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明



從長期潛在增長規律角度來看,中國汽車市場直到2023年還是處在高速增長的區間范圍內,這個判斷主要是根據全球汽車先導國家的市場發展規律做出的實證分析。
筆者對于2012年中國汽車市場產銷方面的預測主要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中國乘用車市場需求增長將在10%以上;第二個觀點是從現在開始,三線城市的市內道路、縣域道路和農村道路要盡快加以改進,否則難以支撐起我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
車市持續增長
目前,一些國際咨詢機構對2012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預測速度有高有低,平均為8.5%左右,這個水平比我們測算的應該對應的長期潛在增長率9%的速度略低一點。但筆者判斷2012年中國車市會有10%以上的增長,主要有以下三個依據做指導。
第一,市場發展取決于長期潛在增長率,2012年車市與長期潛在增長率有關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第二,2012年車市比潛在增長高還是低取決于經濟發展;第三,2012年車市比潛在增長高還是低取決于汽車行業有沒有刺激政策出臺。
從發達國家來看,汽車市場普遍經歷了兩個高速增長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千人5輛到千人20輛,這是發展最快的時期(約五年左右的時間),年均增長率為30%左右;第二個階段是從千人20輛發展到千人130輛,持續時間10年左右,年均增長率為20%。
千人130輛是個什么概念?一般來講,國外是四口之家,千人大概是250個家庭,即250個家庭130輛車,約100戶家庭50輛車;而中國一般是三口之家,千人330輛,折成100戶家庭50輛車。據判斷,中國千人160輛大概在2023年能夠實現,所以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汽車市場都處在高速增長期。
從時間來看,國外是10年,中國大概是15年左右。也就是說,我們第二個高速發展期的路徑要比別人長時間完成,這是為什么?是由國家收入分配水平所決定的,收入分配越均等的國家,其耐用消費品的時間就越短。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使得我國人均收入差距變大了,這種收入差距可能會導致一個階層買得起汽車,而到了下一個階層就需要花上一些時間。城鄉差距、行業差距、收入差距,共同導致我國汽車市場第二個高速增長期的時間長一些,潛在速度可能在15%左右,這是一個基本的測算。
經濟發展決定了中國汽車增速是在15%以上還是在15%之下,一般來講,當經濟發展處在一個周期的緊急上升期的時候,乘用車的速度增長率要大大高于GDP的增長率;當經濟發展處在一個經濟周期下降的時候,其增長速度大大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有時甚至會是負增長;當經濟發展處在平穩增長時,乘用車的速度增長最接近于經濟發展的速度。
從政策方面來講,2009年出現了一些特殊政策,如汽車下鄉、養路費取消、油價下降等;2010年又出臺了新政策;到了2011年所有優惠政策都退出了,車市放緩是因為兩個不利因素的疊加;2012年應該不會有什么特別的政策出臺。
從目前情況來看,宏觀政策還處在調控階段,所以2012年不可能對汽車采取全局性的鼓勵政策,但全局性的限制政策也不太可能出現。這并不排除可能會有區域性的限購政策出臺,一個城市出臺限購政策可能影響不大,但如果有兩三個、三四個城市出臺這種限購政策后,影響就大了。所以對于2012年中國汽車市場產銷增長測算的一個結果就是在15%以下,但肯定是在10%以上。
改善三線以下公路建設
第二個觀點,就是盡快對三線地區的城市市內道路,縣城還有縣以下的道路,包括農村道路盡快做出一些改善,就像當初做農村電網改造、大力刺激農村家電消費那樣。現在對三線城市以下的地方,汽車市場還在自己的規律中轉移,但是那些地方的道路情況遠遠不如北京等一線城市。
筆者認為,未來中國汽車市場需求增長點會在二三線城市,特別是三線城市,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發展階段所決定的,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2011年千人保有量為24%,2012年差不多就能到千人160輛;另一方面是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中國汽車市場還處在第一個高速增長期。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中國經濟正在加速向二三線城市轉移,未來這個趨勢還會繼續延續下去,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東部地區有產業轉出的壓力,像廣東、上海、江蘇等城市,我國改革開放先是從這些城市開始的,吸引的外資就在這些地方,所以這里會有一大批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
中西部地區現在是在承接產業轉移,因為那些地區有大量的富余勞動力。目前,河南還有2800萬人從事農業勞動,那里一個希望轉出,另一個希望轉入,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待產業轉移過去了,收入就會增長,就會產生購買人群,市場自然規律也在往這里轉移。但目前三線地區的交通狀況還支持不住這種大轉移,所以這些地方的道路改善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建議盡快加大這些地區的市內道路建設,加大縣城以下及農村道路建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