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娟 何友鵬
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2-0057-03
近年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它是相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發展或其整體被肢解而提出的研究課題。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學界從諸多方面進行了探討,但關于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怎樣的整體,這種整體性如何彰顯出來,其內在邏輯是怎樣的等諸多問題,還缺乏深入系統的討論。本文即主要從理論層面,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在邏輯做出嘗試性理解,以期在理論研究和教學改進方面有所裨益。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對人類知識的全角式統合,涉及哲學、人類學、歷史、政治經濟學、國家意識形態、社會革命和對未來社會的預見等諸多視角。因此,它有一種整體的優化質性和體系高度,這使它得以擺脫看問題的片面性、孤立性、非歷史性;現實的實踐和社會活動,則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對現實批判,對自然、人及其社會的合理存在狀態預想的價值追求等關系的多向度縫合,以及思維與實踐關系的科學并軌。因此,馬克思主義具有自身獨特的內在邏輯的結構和質性,其內在邏輯以人的現實活動而非思維觀念為基礎,這種活動在不同視域呈現為不同稱謂和范疇。本文將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社會活動稱之為“現實的人的社會活動綜合體”,在不同領域它有不同的指稱。這種以人的現實活動為基礎的邏輯不僅體現在社會活動綜合體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紐帶性作用上,也體現在社會活動本身的構成要素上。所以,“唯物史觀”之所謂“史”,正是“人類史”、“社會史”、“人化史”;馬克思主義學說就是在以人的現實社會活動為基礎的邏輯及邏輯內部的核心要素相互關聯中建構的,其整體性便在不可分割的邏輯要素關聯中彰顯出來,理論如果對人的活動和社會進程脫離整體觀照也就不可能得到客觀全面的歷史,也就在本質上遠離了馬克思主義。這一點其實在傳統研究和理論教學中都沒有得到重視。
一、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內在邏輯的出發點
馬克思全部學說的出發點是人,這一點在科學馬克思主義看來是沒有合法性和科學性的。不過,從深層次看,科學主義的視向和邏輯也有著明顯的客體化、片面化、機械化等弊端,它把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視為絕對的對立,取前舍后,并且認為這也是馬克思的終極視向。實則,馬克思主義原創學說中的“人”并不見得與科學主義論者所見是“同一個人”,因為創始人視域中的人是一種整體的人,處在各種關系中的人,它不是處在離群索居、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開篇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的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保?]這些現實的個人,要存在,首先需要確認的事實即是生產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資料,一當開始生產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便把自身與動物區別開來,“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生產或勞動使人具有了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而且馬恩還指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不但把人與自然聯結起來,還“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2],這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思想的詳細展開。就是說,創始人明確提出其學說的出發點是人,即“從事實際活動的人”[3]。從“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出發,他們考察了人的豐富性:“人”作為一個元素,也是一個豐富的整體,就人自身而言,他是物性與心性統一、自然性和社會性兼備、經濟性和政治性雙全的人。由人作為對象,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豐富而整體的科學人學思想。
二、自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內在邏輯的基本范疇
馬克思主義學說建立在內在的基本邏輯范疇“自然”之上,亦即那種通過自身和人的活動呈現出來的歷史和現實條件,它是內在的,而非某種思維外在主觀的設計。對“自然”的不同理解直接關系著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黨性判斷,恩格斯曾說唯物主義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現實的東西。當然,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自然并非是一般唯物主義所言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是個寬泛的范疇,它不僅指外部客觀自然界,也指社會環境及物質生產條件等,在不同領域,它有不同的性態描述和適當的表達方式,這種自然自始至終同社會和歷史整體地關聯在一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盧卡奇將馬克思的“自然”理解為一個“社會范疇”[4]。
馬克思主義學說從現實的人出發,首先需要確認的便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最初的層次上,人靠自然界生活,沒有自然界人便無法生存;但是,超出最初的界限,自然界無法再直接地滿足人全部的需要,而只能為人更深層次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某種可能性。為了使自然界提供的可能性變成現實,人改造無機界,再生產整個自然界,把自然界改造成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界表現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自然界是個社會范疇,“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5],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更高境界,是自然在人的社會活動中向人的生成,人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與自然界的豐富本質統一起來了。
三、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內在邏輯的中心范疇
“社會”在馬克思主義學說體系中屬于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居中心地位,社會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同體條件,這主要體現在人作為社會基本因子與單個個體存在的有限性這一事實上。人作為有限的個體,在孤立狀態下,單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與整個自然界抗衡,因此,人必須以聯合合作的方式克服自己的不足,“社會”最初的意思就是“聯合”。結成社會關系是人類個體能夠作為人而存在的基本條件,當然,人類起初并不是作為有待于結成社會關系的個體而存在的,現實的人一開始就是作為社會的人而存在,總是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中,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便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馬克思所言:人是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立即便表現為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關系。
如此看來,社會的本質及其生成過程應到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界面來考察,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馬克思、恩格斯也將人、自然和實踐活動置于社會中來理解,社會是人存在的樣態,是人的生產活動展開的前提,是人與自然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這就是說,社會本身便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中,通過社會分工和交往的中介作用,以生產方式為基礎,各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所構成的整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有機體。
