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應試教育顯然已經完全背離了新課程標準中人性化和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所以需要研究出能夠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教學策略推進教育改革的步伐。因此本文對初中(蘇教版)生物教學生活化的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97-01
一、生物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生物課程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農業、醫藥、環境等技術的重要基礎,在中學階段設置生物課程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為其日后進一步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在進行生物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的實例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而并不只是單純地為了應付考試。根據初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規定:“學生要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者社會實際問題。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睆闹形覀儾浑y發現新課程標準更加關注于培養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讓學生學有所用,同時這也是新課程標準下讓教育回歸生活的本質所在。
二、生物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以上圍繞初中生物課程標準討論了生物教學生活化的意義所在,生物教學生活化的目標是要讓學生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且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以及社會發展中的應用,這一理論為制訂出生物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研究方向。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蘇教版生物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需要注重生活情景的創設,課堂教學往往給學生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再加上教師講課的方式單一,導致學生課堂上很難全神貫注的聽講,有些同學甚至還會產生出一種“抵觸”情緒,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就需要教師打破這種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當中,模擬真實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原來所有的知識都源于生活。
教學情境生活化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真正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其中穿插一些生活經驗或者實例,例如在講授第一單元探索生命的奧秘時,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觀察我們周圍的生物世界,了解與探索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討論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污染造成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危害。通過在生活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并且以實驗的方式得出結論,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讓學生主動的思考,鍛煉他們的表達和交流能力,這樣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也會立刻變得生動、輕松。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結合新課程標準讓初中生物教學的內容更具生活化主要強調的是生物教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為生活服務。這種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完全沖破了應試教育的束縛,糾正了學生在過去所形成的學習只是為了考試這一錯誤認識,弱化了對于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讓學生真正的學有所用。
在講授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一章節時,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光合作用是在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機物和氧氣;呼吸作用則是消耗有機物和氧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了解這一本質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解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例如在平常家里可以擺放一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改善空氣環境,有利于環保的同時還能夠讓室內色彩更加豐富,但是到了晚上要保證室內通風,因為綠色植物在晚上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和氧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實踐活動生活化
實踐活動是將理論知識融于生活的關鍵環節,因此對于各種活動,教師都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因為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發現生物科學的基本規律,對于探究結果的討論和交流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在組織實踐活動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過于強調學生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會加重學生的思想負擔,不利于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應該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利用討論、分析等形式實現對生物知識與自我能力的相互融合,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生物教學生活化的研究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生物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在授課前應該將課堂教學的知識點總結歸納設計一個教學目標,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共同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討論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盡可能多的提出意見和想法。教師則適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驗證,探索出解決方案,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教師在組織探究學習小組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保護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學習的自信心,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有效提升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結束語
生物課程是一門研究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所以要將生物教學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學習自覺性和趣味性。現階段正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在新形勢下要求生物的教學模式必須要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生物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完全的能夠用于現實,使他們真正認識到生物知識對自己日后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才是時代賦予生物教育的使命。
參考文獻
1.盧崢嶸.初中生物課程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2.吳碧雯.生物學教學法的改革和實踐[J].黃山學院學報,2010年17期.
3.張建新;王黎瑾.構建生物學課堂探究性教學評價的思考[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9年43期.
4.歐艷梅.中學生物有效教學初探[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謝蕾盈.生物新課程教學中關于數學建模理論的思考[J].中學生物教學,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