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 李娜
摘要:目前,貴州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再加上貴州實施工業強省的戰略,發展生態經濟勢在必行,它是實現貴州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財稅政策作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導、調節和規范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必將為貴州生態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生態經濟;財稅政策,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 F8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147-02
一、貴州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性和緊迫性
貴州地貌類型多樣,生態環境相對復雜,生物多樣性豐富。但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石漠化問題嚴峻,水土流失未有效控制
貴州石漠化面積達3.3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1.53%,石漠化縣有78個,占全省縣市的88.6%,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等級最齊、程度最深、危害最嚴重的省份。目前貴州石漠化的面積每年還在不斷的擴張。不僅如此,貴州還是全國水土流失程度最為嚴重的西部省份之一。在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中,貴州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2%,達7萬多平方公里,嚴重地降低了該地區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劇了群眾的貧困。
2.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資源環境壓力大
貴州雖然資源較為豐富,但多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加工利用程度低。一直以來,貴州的經濟增長方式仍呈粗放型特征,許多企業經濟的增長仍然是依賴于對資源的高投入。貴州工業特別是高能耗工業的發展仍然呈現出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在能源資源方面,消耗高,浪費大。2010年,貴州省萬元生產總值消耗能源2.248噸標準煤,遠遠高于全國和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突出表現為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和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等方面。
3.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形勢嚴峻
由于技術上的落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再加上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不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對環境的破壞大大的超過了其自身的承載能力,生態環境面臨著邊建設邊破壞的格局,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在不斷的擴大。貴州環境承受著大規模范圍的生態惡化和高風險自身污染的雙重壓力。
二、建設生態經濟是發展貴州的現實選擇,需要財稅政策支持
貴州屬于欠發達欠開發地區,貴州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特殊的生態地位和貧窮落后的省情,決定了處理好加快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是貴州實現科學發展的首要問題。生態經濟模式正是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佳形式。它以科學技術為依托,通過制度創新,對資源能源實施控制,使其減少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態效率,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方面的統一。生態經濟作為一種新的技術范式、一種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為新型工業化開辟了新的道路。在眾多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政策中,財稅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貴州發展生態經濟顯然也是離不開財稅政策這重要杠桿的支撐。因此,必須根據貴州省的實際情況,借鑒其他省份或國家的一些成熟做法,在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的同時,全方位地實施財稅政策手段。財稅政策必將為貴州生態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并為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促進貴州生態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1.調整稅制結構,完善現有生態環境稅收體系
一是要完善資源稅的改革。首先,要進一步擴大資源稅征收的范圍,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應將一些尚未納入資源稅征收范圍但又必須加以保護、開發和利用的資源納入資源稅的征收范圍中。其次,要改革與完善資源稅的計稅依據。雖然修訂后的資源稅暫行條例增加了從價定率的資源稅計征辦法,然而像煤炭等其他資源品仍沿襲了原來的從量計征模式。二是開征環境保護稅。在現行稅種中與環境有關的稅種只有增值稅、消費稅等少數的稅種,這些稅種對環境的覆蓋面小,調節功能較弱。因此,可以考慮單獨設立環保稅。同時,推行合理的費改稅,如現行的排污、大氣污染等收費制度可考慮改為征收環保稅。三是調整消費稅。首先,要進一步擴大消費稅的征稅范圍,把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及對環境污染較大的產品和消費行為納入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其次,消費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產品及以稀有資源或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資源為原料的產品的行為要課以重稅。
