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勇
【摘要】在當前略顯混亂的傳播環境下,在新聞工作者的身份認同被某些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有意無意淡化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旗幟鮮明地對電視語言傳播的主體——電視節目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傳承者的身份認同。對文化傳承工作而言,電視媒體強大的影響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將文化的精髓在最大的空間里發揚光大,使之深入人心,也會將因文化積累不足、文化修養不高而造成的疏忽及錯誤以幾何級數迅速放大,造成無法彌補的惡劣后果。
【關鍵詞】電視主持人 身份認同 文化傳承 有聲語言傳播
大概是今天的電視節目介入觀眾生活的程度已經太深,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個自己非常喜歡或者不怎么欣賞的節目主持人來,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音問題,如“文化造詣”與“文化造脂”、“贍養父母”與“瞻養父母”之誤。也曾聽到過從不出現第一人稱代詞的表達方式,如“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阿×,阿×今天好開心跟這么多朋友見面哦,阿×今天有個特別的問題要問大家,不知道朋友們愿不愿意回答阿×的這個問題呢……”這樣的主持人仿佛認為語言樣態越通俗、越幼稚就越能貼近受眾,殊不知膚淺、做作的表達方式是很難吸引有學識和閱歷的受眾的。另外,在嘉賓訪談與體育評論節目中,我們也不止一次地聽到諸如“您的家父”、“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等這樣不知所云的詞語誤用及令人啼笑皆非的口誤。可見對整個播音主持工作者隊伍而言,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在當前略顯混亂的傳播環境下,在新聞工作者的身份認同被某些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有意無意淡化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旗幟鮮明地對電視語言傳播的主體——電視節目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傳承者的身份認同。
作為以個人身份參與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傳播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除了要以新聞工作者的身份要求自己以外,更要在文化的高度上對自己的工作屬性及職責進行把握。無論面對的節目樣態是主流文化、大眾文化還是精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提高節目品質、改善傳播效果上做出有建設意義的貢獻,才能扮演好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對不良的創作傾向做出應有的抵制。
為了使電視傳播中精英文化的作用更好、更順暢地得以發揮,作為有聲語言傳播一線工作者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方面要注意培養自己的精英意識,不斷加強知識背景的廣度與思維能力的深度,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與人文修養及品位;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更多不同行業的社會精英參與電視節目的創作甚至加入到廣播電視從業者的隊伍中來,使精英與廣播電視事業進行真正有機的結合,從而創造特點突出、有品位、有影響力的廣播電視精英文化,為受眾提供品質出眾、思想境界高尚的精神文化產品。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增強,電視媒體的包容性也在不斷地擴大,不同背景、不同風格的文化形態都能在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方舞臺,電視媒體也以自己強大的影響力為各種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文化與生活的相互滲透變得更加融洽。多元化的文化結構也成了電視媒體的特質之一,但是這“多元化”的特點也為廣播電視從業者帶來了相當多的困擾。在當下特殊的轉型期里,不論是整個社會的文化大環境還是媒體所面對的傳媒文化小環境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泛文化”、“偽文化”等充斥、夾雜在本就尚欠完善的文化市場當中,明眼人不難看出這一片興旺繁榮背后的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這就對文化傳承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去偽存真的眼光是必不可少的,批判地繼承傳統還值得繼續發揚。而對占據著主流、強勢話語權的播音主持工作者而言,文化傳承方面的要求就更為嚴格了。
