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舟 梅強
摘要:信用擔保機構在運營過程中面臨許多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本文在分析信用擔保風險特點的基礎上,針對來自受保企業的風險提出了動態防控企業風險的基本思路:在對企業財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信用等級評估法、Z指數破產預測模型和營運資產分析模型等事前識別企業的風險;通過定期、不定期調查對企業風險進行事中控制;通過延長擔保期限、向相關責任方進行追償,對企業風險進行事后補救;通過分保和再擔保轉移企業風險。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企業風險;風險識別;風險控制;風險轉移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B
20世紀90年代開始信用擔保實踐以來,我國信用擔保機構對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能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擔保機構自身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比較完善的擔保體系。與此同時,信用擔保是一個高風險行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由于擔保機構風險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各類擔保機構的風險逐步顯現,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擔保風險引起了國內外擔保業界和相關學者的高度關注。因此,全面、深入研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擔保風險分析
作為風險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信用擔保風險是指信用擔保機構在擔保業務運作過程中,因受各種主觀和客觀因素形成的不確定性的影響而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它具有以下特點和種類:
(一)擔保風險的特點
1.擔保風險與擔保收益嚴重失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所面對的服務對象是風險較大的中小企業,由于政策扶持的性質又限制它不能采用完全市場化的收費標準,彌補較大風險帶來的損失,而且中小企業的現狀也難以接受完全市場化的收費標準,會形成擔保收益與所承擔風險的不對稱。
2.擔保風險的可控性較低。從中小企業本身狀況來看,一般情況下找擔保機構擔保的往往是負債率高、效益差、缺乏后勁、銀行認為風險較大的中小企業,要防范和規避這類風險尤為不易。因為預測和評價的準確性不僅受制于擔保公司的信息質量和素質,更重要的是這些中小企業的不確定性因素實在太多,難以全面、準確預料。從信用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水平和方法來看,我國的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真正開始運行的時間不長,在擔保活動的信用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方面研究較為落后;同時,在信用擔保活動中起著審核和評定企業信用風險作用的資信評估中介機構的發展也比較滯后,這種狀況讓擔保機構很難做到信用風險的事先預測和防范。
3.擔保風險補償能力較弱。風險補償機制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正常運行的關鍵,通過信用風險補償機制形成一定的信用風險補償基金。目前,我國信用風險補償基金的主要來源,一是擔保機構自身的內部補償,主要有擔保資金在銀行的存款利息及其他投資收入、企業認繳的擔保風險基金、擔保費收入等一些可籌集的基金;二是政府部門的外部補償。實踐證明擔保機構僅靠少量的手續費收入和保證金利息的收入根本無法彌補高信用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即使通過其自身經營之外政府風險補償資金注入,形成風險補償基金以彌補損失,但這畢竟都是有限的。從我國當前的情況看,由于政府財力較為緊張,還很難有充裕的資金用于這部分風險補償。
(二)信用擔保風險的種類
在擔保業務運作過程中,信用擔保機構常常會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而遭受損失。擔保面臨的風險可以從多角度分類進行討論,如從風險的來源看,可分為來自擔保機構外部的風險和來自擔保機構自身的風險;從風險的誘因角度看,擔保風險可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從風險的暴露程度和可控程度看,可分為隱性擔保風險和顯性擔保風險。本文主要從第一種視角,研究擔保風險及其防控問題。
