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
確立什么樣的發展觀,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尤其在當下全球化效應不斷擴大影響的世界范圍內,教育與就業問題、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的競爭問題、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等等問題擺在世人面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中國,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在對我國國情把握的基礎之上,正確總結了國內國外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起來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它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有鑒于此,在科學發展觀的統攝指導下,中央政府提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工作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具體來說,就是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指出戰略目標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我們借助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武器,解決現在在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這也是本文論述的重點所在。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基本要求,統籌兼顧為根本方法。將這四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了我國現階段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追根溯源,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它的理論淵源,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一定意義上的繼承,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科學發展觀重在強調發展,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物質資料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引起社會制度、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變革的最終根源。而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當中,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推動力。列寧提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之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同時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加強文化建設等。對于發展觀的認識,我們中國共產黨也在不斷地探索。
其次,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為核心,科學社會主義的人本理論貫徹始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來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些論述清楚地說明,科學社會主義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發展理論,在未來的新社會里,不是物對人的統治,而是物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的服務。正是從這一歷史觀出發,科學社會主義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即“以人為本”。
根據馬克思的“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的觀點,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就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此外,共產黨人在領悟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對政黨執政規律也有了深刻認識。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實質就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體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可以說,這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提出了一系列先進的執政理念,而這些理念的提出最主要的就是要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所以說,科學發展觀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的歷史使命的認識。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總的來說,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對我國的教育現狀還不能夠過度樂觀,這當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教育經費總量不足。教育經費短缺,必然導致教育資源配置的政策傾斜。其次,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差距加大。再次,學校之間的不平衡加劇。這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高考招生錄取中,不同高校在不同的省、直轄市、自治區投放的招生計劃是不同的,甚至表現出巨大的地區差異性。如果我國高招錄取地域差異不改變而持續下去,那么對整個社會的教育進步和人力資源的開發都沒有好處。
在教育政策方針的制定方面,以往國內一些教育路線、方針、政策的出臺在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同時,更加加劇了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均衡。首先,我國教育投入整體上依然嚴重不足。其次,地區及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也是不均衡的。長期以來實行的“城市優先取向”的教育政策把有限的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多地配置到城市中去,而廣大的農村地區得到的教育資源少之又少,無論是在國家教育財政經費的投入還是在教育師資的配備上,農村和城市之間都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平衡。長期以來實行的“城市優先取向”的教育政策在教育資源分配上無條件地向城市傾斜,己成為不爭的事實。
令人欣喜的是,有了科學發展觀作為強大的理論武器,我們黨和國家已在逐步轉換傳統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國化,在教育領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了更加明確今后教育事業的發展思路,筆者于此歸納幾點:首先要轉變觀念,明確責任。其次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這是實現教育橫向和縱向的平衡發展的物質保障。第三,要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第四,要調整教育結構和辦學體制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改革學校課程體系,完善繼續教育體系,讓社會力量辦學合理規范化發展。
概而言之,科學發展觀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以貫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就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于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而言,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不容忽視,這是造福子孫的理論根基。當代中國要堅持走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要實現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腳踏實地、堅定不移地奉行科學發展觀。
參考文獻
[1]高揚.為什么說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J].求知,2007(12).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649.
[3]楊偉.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步伐,辦人民滿意的教育[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