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東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101-01
關于“思想”,英國現代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有兩個重要的命題。其一即“事實的邏輯形象就是思想”,其二即“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對我們教師而言,思想是我們理智洞見的成果。我們在分享他人思想成就的基礎上,經由觀察、體驗、悟識而創生思想。思想使我們所做的一切有一種自覺的追求,使生命挺立著,并有一種把酒臨風的曠達和瀟灑。教師應該做一個思想者,成為具有獨立精神的人,讓“我美麗,因為我有思想”成為教師的主流意識和終生追求。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精魂。為什么要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呢?
一、從當下現狀看,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是歷史的必然。
有位學者說:“我們中國不缺想做官的教師,缺的是愛教書的教師;不缺搞應試的教師,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師。”這句話一語中的。當下,中小學教師付出的大量勞動往往停留在淺層面上,缺乏對學生精神的引領,缺乏對本職高遠的立意,缺乏對于“課本知識”所承載的價值觀和心理結構的深刻洞察。說得極端一點,相當一部分人已把“教育”淺化為或庸俗化為沒有靈魂的認知結果的堆積。我國中小學教師缺少的可能就是一種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一種堅定的對于社會、人生和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
二、從教師的靈魂深處和使命看,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是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1.有思想會使我們興趣廣泛,內心鮮活,生活豐富而有品味。有思想的教師會自覺地捕捉意味信息,使我們的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變得豐盈,從而從瑣屑、無聊、單調、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擺脫出來,產生一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和超脫。其實,在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中都存在著“馬太效應”——你的思想愈豐富,就愈加容易變得更豐富。因為你思想豐富,你加工信息而生發出新信息的能力就越強,你就能看到思想貧乏的人“看”不到的東西,你就能從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視角看待問題。這樣,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精神的充分滋養。
2.有思想會使我們深刻把握新課程的核心內容,從而成為教材的發展者和創造者。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學科體系和知識結構。有思想,教師就會在正確把握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從一篇課文到一個單元,從一個單元到一冊教材,從一冊教材到一個學科,在心中建構起獨一無二的學科知識體系,杜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同時,還能夠挖掘社會的、環境的、歷史的等各種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涵,力求做到自然學科之間、社會學科之間、自然與社會學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散思維就能得到有效開發,教師也會成為文化底蘊深厚的“雙師型”教師。創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是課程開發的應有之義。當然,這需要一種文化眼光,一種道義的承擔,一種思想的積淀。
3.有思想會使我們有效創新教學方式,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思想產生方法,方法印證思想。教育思想提供著教學方式的源頭活水,支撐著教學藝術的生長,引領著教學藝術的指向,增厚著教學藝術的底蘊。沒有教育思想,教學方式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持久,更不能光彩奪目。沒有教育思想引領的課,必定會失去深刻和力度,最終將走向淺薄和輕浮。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是先進教育思想在課堂的創新置入。沒有先進教育思想的教學,哪怕二十年,也是一次教學的二十次重復。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氛圍的營造,背后都有思想底蘊的支撐,只是有時我們沒有意識到罷了。更多的中小學教師對實際操作的方式更感興趣,但操作方式的背后一定有一套關于“良好教育”和“有效教學”的思想。剝離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式就像折斷的樹枝,很快就會枯萎和斷裂,它絕不會變得更強健和更茁壯。
我們強調做有思想的教師,就是強調對操作主義、經驗主義的超越,就是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對急功近利的拒斥。
思想的邏輯徹底性,就是理論,思想是理論的靈魂,也是理論華美的標志。
我期待,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蕩漾在博大、豐富、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之中——有一天,我們的年華終將老去,但我們的思想會在足跡中閃光,并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