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摘要:以英國、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世界發達國家的資助模式經過長期的運行和發展,至今已相當完整和科學。我國目前的資助模式,存在著重認定輕幫困、重階段輕全程和重補助輕素質等不足。學習、研究和借鑒國外經驗,有助于建立適合中國的資助模式。
關鍵詞:高校學生; 資助模式; 英國模式; 美國模式; 日本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2-0128-02
一、國外資助模式
高校的助學政策由來已久,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進和完善。自上世紀中后期到本世紀,世界多國將高等教育由免費轉變為收費,因此助學政策也由以助學金為主的資助政策轉變為大致三種模式:免費加助學金模式、收費加混合資助模式和收費加貸學金模式。[1]英國、美國和日本是這三種模式較為典型的代表國家。
1.英國模式
英國高等教育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其助學模式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里,英國堅持“免費加助學金”的助學模式,即由政府為所有大學提供財政撥款,為所有全日制大學生支付大學學費,并且為貧困學生提供解決生活費問題的助學金。在這一模式受到了質疑之后,英國經歷了漫長的助學模式演變過程,直至2006年才建立了“先上學,后付費”、“助學貸款與獎助學金并行”的“混合資助體系模式”。這個資助模式由四個方面的內容組成:以“先上學,后付費”和“差異收費”為核心的高校學費政策、“按收入比例還款”的助學貸款、由稅收部門管理的助學貸款還款系統、助學貸款與助學金等并存的、混合型的大學生資助系統。[2]
2.美國模式
美國作為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普遍以立法的形式資助高等教育。1957年,美國頒布了《國防教育法》,開創了貸款資助學生的先河。1965年,美國頒布了《高等教育法》,宣布建立如“佩爾助學金”(PellGrant)和“斯泰福貸款”(Stanford Loans)助學金。上世紀80年代,美國建構了一個以助學貸款為主,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混合資助的政策體系。[3]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基本理念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但注入了新的重要內容。政府調整了原有的政策,確保學生資助力度不僅沒有減弱而且得到了加強。如2009年分別撥款156億美元和60億美元投入“佩爾助學金”和“珀金斯貸款”。[4]
3.日本模式
作為在亞洲的發達國家,日本堅持實行繳費與貸款同步的助學制度。目前日本公立大學的收費標準是高等教育教學成本的15%~20%。學生要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用的壓力不小,因此貸學金自然成為一種保障教育機會均等的調節手段。日本的貸學金通常分為“一般貸款”和“特別貸款”。前者金額較少,后者因對貸款學生的家庭經濟能力和學生學業成績要求更為苛刻,故金額也相對充裕一些。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貸款,接受貸款的學生都無需支付利息,畢業后分期償還本金即可。
二、當前我國資助模式及現狀分析
據教育部統計,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285.15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人數166.1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資助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1.我國當前的資助模式
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模式經歷了“人民助學金階段、人民助學金與人民獎學金并存階段、獎學金與貸學金并存階段”[5]。目前,我國各高校普遍實行的是以“減(免)、獎、貸、助、補”為主的資助模式。“減(免)”即根據一定的標準,符合條件的貧困生可減收或免除全部或一部分教育費用,如學費、書本費等。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僅2009年,教育部共減免學費41.47萬人,減免金額8.11億元。[6]“獎”即根據一定的規則,對學習成績優異或某些表現突出的貧困生發放各種獎金。目前,我國對貧困生以獎勵性質發放的主要有兩種: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貸”即貸學金,主要是指學校或金融機構針對在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其學費和生活費等費用實行的免息或減息而形成的助學貸款,包括學費、生活費用。“助”即通常所說的勤工助學,是學校通過對學生設立一些助學崗位,使學生通過勞動獲得一定的報酬,補貼他們就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費用。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在圖書館、后勤、實驗室等設立崗位,鼓勵學生以自己的勞動取得報酬增加責任感。“補”即在一定的標準之下,對貧困生酌情給予經濟或物質的補助。如在放假之前,給偏遠的外地生發放回家路費;在冬季給貧困生發放冬季保暖用品、特殊原因的臨時補助等,它們是純福利性的。
2.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這一模式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和調整,在體現教育公平公正和社會制度優越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首先是重認定輕幫困。確定資助對象的認定是資助工作的第一步,為了確保公平和公正,目前高校往往將資助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認定環節。有關部門在發放、收集、審核文本資料等工作環節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而忽略了幫困才是資助的核心;其次是重階段輕全程。由于我國資助工作涉及的學生人數多、復雜情況多,因此必須將資助工作貫穿學生在校的整個過程。如有的學生可能在入學之初是經濟貧困,需要經濟幫助,但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改變,其經濟的需求就可能不迫切了,這時資助工作應自然予以調整;最后是重補助輕素質。目前,我國的資助工作往往被理解為“給錢”,實際操作中經常只注意滿足學生經濟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學生在心理、技能方面的需求。
三、國外高校資助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1.資助模式的建立應以學生主動要求改變為基礎
目前我國的資助工作中存在著學生“被”資助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學校很熱情、學生很冷淡”的尷尬局面,并逐漸滋生了部分學生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實踐證明,如果只是想方法“給錢”而不是加以教育引導其自立、自信、自強去賺錢,那么這種資助只能解一時之渴。[7]從英、美、日三國的經驗來看,無一不強調學生在資助體系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參加資助工作環節,創造機會讓學生成為資助的決定因素。一項調查表明,在回答“更希望通過哪種方式接受外界幫助時”,80.42%學生選擇了“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8]可見學生有主動想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現狀的意識、熱情和準備,需要在當前的資助模式中加入學生主動參與的內容以滿足學生的訴求。
2.資助模式的建立應以促進學生全面成才為目標
由于我國目前的資助對象主要是貧困學生,因此幫助貧困生提高解決困難的能力是資助的關鍵。現行的資助模式忽略了學生在心理、情感、發展等方面的需求,未將資助的目光放在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成長上。美國在其資助體系中強調學生能力的提高。鑒于此,應該在資助體系中納入心理輔導、技能培訓、素養提升等方面的內容以滿足貧困學生的深層次需要。
3.資助模式的建立應以吸納社會各方力量為依托
目前我國高校資助的主體是學校,學校資助金來源僅限于國家撥款和高校按所收學費總額10%的比例設立的貧困生資助基金,所提供的各種助學機會也僅限于校內。成功的他國經驗告訴我們,資助工作必須包括學校、校友、社會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因此,必須鼓勵學校通過各種方式向社會要資源,如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向企業、社會團體輸送智慧以爭取資金和崗位,通過校友設立專項基金(或獎學金)獎勵貧困生等。在新模式建立時應考慮搭建社會支持平臺、建立社會資助環境和營造社會關注氛圍等問題,真正讓資助理念深入人心,使高校資助工作與社會其他資助和慈善事業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張民選.國際透視:大學生資助政策的變革與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0(5):74-78.
[2]張民選.英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的演進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7(5):1-6.
[3]張民選.關于大學生資助政策發展的比較研究[J].教育研究,2007(4):3-9.
[4]張燕軍.美國高等教育資助問題及奧巴馬政府應對政策[J].現代大學教育,2010(2):66-72.
[5]趙中建.試論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1994(4):10-15/28.
[6]教育部.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執行情況[EB/OL].(2010-08-13)[2011-01-15].http://edu.163.com/10/0813/08/6DV3L89600293I50.html.
[7]梁軍,何麗萍.高校貧困生資助的根本出路:“輸血型”向“造血型”資助模式的轉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29-131.
[8]楊俊濤,賈俊民,李蓓.河北省貧困大學生資助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4):390-392.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