1.來自擔保機構外部的風險。來自擔保機構外部的風險是指由擔保機構外部因素引發的最終由擔保機構來承擔的風險,其中包括來自受保企業的風險,來自合作金融機構的風險,來自政府部門的風險,以及來自經營環境的風險等。第一,來自受保企業的風險主要是指受保企業違約可能造成擔保機構代償損失的風險,包括還款能力風險和還款意愿風險。第二,來自合作金融機構的風險主要是指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權利義務不對等而給自身帶來的風險。具體表現為金融機構在信用擔保過程中處于強勢地位,在擔保風險的分擔上,協作金融機構往往只要求權利而不愿承擔義務;在擔保方式的選擇上,金融機構往往堅持有利于自己的連帶責任擔保方式,而不愿意甚至拒絕采用一般擔保方式。此外,金融機構與企業合謀騙保也容易導致擔保機構遭受損失。第三,來自政府部門的風險是指政府不適當干預與缺乏對擔保機構的資金補償機制,而給擔保機構帶來潛在的代償風險及損失的可能性。第四,來自經營環境的風險是指擔保機構由于經營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公司直接發生虧損,或因交易對手虧損而導致公司間接虧損的風險,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環境風險、區域經濟環境風險和擔保行業風險[1]。
2.來自擔保機構自身的風險。擔保機構自身的風險是指由于擔保機構自身管理漏洞,決策失誤以及員工因素而造成的機構經營困難乃至倒閉的風險。其產生的原因很多,既有擔保機構制度上的不健全,也有業務人員操作上的失誤;既有缺乏經驗造成判斷失誤,又有徇私舞弊引發職務犯罪[2];等等。
3.企業風險是各類風險中的首要風險,各種內外部風險都可能給擔保機構帶來損失,嚴重時還能導致擔保機構破產倒閉,其中來自受保企業的風險是擔保機構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這是因為信用擔保的主要對象是可變現資產較少、盈利能力較差,不符合銀行信貸條件的各類中小企業,一旦受保中小企業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違約,擔保機構就必須向債權人(主要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代償。雖然擔保機構在進行擔保時一般都設置了反擔保措施,發生代償后也可向受保企業實施追償,但如果反擔保和追償不能足以彌補擔保機構的代償金額或資產難以變現,信用風險就發生了。而其他種類的風險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合約或制度加以控制,如為了規避來自合作金融機構的風險,實力逐步增強的擔保機構可與金融機構簽訂合約,規定金融機構應承擔一定比例的風險。為了防范來自擔保機構自身的風險,擔保機構可以逐步完善擔保風險管理機制和制度,減少由于管理者決策或員工疏忽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受保企業風險及其防控問題進行研究。
針對企業風險的防控,不少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在國外的研究中主要是對前人建立的企業信用評價模型的發展和完善,如Yehning Chen (2006) 研究了抵押與貸款人解決財務危機動機之間的關系,認為設置抵押物的時間將會影響貸款人解決財務危機的動機[3],So Young Sohn, Hong Sik Kim(2007) 基于企業財務及非財務指標,提出了預測受保中小企業違約的隨機因素邏輯回歸模型,來控制科技信用擔保基金的企業風險[4]。如H. J. Jeon, S. Y. Sohn (2008) 通過建立競爭風險模型,運用企業違約的可能性,違約后產生的風險和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等幾個指標,預測擔保機構可能造成的損失,用于對高新技術信用擔保基金進行風險管理[5],等等。我國的許多專家學者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梁瑞華(2005)認為針對我國政策性擔保機構面臨的信用風險分散機制缺陷,轉移機制缺陷和補償機制缺陷,應通過健全風險分散機制、完善信用風險轉移機制和建立信用風險補償機制來解決[6]。梅強、秦默、顧振偉(2008)從信息經濟學視角證明了信用擔保市場存在逆向選擇,反擔保、擔保比例和再擔保比例能夠減輕逆向選擇問題的程度,保證擔保資金的安全[7]。顧海峰(2009)提出在外部與商業銀行建立協作機制,在擔保機構內部建立基于擔保投資理論的風險分散機制來防控企業風險。以上學者主要從擔保機構內部或外部來探討企業風險的靜態防控問題,忽略了企業從申請擔保到擔保到期解除擔保關系之間的風險動態防控策略。筆者試圖從這個角度探討企業風險的動態防控問題,即企業風險的識別、控制與轉移。
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對企業風險的識別
(一)識別企業風險的基本程序
