的時態表達方式不再能滿足這一要求。為了解決這一現象,人們開始通過概念隱喻將客觀的時間關系與主觀的時間關系聯系起來,即將客觀動作狀態與參照時點之間的真實性關系擴大到想象性關系,從而擴大時態形式的表達意義,由此,現代時態的各種用法就誕生了。因此,時態的選擇過程實際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其目的是選擇恰當的時態形式實現語言形式所呈現的時間關系與語義內容所蘊含的時間關系的一致。
(二)時間認知方式
時間認知的方式是影響人成功理解時間的因素之一。時間認知方式與時間參照點、時間與動作的關系、動作狀態有關。
1.時間參照點
參照點的概念實際上與觀察時刻的概念是一致的,觀察時刻也就是觀察者所處的位置。國內外現有的認知研究表明,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時間認知方式:一種是觀察者的位置固定,觀察者在時間之外,將時間視為獨立的流動的實體。觀察者的觀察時刻就是說話者的說話時間,即以說話時間為參照點;第二種是觀察者的位置不固定,參照點的選取也不固定,即不以說話時刻為參照點,而是以另一個事件發生的時間或其他時間為參照點。時間的參照點是開放的,可以在時間的軸上自由穿梭。
2.時間與動作的關系
在英語時態中,不管時間參照點在時間軸上的什么位置,動作與時間參照點之間都存在一種時間關系。先時是指動作發生在時間參照點之前;同時是指動作恰巧發生在時間參照點上;后時是指動作發生在時間參照點之后。
3.動作狀態
動作狀態指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由動詞形式所指示的時態。這一動作以動詞4種形式存在:一般狀態,持續狀態,完成狀態,重復狀態,且分別由一般體,進行體,完成體和完成進行體表示。在英語中,這些動作狀態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指動作真實發生或者說話人認為這一動作是真實的。這樣的動作狀態叫做客觀動作狀態;另一種是指說話人的設想或猜測,叫做主觀動作狀態。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筆者以自己所教授的大學英語專業一年級兩個班級的同學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一個學期的跟蹤實驗。一班為實驗班,應用認知的方式進行教學,二班為控制班,仍采用傳統的時態教學模式。
(二)研究工具
200個關于時態的選擇題作為檢測工具。其中100題作為前測試題,另100題作為后測試題。
(三)實驗步驟
1.前測階段:
學期初,首先讓兩個班的學生做了前100套選擇題,要求在規定的40分鐘內完成,檢查結果如下:實驗班平均分56.4;控制班總平均分56.6。測量結果表明,兩個班的學生關于時態學習的基礎懸殊不大,對時態知識的掌握基本處于同一水平。
2.后測階段:
在接下來的一個學期里,筆者將后100道測試題發給兩個班的學生完成。完成結果如下:實驗班平均分81;控制班平均分65.5。由實驗結果可看出,從認知角度進行教學的實驗班分數明顯高于傳統時態教學的控制班。另外,在實驗班里,有大約84%的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快速地找出動作狀態和時間參照點之間的時間聯系;對于表面上看起來自相矛盾的時態關系,89%左右的同學能較容易地分辨出主觀動作狀態,和客觀動作狀態;有91%的同學能很科學有效地區分出動詞四種體的形式。
三、結論
時態教學是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重點,但同時又是一大難點。傳統的時態教學法只會使學生生硬地記住一些時態規則,而無法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中正確而靈活地運用各種時態。只有從認知角度來實施英語時態教學,才能最有效地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該文系河北省教育廳2010年“英語時態教學改革研究”(S2010713)課題
【參考文獻】
[1]黃澤火.語法隱喻[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2.
[2]秦裕祥.英語語法專題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謝應光.英語動詞時態表示的時間關系新探[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9).
[4]薄冰.高級英語語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霍月紅,河北科技大學教師;劉曉華,河北科技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