四、社會活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內在邏輯的紐帶
由此可知,現實的社會活動或社會實踐是隱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諸多范疇中的前提:作為出發點的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生產勞動和物質生產等現實活動的人;自然作為基本范疇,是被人的社會活動打上烙印的自然;而社會既是在人的實踐和生產活動中產生,又是實踐和生產活動得以展開的條件,這其中現實的社會活動起著關鍵的作用。
現實的人的社會活動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紐帶性作用及其表征馬克思主義的獨特性,在不同的視域都有所彰顯。以哲學視域為參照,社會活動的邏輯地位體現在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上;無論是從與一切舊哲學的本質區別,還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發展看,實踐范疇的形成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把內在思辨的路徑導入了外部現實,并且把“實踐”立為標準,科學實踐觀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根本標志。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綱挈領式地闡述了他的實踐觀,把實踐界定為感性的人的對象性活動,批判了以往的一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解釋世界的模式,指出實踐唯物主義把對象、現實和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所以,恩格斯不僅把《提綱》稱作“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6],而且把實踐唯物主義看成是“在勞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的新學派”[7]。這不僅說明了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社會活動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彰顯的有力體現。
馬克思強調其學說的指向不僅是“認識世界”,更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8]。實踐作為改變世界的現實活動,把自然、人、社會等范疇關聯和整合起來了,這是一個統一的場域,一種整體性空間,自然、人和社會因此而具有了開放的、交互作用的關系: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兼備的處于具體的歷史活動中的人;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是社會化的人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社會則是生成著的歷史性概念,是社會化的過程,是社會活動得以展開的現實空間。社會活動因此成為聯結馬克思主義重要范疇人、自然、社會的紐帶,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整體性便在這種整體關聯的結構中蘊存。
五、結論及教學啟示
綜上所述,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內在邏輯的諸要素而言,每個要素都是一個整體;其次,從社會活動的發生和構成要素上看,人的社會活動、人、自然和社會四者之間是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統一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從馬克思主義學說范疇間的整體關系上看,實踐活動或社會活動使人、自然與社會之間具有了特殊的“血緣關系”,它像一根紐帶聯結著馬克思主義學說中諸如人、自然、物質、社會、時間、規律、運動等重要范疇,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整體性就在這種整體邏輯中彰顯而出。如果沒有一種整體化的視野,很難準確把握上述范疇之間的內在關系。因此,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稟性,而其內在邏輯整體性是核心和關鍵,通過邏輯結構才能廓清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的、邏輯的整體歷程。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邏輯整體性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如果不正確把握或描述這種整體邏輯,可能對馬克主義學說產生誤解,難以深入全面地理解其真正本義和內在指向。因此,在研究或教學中需要從內在邏輯整體地深入馬克思主義:
其一,堅持具體的整體性原則。“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固有屬性”,基本是學界共識,因此在“原理”教學中大都強調堅持“整體性原則”[9]或樹立“整體性意識”[10]。筆者認為籠統地、抽象地堅持“整體性原則”或樹立“整體性意識”還不夠,這并未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內質。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是具有內在邏輯的整體性,而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也是一個整體性的邏輯。故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整體性,是“‘整體性、邏輯性[11]、具體性”相統一的整體性,具體原理或理論統一在體系整體中,具體邏輯關聯在整體邏輯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在“原理”教學中要堅持整體性、邏輯性、具體性相統一的“整體性”原則,即具體的整體性原則,不僅要將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的理論內涵講透徹,還要將各個部分的理論視點和內在邏輯梳理并闡述清楚,更要把具體問題、內在邏輯與整體特性之間的內在關聯呈現出來。
其二,確立紐帶性范疇和厘清內在邏輯主線。在“原理”教學中要做到堅持具體的整體性原則,關鍵的是要確立紐帶性范疇和厘清內在邏輯主線。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內在邏輯”看,實踐范疇是“原理”的紐帶性范疇,它就像一根紐帶聯結著馬克思主義學說(諸如人、自然、物質、社會、時間、規律、運動等)重要范疇,這一紐帶及其勾聯著的諸多范疇同時也是“原理”體系的邏輯主線或中心線索,共同呈示著馬克思主義為揭示人類解放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科學。
其三,理論回歸現實,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理論的整體,更是現實的整體。它產生的原初地、發展的場域和最終的走向,皆指向現實世界,“改造世界”。所以,“原理”課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僅僅占有理論整體,而是掌握理論、方法去改造和變革現實的生活世界。
參考文獻
[1][2][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11,15,17.
[4]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03.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7]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1.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9]唐昆雄.在教學中科學把握和全面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質[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9):25-28.
[10]張耀燦,尚應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觀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0):9-12.
[11]韋新祺.論整體性、邏輯性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38-42.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