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關鍵詞】高中生物 新課程理念反思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
02-0096-01
高中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四個方面既是高中生物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指導高中生物教學的基本理念。因此,生物教學應該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而傳統教學大多數都是滿堂灌,雖注重了知識的灌輸,但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而探究性學習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一個引導的角色,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把教學過程變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思維,激發他們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日常的實際教學中,我以新課程標準的最新理論為指導,不斷探索和反思,下面就是我的幾點教學反思。
一、由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
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學效果差。相關研究表明,學生參與度越高,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習效果也越好。筆者在上《基因突變》一節時,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上課伊始,投影一組筆者去青海草原旅游時拍的照片(照片中有一群成年牦牛,其中一頭牦牛是短腿)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設問:在4頭成年牦牛中為什么有一頭是短腿呢?通過本節課《基因突變》的學習,就能理解其奧秘。接著,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己發現問題。結果學生自學后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的思維質量的問題,如“在生物體內當體細胞發生突變或者生殖細胞發生突變時,哪種情況更易傳給下一代?”“當植物莖發生芽變時,若要將這種芽變保存下來怎么辦?” 等等。筆者則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教學,與學生共同討論,上了一堂十分生動活潑的課。可見,教師營造一種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索去質疑問難,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比教師主觀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一個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學習者、探研者。此外,筆者減少講課的時間,把時間讓給學生,使學生在活動、操練中獲得發展。
二、由苦學厭學轉變為樂學好學
一成不變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會使學生興趣索然。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學教學更加突出直觀教學,教師不僅要善于利用標本、模型、掛圖、活的生物等傳統教具,還要加強幻燈、投影、電視、錄像、電影、光盤、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教師要應用多種教學媒體,加強直觀教學,把學習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教師要善于運用講故事、編順口溜、做演示實驗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加深印象,使學生變苦學厭學為樂學好學。
如學習《生物的應激性》前,筆者會在本校的花壇中采一株名為“腋下珠”的小草,種在一次性杯中,帶進課堂。這種具有跟含羞草一樣性質的小草馬上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因勢利導,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輕松,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又如學習《DNA 的結構》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把DNA 結構投影放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觀察DNA 結構模型,還指導學生人人想辦法、個個動手制作DNA 結構模型, 不僅加深了學生對DNA 結構的理解,并且啟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自我設計、勇于嘗試。這樣,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又開啟了學生學習的知識之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學習必修——《分子與細胞》中有關細胞器的教學時,將所有的細胞器編寫成一句順口溜:動物植物一般有內線高核(高中段的學生普遍熟悉并且喜歡看NBA,內線都很高,往往是球隊的核心,學生一下就記住了),植物特有葉(液)子(質)(分別代表液泡和質體),這個世界以動物為中心(中心體,補充低等植物也會有)。學生們很快就掌握了動植物所具有的細胞器。在教學中不同的課型應采取不同的教法,要讓學生感到教師天天教天天新,常教常新,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由思維定勢轉變為標新立異
人們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由于習慣于運用某種思維方式,便會產生一種定勢心理。這種定勢心理會嚴重妨礙人們創造性思維活動,不克服這種定勢心理,思維就不會活躍,創新意識就不會產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突破定勢心理,激發他們有主見地思考問題,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只用書本上講的一種方法做實驗。如《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筆者設法為學生提供了女貞、鳳仙花等植物的新鮮葉片及器具、藥品,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鼓勵他們敢于標新立異,學生在實驗中探究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實驗小組充分發揮想象力,想出了新的辦法:制取濾液時,用紗布代替了脫脂棉,加快了過濾速度,促使實驗快速成功;有的實驗小組搞出了新方案:將色素濾液滴入圓形濾紙中央,層析后發現“色素”向四周擴散,在濾紙上出現了4 條明顯環形色素帶;有的實驗小組大膽創新:將葉片3 克研磨成葉泥,加入食鹽2克,再加入丙酮4毫升,研磨20秒鐘,結果葉渣與濾液分開,不用過濾直接提取濾液倒入試管中,畫濾液細線,層析后獲得4 條明顯的色素帶,實驗又快又好。這樣,在實驗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體現,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在教學中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也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需要教師發揮榜樣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必修二《遺傳與進化》時,筆者就會打破教科書中章節的編排,先上《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再上《孟德爾定律》。榜樣的力量,比單純的言語激勵發揮的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陳朝東. 新課程理念對生物教師素質的新要求[J]. 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04).
2.林萍. 生物學教學中“問題情境”設置研究[J]. 生物學教學, 1995, (10).
3.盧一安. 反思生物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J]. 生物學教學, 2006,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