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011年剛剛過去,如何評價這一年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成為了不可回避的話題。雖然最終數字還沒有出來,但2011年是中國汽車市場近十多年來首次出現高速增長后的微量增長年,這一點已成定局。
針對這種現象,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中心總經理遲亦楓更愿意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這就像是一個運動員高速運動后需要有一個喘息期。2011年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喘息年,遲亦楓透過《汽車觀察》闡述了喘息年更利于汽車人反思行業發展的觀點。
A=Automotive Observer
C=Chi Yifeng 遲亦楓
A:您對2012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預測?
C:展望2012年,挑戰依然存在,我們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各項鼓勵政策退出的影響將會蔓延。北京治堵新政在全國各地的影響還有可能加劇,交通、環境、能源這三大瓶頸對于汽車行業發展的制約仍然是剛性的。
A:剛性制約下的行業反思是什么?
C:中國汽車人要不斷深化政策解讀,審視發展環境,積累發展潛能,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2012年是蓄勢待發之年,也是新一輪發展的起點之年。綜合各方專家觀點,我認為中國汽車銷量應該在2010年至2015年達到高峰,峰值年的數量將在3000萬輛到5000萬輛之間。對比目前1800萬輛的年銷量,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A:如何看待業內探討的有關中國汽車銷量的頂點論?
C:雖然有關我國汽車年銷量頂點論和汽車保有量最大化的問題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但從本質上講,中國依然是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家,其千人保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在一線城市,更新換代、老舊車淘汰將成為車市增長的強勁動力;在二三線城市,旺盛的汽車消費需求也正方興未艾。
A:什么樣的路徑更適合中國汽車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C:作為世界上汽車產銷量最大的國家,我認為中國汽車產業不能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必須要突出中國特色,必須要突出創新。創新主要包括觀念創新、思路創新、政策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以及社會服務模式的創新等等。機遇、挑戰、創新共同津貼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現實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