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高校學術權力是指高校的學術人員和學術組織對學校學術事務所擁有的影響力、權威力和控制力。學術權力的主體是從事教學科研的學術人員和學術組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
1 樣本狀況說明
為了解學術人員參與學術事務相關重要事項管理與決策的情況,揭示學術人員參與高校學術事務管理和決策的特征和規律,筆者在重慶市和河南省抽取7所普通高校進行調查,其中“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三所,省部共建院校一所,師范類院校兩所,醫學類院校一所。高校類型涉及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三種。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2份,回收104份,回收率51.5%,其中有效問卷101份。
2 調查結果分析
(1)學術人員參與率低,形式單一且缺乏決定權。學術人員參與學校行政管理與決策類活動的平均參與率為28.9%。這一比例還未考慮學術人員擔任院校行政職務的狀況。不同類型高校學術人員參與學校管理決策類活動的比例差別顯著。研究型高校與教學型高校學術人員參與學校重要事項行政管理與決策的比例都要顯著高于教學研究型高校。
(2)不同職務學術人員參與機會差別大,學術事務管理缺乏民主。同一類型高校內部專業技術職務的高低與參與學術事務管理的參與度成正比。“學術腐敗”,“學術不公平”現象時有存在,缺乏學術權力的監督機制和制約機制,學術事務管理的民主性有待加強。
(3)學術權力和學術人員“行政化”嚴重。研究型高校學術人員任學術組織職務的比例最高,教學研究型高校學術人員任行政職務的比例最高,教學型高校學術人員無任何職務的比例最高,教授既擔任學術組織職務又任行政職務的比例最高。任職是學術人員獲得學術權力的最期望形式。擔任行政職務的學術人員要比無任何行政職務的學術人員具有更多的特權。
(4)學術機構不規范,行政權力瓜分擠占學術權力。多數學校建有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和教授委員會等,但多數學校的學術機構存在結構單一、體制趨同、功能狹小、缺乏自主權和活力等問題。學術機構章程和管理規定不夠規范,隨意性大。
(5)高校學術權力集中于學校一級,院系權力相當薄弱,基層學術組織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我國的高校自主權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這些事項大都是由學校科層組織為主體來實施的,學術權力參與有限,院系等基層學術組織的決定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在對具體學術事務的管理中,院系基層組織中非任行政職務的學術人員普遍具有較少的參與權和決策權。高校學術人員參與學校重要事項管理與決策的積極性很高(66.0%),但卻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3 原因分析
從歷史傳統看,“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深遠。現實當中,學校的管理以及學校里的各項待遇也基本是按行政管理或套用行政管理模式來進行的。
從外部環境看,來自政府的膨脹式行政權力對大學事務實行嚴格的管制和過度的干涉,使大學的自主地位和學術自由遭遇嚴重威脅;來自大學內部的膨脹式行政權力,使學術事務的管理中學術發展的獨特規律被無視,以教授為代表的教學科研人員,在大學管理尤其是學術事務的管理中處于基本無權的狀態。學術研究主體和評價方式的行政化,致使許多教師往往不是根據學術規律和自身特長從事研究,而是揣摩政府部門的意志,以爭取立項和獲獎。學術成果的評價也取決于行政部門制定的“游戲規則”,教師辛辛苦苦研究出來成果,最后還要忐忑不安地等待行政部門的裁判。
從學校內部看,高校內的學術組織通常存在結構單一、體制趨同、功能狹小、缺乏自主權和活力等問題,學術組織的結構也不盡合理,“科層制”色彩濃重,組織成員間“論資排輩”,學術組織成員缺少自主權和決定權,學術事務被行政權力干涉嚴重,傳統學術組織以教學為主觀念的影響等等。
從靜態和動態方面來講,學術權力分配的制度安排與組織載體安排——校、院、系的權力體制、學校領導體制、集權與分權體制等不合理;學術權力的運行過程不規范,如咨詢、審議、決策、執行、監督、協調、控制等運行環節以及學校人、財、物、信息等資源的支配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
4 解決我國高校學術權力運作中問題的對策思考
4.1 提高學校管理與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1)擴大學術人員參與范圍、提高他們在學術事務決策中的參與比例,并切實將與學術事務相關的管理決策權交予學術權力機構。院校內部廣泛推行民主管理,加強民主制度建設。提高管理與決策的科學性。(2)改變單一的參與形式。國外成功的教授委員會制、董事會制、評議會制是我國高校學術權力改革的參考。創新學術組織形式還可以以跨專業、跨學科、多學科組建學術機構的方式實現,按項目、課題等組成多元素矩陣式學術機構。
4.2 完善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機制
(1)提高講師、助教在管理與決策中的參與比例,實行民主管理,維護正當權益。講師、助教等大多為學校的儲備型人才和高校學術影響力的新的增長點,沒有絲毫發言權和決策權,不利于高校推陳出新的學術研究格局的形成,也會導致學校或學院的管理缺乏創新和活力等后果。(2)完善權力監督機制和制約機制。以權力制約權力。在院系基層建立教授會,負責對全院教師進行評估和考核。以法規制約權力。完善基層學術機構的規章建制,使學術事務管理程序化、制度化,機構內部人員嚴格按照規定行事,嚴懲徇私枉法者。成立專門監督機構和申訴機構。建立群眾監督網絡。
4.3 倡導大學精神,規范行政隊伍,杜絕“權力尋租”
(1)倡導大學精神,規范學校行政隊伍,提高學校管理人員素質和水平。對學校教輔人員或行政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和資格考核,使其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在住房分配、工資待遇、試驗設備等方面學校要以學術人員為先,最先保證他們的工作的基本生活和工作需求。(2)提高學術人員地位,強調學術影響力,杜絕“權力尋租”現象。高校應致力于建立以教師為本、以學術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現代大學制度,平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創新學術權力運行機制,依法民主治校和民主管理,完善教授委員會制度建設等。
4.4 下移學校權力重心,完善基層學術組織
(1)加大院系權力,規范基層學術組織,發揮學術人員對學術事務的主導作用。明確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師評定委員會等學術權力機構的性質、地位及其與行政機構的關系,將學術事務的決策權力交還學術機構,并在人事、財款、實驗基地的建設等方面做好保障。院系黨政辦公室、教學管理室作好相應服務工作。各學術委員會還應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明確組織內各成員職責,規范運行程序,民主管理,科學決策。(2)鼓勵學術創新,兼顧各方利益,鼓勵并有效利用學術人員參與學術事務管理的積極性。提高學術人員參與相關重要事項管理與決策的參與比例。給教授充分的學術自由權,考慮年輕教師的實際利益和團體需求。制定嚴格的行政權力監督制約管理辦法,杜絕“以權謀私”行為,使做官“為利”、“為名”者因得不到實際利益而放棄。凈化大學環境,培養和保持大學精神,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術權力得以規范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