擔保機構在接受擔保業務前,可以通過審查和調研等手段來防范申保企業的風險,即擔保風險的事前防范。從國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實踐來看,事前防范一般應當包括登記審查、保前調研、審批擔保方案、簽訂相關法律文件幾個環節。(1)登記審查,主要是從企業資信和項目可行性兩方面對擔保客戶進行初步甄別。一般程序是在檢查企業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企業章程和驗資報告等資料的基礎上,對企業的歷史信用和等級、風險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及能否提供有效可靠的反擔保措施進行審查。(2)保前調研,主要是通過對企業進行實地或間接調查,了解企業的經營范圍、目標,企業組織機構情況,企業管理層情況及人力資源狀況等基本情況;通過人民銀行信貸查詢系統以及稅務、工商等機構查詢企業財務狀況、繳稅和工商登記年審等情況,以識別企業的資信狀況;(3)審批擔保方案,在獲得保前調研結果后,擔保機構業務審核委員應根據項目經理調查材料、審查人員的審查材料對該項目的可行性、風險度、風險防范措施等進行全面審查,經充分討論,最后通過表決方式決定項目的評審結果。在此過程中,運行規范的擔保機構會運用科學的信用評估方法,如信用等級評估法、數學模型評估法、財務評估法、經驗模型評估法等。(4)簽訂《委托擔保合同》,《劃款委托書》,《反擔保合同》等相關法律文件。
(二)評價企業風險的基本方法
在審批擔保方案過程中,對企業進行信用評估的方法主要分為定量評估方法和定性評估方法,具體包括信用等級評估法、數學模型評估法(如Altman的Z指數破產預測模型、營運資產分析模型)、財務評估法(如財務比率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經驗模型評估法(如5C評估模型、5W評估模型、SWOT評估模型)等①。這里僅以在我國信用擔保機構應用較為普遍的信用等級評估法、數學模型評估法為例來說明。
1.信用等級評估法。這里以江蘇某擔保機構為例,具體做法是:首先設定待評估的指標體系,并根據評估的重要程度給各種指標以一定的權重;其次,根據收集的被評企業各種財務、非財務信息對照指標標準進行打分,確定各指標分值;再次,根據各指標評分以及權重,計算加權綜合評分;最后,對照評級表的級別區間,判定被評企業的信用等級。根據以上步驟設定的信用評估指標及權重詳見表1。
需要說明的是各二級指標的得分可以根據指標的程度或比率大小來確定,如一級指標“企業素質及潛力”中“管理素質”指標,若管理素質為“好”,則該二級指標得滿分(4分);若管理素質為“差”,則該二級指標得0分。這樣,就可以將各二級指標區分開來。為了節約篇幅,這里僅以“管理素質”、“到期貸款償還率”、“資產回報率”和“流動比率”為例來說明得分多少的依據,其他指標可依此設置,不再詳述。
擔保機構根據評價結果將企業信用劃分為三個等級:一等(投資級)包括四個資信級別,即AAA級、AA級、A級和BBB級,二等(投機級)包括四個資信級別,即BB級、B級、CCC級和CC級,三等(破產級)包括兩個資信級別,即C級和D級。AA—CCC級可用“+”、“-”進行微調,但最高資信級別為AAA級。具體內容見表2。
擔保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的戰略規劃、風險偏好及實力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給予不同的政策:一般情況下,重點支持A級(含)以上企業;考慮到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服務的特殊性質,可以在落實充分的反擔保措施的前提下,適度支持A-至BBB級企業;限制支持BBB-至BB+級企業;其他更低等級的企業一般不予考慮。
2.數學模型評估法。除了運用信用等級評估法來評價企業的資信狀況外,數學模型評估法也是擔保機構可以借鑒的評估方法。數學模型評估法是商業銀行在評估企業風險時常常采用的方法,一般可以分為預測模型和管理模型。預測模型用于預測客戶前景,衡量客戶破產的可能性,最為有名的是美國Altman的Z指數破產預測模型和Chesser的信用預測模型,其次還有我國高培業博士的Z指數模型、Bathory模型。管理模型偏重于均衡地解釋客戶信息,從而衡量、客戶的實力,主要有營運資產分析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這里只介紹Altman的模型和營運資產分析模型:
(1)Z指數破產預測模型,該模型選擇了5種財務比率作為模型的變量,通過對選擇樣本的回歸分析,得出如下的回歸方程:
Z=1.2X1+1.4X2+3.3X3+0.6X4+1.0X5(1)
其中X1=營運資本/總資產;X2=留存收益/總資產;X3=息稅前收益/總資產;X4=權益市場價值/賬面債務總額;X5=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將企業的相關財務指標代入式(1),求出Z,然后根據Z值的大小來判斷企業是否會破產。具體標準為:若Z<1.81,則企業將會破產;若Z>2.99,則企業將不會破產;若1.81 (2) 營運資產分析模型。信用分析的目的除了確定企業是否會失敗即能否給予信用以外,最好還應具有確定信用(擔保)額度的功能,Z指數破產預測模型等模型基本都不具備此項功能,而營運資產分析模型則在這方面有了開拓性的進展。營運資產評價模型選取了流動比率(W1)、速動比率(W2)、流動負債權益比率(W3)、總負債權益比率(W4)四個比率,構造出營運資產模型: W=W1+W2-W3-W4(2) 將被評企業的以上四個財務指標代入式(2),可以計算出評價的標準值。為了確定信用額度,還須計算營運資產。營運資產(Working worth)概念與營運資本(Working capital)不同,營運資本是指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后的余額,而營運資產則是營運資本與凈資產的簡單平均值,即: 營運資產=(營運資本+凈資產)/2(3) 營運資產評價模型建立了評價的標準值,以及對應的風險類別、信任程度和擔保額度,詳見表3。 