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

過去十年中,在中國乘用車市場呈現爆發式高速增長的態勢下,自主乘用車品牌異軍突起。奇瑞、吉利等新軍的勇敢殺入是對“市場換技術”的大膽質疑和挑戰,而且這也促使國有企業的自主計劃大大提速。
自主困境
在經歷了最初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后,自主品牌普遍陷入困境。在最近的一項行業研究中發現,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銷量占比較2010年有所下滑,2010年自主品牌在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占比約為30%,較2009年有所下降,銷售額占比僅20%,銷售利潤占比甚至不足10%,2011年呈現繼續下滑趨勢。其中,占總銷量34%的入門品牌梯隊,集中了市場60%以上的品牌和50%以上的車型,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自主品牌,占到該梯隊93%的銷量。低端市場的單車售價和毛利本來就低,而眾多品牌和車型間的同質化競爭導致價格戰頻發,進一步侵蝕利潤。許多自主品牌處于虧損運營狀態,持續發展的前景堪憂。
這一嚴峻問題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導致,首先,自主品牌產品研發管理體系、供應鏈體系和營銷體系都很薄弱,思路需要調整。產品是企業價值創造的主要載體,產品規劃和設計是企業戰略的核心。中國自主品牌所面臨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源頭。一個完備的產品研發體系所需要的流程、節點、標準和工具等都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平臺共享、模塊化設計等行業先進的戰略思想更是難以推進。
在供應鏈體系上,采購成本占據了整車制造成本的絕大部分,在整車質量問題統計中,供應商環節出現的質量問題成為了眾矢之的,加強供應鏈管理對于整車企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自主品牌的當務之急在于明確差異化的供應商戰略,建立層級化的供應鏈體系,包括對采購品類進行系統劃分,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差異化的供應商戰略,建立層級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此外,自主品牌營銷體系也需要進行反思和調整。自主品牌在營銷創新方面最為活躍,體現了靈活、機動、積極、務實的時代特色。然而,部分自主品牌在營銷方面“過于作為”或“過度作為”也帶來了負面的后果。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目前在自主品牌的營銷體系當中,缺少對渠道投資人利益的保護,沒有真正著眼于中長期共同發展。缺少利益相關的經銷商戰略聯盟,沒有把經銷商滿意度提升到和消費者滿意度同樣的高度予以重視。
突圍之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主品牌要想實現突圍并非沒有可能。自主品牌首先要適應汽車行業的特點,樹立體系化的發展觀念,打造核心競爭能力。在汽車行業里,不僅產業鏈長、產品開發周期長,而且上下游關聯度高,問題的解決經常是“牽一發,動全身”,必須運用系統的觀點,不能只限于局部優化,而要從體系優化上入手。
體系優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和相關服務為載體的,在全價值鏈范圍內,圍繞質量(Quality)、成本(Cost)和響應速度(Delivery time)三個核心要素所展開的。真正富有遠見的創新戰略往往能夠突破既有思維的方式,實現三者同步優化,從而開創出差異化競爭的新格局。
對待自主品牌的發展,首先應采取更為理性和務實的態度,浮躁的大干快進和盲目的悲觀自棄一樣,都不可取。自主品牌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和沉著。改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沉下心來,切切實實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加強體系建設、打造核心競爭力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動力。在核心能力建設中,尤其要關注研發體系、供應鏈體系和營銷體系的提升。
自主品牌要想在困境中突圍,必須對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和營銷三大體系共同加強,積極關注模式創新,尤其是“低成本造車”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如何有效實現“品牌提升”。摹仿是必經階段,但不應該只是產品模仿,而是針對管理體系的模仿學習。所有成功的企業無不最終逐步走出摹仿、走向創新。自主品牌能否成功終將取決于我們能否實現真正的自主創新,不僅在產品創新層面,更主要的在于體系創新。應在體系全局的高度,認真思考和探索高效運行的“低成本造車”理念和管理模式。
同時,改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對于自主品牌來說也很重要。自主品牌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政府機構和產業協會應發揮市場監管、消費引導和行業自律作用。推動產業的合理化整合,改變企業內部“山頭林立”的狀況,避免資源的稀釋和分割,改變企業管理決策中,“長官意志”主導、“政績意識”領銜的情況,真正做到“市場導向”和“以客戶為中心”。創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也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有序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
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乘用車市場。
但從更長遠的一個發展時段來看,目前仍處于汽車消費啟動和普及的高速增長期,中國自主品牌未來的發展仍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