對文化傳承工作而言,電視媒體強大的影響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將文化的精髓在最大的空間里發揚光大,使之深入人心,也會將因文化積累不足、文化修養不高而造成的疏忽及錯誤以幾何級數迅速放大,造成無法彌補的惡劣后果。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公眾形象維護而言,這樣的“雙刃劍”效應就顯得更加突出,播音主持實踐中的眾多實例早已證明:凡是表現突出、深受觀眾喜愛、贏得群眾口碑的優秀播音主持工作者無不得益于自身良好的文化修養。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能使曹景行、楊錦麟、王志這些自身專業條件并不突出的主持人在發揮自己文化優勢的同時,彌補、掩蓋某些不足,從而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但同時,一些在個人修養、文化積累方面稍有欠缺的主持人卻往往被廣播電視這一“放大鏡”將其不經意間的“露怯”行為無限放大,對自身及媒體的公眾形象,對有聲語言傳播的效果造成負面影響,這樣,媒體的文化傳承功能就更無從談起了。
所以,要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文化傳承者的身份認同要求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工作者不可有絲毫的松懈意識。
首先,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無論具體任務是播報、采訪、評論還是嘉賓訪談、文娛節目主持,都應該以文化傳承者的角度人性化地介入,給人文精神以足夠的空間。這并不是說時時都要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文化優越感,更不是說事事都用千篇一律的態度,只會用文化的大帽子“指點江山”。我們需要的不是故作深沉的“偽文化”,更不是大而化之的“泛文化”。恰恰相反,文化的傳承應該在平等交流的狀態下進行,人們需要的文化傳承態度是循循善誘而不是咄咄逼人,是心有戚戚而不是憂心忡忡。我們更愿意看到建立在深厚文化積累之上的泰然自若、有理有節,而不是聲嘶力竭、虛張聲勢。人文關懷與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為了問倒嘉賓而設置的問題、為了廉價的笑聲安排的插科打諢,還是早點退出為文化傳承準備的傳媒舞臺為好。
其次,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之中,文化傳承者的身份認同也會提醒、鼓勵、鞭策播音主持工作者在點滴積累當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從而改善利用有聲語言進行傳播的綜合能力,提高廣播電視有聲語言的文化品位,進而使廣播電視有聲語言的傳播效果更加深入人心。其實,這樣的過程更值得我們多花些精力來研究,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而文化修養的提高更非立竿見影的短暫過程,它需要我們拿出孜孜以求的態度,戒驕戒躁,將文化傳承的理念貫徹在瑣碎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當前略顯混亂的文化環境又不允許我們不加取舍地對文化盲目吸收并囫圇吞棗般地運用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如果沒有相當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具備一雙明察秋毫的“慧眼”的話,由于對傳統文化的“誤讀”或對外來文化的“硬譯”而導致的錯誤、紕漏恐怕就在所難免。
所以,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積累還是在工作實踐中的具體把握,有聲語言傳播工作中的文化傳承者的身份認同就體現在對魯迅先生70年前提出的“拿來主義”的把握上——睜開眼睛,通過自己的判斷來撥開“泛文化”及“偽文化”的迷霧,將傳統文化及外來文化的精髓與電視強大的影響力結合起來,形成良性的互動,在將精彩的文化發揚光大的同時,也促進了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作為文化傳承者的有聲語言工作者不僅僅是擁有相當的文化水平、較高的文化素養、寬泛的文化視野的“文化人”,還需要對文化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不把文化修養當做賣弄的本錢,不故作深沉、不裝腔作勢、不玩讓受眾摸不著頭腦的文字游戲。他掌握著進行有聲語言傳播的技巧,同時又有著“傳者”的使命感,他的文化造詣是進行有聲語言傳播的基礎,文化背景與他在鏡頭前、話筒前的表達相得益彰,深厚的積累在有聲語言的傳播中得以從容不迫地展開,并恰如其分地把自己深刻的見解寓于語言表達之中,從而將語言與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為受眾提供更有效、更有品位的傳播效果的同時,使文化傳承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為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文化傳承功能得以更好地體現已成了越來越多的受眾對電視媒體發展的迫切要求,而文化品位的提高也幫助電視媒體贏得了更多的受眾、獲得了更好的社會效益,甚至還能起到凈化從業者隊伍、提升從業者水平的作用,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離不開文化傳承者的身份認同在有聲語言傳播中的體現,讓我們就從以文化傳承者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做起吧。
(作者單位: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