下面來舉例說明擔保機構如何根據企業的相關財務指標計算出標準評估值,進而確定擔保額度。例如,某公司的流動比率為2,速動比率為1,短期債務凈資產比率為0.65,債務凈資產比率為1.55,營運資本為500 000元,凈資產為1 000 000元。則:W=2+1-0.65-1.55=0.8。營運資產=(500 000+1 000 000)/2=750 000元;對照表3的標準,可以作出如下判斷,企業風險程度:有限;信任程度:中;營運資產為20%,擔保額度=750 000×20%=150 000元。 盡管數學模型評價法精確、可操作性強,但模型的建立和運用是以許多假設為先決條件的,所以使用上仍受到許多限制,在許多場合仍需要結合定性評價模型(也稱經驗評估模型)進行分析,作出最終判斷,常見的定性評價模型有5C評價模型、5W評價模型、CAMPARI評價模型、LAPP評價模型、SWOT評價模型等。 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對企業風險的控制 在企業提出擔保申請后,除了運用以上方法對申保企業的風險進行識別外,擔保機構還需要加強對企業風險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具體措施如下: (一)擔保機構對企業風險的事中控制 為了防控擔保風險,擔保機構必須高度重視事中控制,因為擔保機構承擔了幾乎全部的代償風險。擔保機構進行事中控制的途徑主要是對受保企業擔保后的跟蹤調查,主要目的是決定是否要對擔保對象實施事中干預,以及決定怎樣干預擔保對象的行為。擔保期間的跟蹤調查主要包括報表抽查、實地調查、銀行調查、反擔保調查以及其他相關調查,擔保期間企業風險管理主要通過對受保企業及相關各方的定期調查和不定期調查來完成。
1.定期調查。擔保機構項目經理應根據不同的擔保金額、擔保期限、擔保方式對保后跟蹤的不同要求,定期對擔保項目以及企業、反擔保方等的進行跟蹤調查,以及時了解企業,反擔保方以及反擔保措施(抵押物、質押物等)的現狀,判斷企業或(及)項目可能發生的變化,并對發生嚴重可能危及擔保安全的項目,項目經理應及時提出補救方案并采取一切能夠避免或減少損失的措施,盡最大可能第一時間控制項目風險。
2.不定期調查。除了定期調查外,項目經理還應根據被擔保項目的特殊情況,有針對性地、隨時根據工作的需要而進行的調查,以了解擔保項目及相關當事人的情況,以便及時處理發生的問題,保證公司業務的安全。
(二)擔保機構對企業風險的事后補救
擔保項目到期常常有一些受保企業違約,不能及時歸還銀行貸款。此時,擔保機構應對擔保風險可進行事后補救,補救方法有:
1.延長擔保期限。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擔保項目由于某些可以接受的合理原因,導致不能如期終結,擔保機構可以適當延長擔保期限。對于申請延期的項目,必須從嚴掌握,防止其形成更大的風險。項目經理應將項目延期的原因、解決方式等有關情況,以及項目延期的利弊等做出書面詳細報告,并參照新項目審批程序操作。擔保業務部門負責人應通過多方調查認真審核項目不能按期履約的原因,測算延期以后擔保的風險。此外,為防范風險和減少損失,原則上要求加強反擔保,如增強或改變提供反擔保企業、增加反擔保抵押品等。
2.向相關責任方進行追償。當受保企業違約,擔保機構代償發生后,應該立即把項目轉為不良項目,單獨建賬,專人處置。如對于成為不良項目的項目,處置人必須根據項目的有關合同和協議,及時與企業聯系,催促其履行義務,同時向反擔保人發出書面催收通知書。對于有能力很快完全履行義務的企業或同意代為履行的反擔保人,應該提交解決方案給公司相應的部門,進行審核審批。對于受保人和反擔保人無法完全履行義務,而且也無誠意給予解決的,應該立即提交仲裁、起訴或其他方式的解決方案,由公司相應的部門審核審批。有關人員應依法合規地向相關企業和個人追索,并及時處置抵押品。對于已經終結的項目,產生損失并且已經不可能收回的,根據規定進行核銷,并對有關人員依據規定處理。通過事后補救處理,可以將擔保機構承擔的風險分散,從而減輕擔保機構的擔保業務損失[8]。
四、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對企業風險的轉移
除了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風險采取事前防范和控制措施之外,還可以通過分保、再擔保兩種途徑來轉移擔保機構的部分風險。
(一)通過分保轉移企業風險
所謂“分保”,是指在擔保項目的擔保額度超過單個擔保機構的風險承擔能力,或者擔保機構為了分散擔保風險,將該擔保項目擔保額的一定比例轉由另一家或幾家擔保機構共同承擔的一種擔保方式,也稱為共同擔保或聯合擔保。通過分保,擔保機構能夠結合自身及擔保項目的具體情況,將擔保風險部分轉移給其他擔保機構,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在我國近幾年的擔保實踐中,許多規模和實力不等的擔保機構進行分保合作,擴大了擔保業務的規模,轉移和降低了擔保風險。