2.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貴州地區經濟的發展比較依賴其資源產業,單一產業結構這一弊端日益凸顯。產品初級化和其附加值較低,造成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而且資源一旦枯竭,對于整個區域經濟的增長和財政的增收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因此,要發展好生態經濟,就要加快經濟的轉型,在充分利用好自然資源,區域條件,人力資本等各方面相對優勢的同時,要加快對后續產業多元化的培養。首先,要按照國家對產業方面的政策要求,逐年增加對基礎產業的投資,如農業、交通、能源、水利等。其次,要大力支持有利于發展生態經濟的主導產業,支持高新技術產業,淘汰衰退產業及落后生產能力與工藝,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科技進步、節能減排及引進實施一些附加值高、能耗低,技術含量高、排放達標的重大項目。再次,應通過政府財政貼息及加速折舊等一系列方式來調整與引導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
3.設立生態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
政府的投入在發展生態經濟中至關重要,為了發揮其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性作用,政府就應該投入必要的財力。中央財政有必要設立生態經濟發展基金,成立專家委員會,對與發展生態經濟有關的企業、項目、技術進行考察、評估、審核,最后采取由專項資金直接對其撥款,或通過財政貼息、低息或無息貸款的方式,給予具有預期效益的行業、企業、項目、技術一定的資助,進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低能耗、低污染產業在工業產業中所占比重,大力支持對再生資源、新能源的開發。此外,政府應增加對有利于生態經濟發展的配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由于承建上述公共設施建設的企業經濟負擔較重,政府有必要通過如投資性的支出,在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同時,也可以調動企業建設與發展生態經濟的積極性。
4.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充分運用財政補貼政策
貴州屬于欠開發、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在財力上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有限的財力使其對環保治理的投入嚴重不足。但對于這樣一個能耗大省來說,節能減排的任務顯得很重,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著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因此,需要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來發展地方的生態經濟。此外,針對企業由于生態經濟建設初期增加的技術設備更新投入、科技研發、改進生產工藝等造成的暫時性企業效益小于社會效益的現象,政府有責任對這些企業給予財政政策上的傾斜,如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政府通過對開展生態經濟的企業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財政補貼,不僅可以大幅度地調動企業開展生態經濟建設的積極性,還能引導整個社會資源朝著生態經濟的方向發展。
5.加大稅收優惠政策,建立稅收激勵機制
為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在政策上,應使企業或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的外部效應內部化,使保護生態環境和循環利用自然資源的企業、個人、行為或產品有利可圖。因此,應給予發展生態經濟的企業、項目、技術以各種稅收優惠,用經濟利益來引導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貴州發展生態經濟更是面臨著經濟落后、資金缺口大的問題,因此更需要中央出臺一系列特殊的稅收扶持政策給予支持。一是給予發展生態經濟、清潔生產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二是實施綠色關稅制度。在進口稅方面,提高高污染產品的進口關稅或限制其進口,對進口環保、節能生產設備的企業,應給予一定比例的關稅優惠;在出口稅方面,提高高耗能產品的出口關稅,通過降低或取消部分資源性原材料、初級產品、半成品的出口退稅來控制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數量。三是對低油耗、小排量的車輛實施稅收鼓勵政策。作為環保節能的小排量車輛,在其開發設計階段,應對研發或技術提供企業給予稅收減免或稅收補貼;在生產過程中,應通過對其中的環保節能生產設備給予加速折舊、對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降低其所得稅稅率的方式來降低企業的負擔;在銷售過程中實施增值稅減免;在消費過程中,對消費此類商品的消費者免征消費稅;在報廢過程中,對回收此類商品的企業實行所得稅減免的政策。
6.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
綠色采購政策是政府在支出層面上支持生態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的財政政策,它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和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由于政府采購量大面廣,因此具有較強的杠桿作用,它不僅影響著生產企業和銷售行業未來的發展取向,拉動了市場需求,還大幅度地調動了企業參與發展生態經濟的積極性。同時,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政府的綠色采購具有極強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有利于促進綠色消費市場的形成。因此,政府應積極制定與完善有利于生態經濟發展的政府采購政策。一是要進一步制定并完善與政府采購有關的現行法律法規。二是加強對與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相關的環境標志產品的認證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政府綠色采購的標準與清單。首先,要把環保作為資格準入的硬條件。政府應考慮優先購買標有綠色標志產品、通過ISO14000體系認證企業產品以及其他節能、節水產品,資源循環再生產品,簡易包裝等一切對環保、生態經濟有利的產品。四是加強對政府綠色采購的監督與管理。政府要適時公布其綠色采購的實際執行情況,鼓勵公眾對政府綠色采購進行監督,確保環保及節能產品能發揮其作用真正落到實處,防止腐敗。
參考文獻:
[1]吳蘭書,龍菲.關于貴州生態建設的思考[J].理論與當代,2010,(11):14.
[2]安體富,王海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財稅政策取向[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6).
[3]李琦,韓冰.東北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財稅政策探究[J].稅務研究,2007,(6):105.
[責任編輯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