這里以某省A擔保公司為例進行說明。2008年,B企業向該省A擔保公司申請2 100萬元流動資金擔保,而B企業的一個在京子公司曾被北京中關村擔保公司擔保過。為了有效控制該公司及關聯公司風險,該省A擔保公司申請將超過最大擔保限額的800萬元擔保責任由北京中關村擔保公司進行了分保并委托其對該公司的北京子公司進行監控,該擔保業務在擔保期間內正常,到期前受保企業如期還款。通過這種方式,擔保機構有效地控制了企業風險,拓展了業務規模,開辟了跨區域擔保機構合作雙贏的新模式[9]。因此,分保業務值得一些擔保機構去嘗試,不失為轉移擔保風險的一種好方法。
(二)通過再擔保轉移企業風險
再擔保是與分保類似但又不同的一種轉移擔保機構的方法,再擔保是指再擔保機構對擔保機構(原擔保人)整體或其從事的具體擔保項目所給予的一種擔保(信用補償),再擔保具有為擔保機構增補信用、擴大擔保基金放大功能的作用,是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拓展和延伸[10-11]。
在信用擔保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日本、韓國、美國等,都建立了較完善的再擔保體系。在我國,隨著各級政府多項鼓勵政策的出臺以及擔保行機構的快速發展,擔保機構對再擔保的需求已經非常迫切[12]。部分省市已經開始了地區性再擔保的探索和嘗試,如安徽省開始了“一般保證責任”的再擔保,江西省在歐盟的援助下開始了“聯合擔保方式”的再擔保試點,山西省在下崗職工小額貸款擔保實踐中建立了“一對一”、“上對下”的強制再擔保體系合作機制,上海市實行了“市區兩級財政分擔風險”的再擔保,山西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開創了另外一種再擔保模式——市縣級擔保機構給省級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13]。此外,2008年以來,我國部分省市相繼成立了再擔保機構,以此來轉移轄區內擔保機構的風險,如東北再擔保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再擔保公司和江蘇省再擔保有限公司等[14]。各類擔保機構應充分利用本地區再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業務體系(機制),有效轉移擔保機構的擔保風險。
注釋:
① 在擔保業務實踐中,針對不同的企業,擔保機構可用上述方法中的一種或幾種來識別風險的大小。
參考文獻:
[1] 賈明琪,田偉,楊軍.中小企業商業性信用擔保風險的檢測及控制[J].統計與決策,2009(7).
[2] 孫永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制度創新[J].管理世界,2005(11).
[3] Yehning Chen. Collateral,loan guarantees,and the lendersincentives to resolve financial distress[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6,46.
[4] So Young Sohn,Hong Sik Kim. Random effects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for defaultprediction of technology credit guarantee fund[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183.
[5] H. J. Jeon, S. Y. Sohn. The risk management for technology credit guarantee fund[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08,59(12).
[6] 梁瑞華.政策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防范機制探析[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5).
[7] 梅強,秦默,顧振偉.信息不對稱與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逆向選擇[J].軟科學,2008(7).
[8] 呂連生.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9] 曹曉爾.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再擔保合作模式新探[Z].“2006中國擔保論壇”會議論文集(上海),2006.
[10]狄娜,張利勝.信用擔保機構經營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11]劉新來.信用擔保概論與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12]文學舟,梅強.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體系建設及基本框架設計[J]. 企業經濟,2008(5).
[13]葉小杭,周欣華,易慶國.再擔保構建與運營設計[J].中國擔保,2007(1).
[14]巴曙松,馬天驕,尹竹青.構建聯合協調機制——中國擔保業監管框架的制度選擇[J]. 國際貿易,2006(1).
(責任編輯: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