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江 孔慶娜
摘要: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與心理健康工作兩者對保障大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將二者有機結合,最大程度地避免高校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是值得每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人員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管理; 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2-0130-03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知識文化的不斷融合,以及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國高等教育迎來更多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充分發揮高校學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務功能,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對象、解決的問題、追求的目標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與共通性,因此二者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種基本理念和發展趨勢。
一、心理健康工作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關系
1.心理健康工作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區別
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導向,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基礎,通過批評、勸導、灌輸等方法對學生施加影響,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明確是非觀念,培養崇高的理想與道德信念。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同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屬于應用心理學范疇,以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理論為基礎,通過積極關注、共情、討論、心理疏導等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在自我意識、人際關系等生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其自主能力以及自信、自尊、自愛的心理品質。
2.心理健康工作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聯系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與心理健康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以學生為本,服務于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管理與心理健康工作的聯系表現在:一是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為目標;二是具體教育內容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心理健康工作是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保障,健全的人格品質與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優良的思想品質,同時,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大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良好的導向作用。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服務于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將心理測驗應用于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使教育者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共同特點與個性特征,也可以使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二、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現狀
心理危機指的是當個體遭遇重大問題時,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生活中的平衡被打破,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紊亂的失衡狀態。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壓力主要來自學業與就業壓力、戀愛和人際關系問題以及經濟壓力等,由于承受能力與壓力應對的方式不同,大學生在面臨壓力時表現出不同的反應,承受能力差且缺乏良好應對方式的學生,在他們遇到難以承受的壓力時,很有可能出現心理危機,給他人或自己帶來嚴重的傷害。近年來高校心理危機事件頻頻見諸報端,不僅給學生本人和家庭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和遺憾,也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敲響了警鐘,成為每一個高校學生工作干部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指高校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干預或改善危機情景,調動處于危機之中的學生個體的潛能,幫助個體重新確立或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心理平衡狀態,以防止傷害處于危機情景中的個體及其周圍的人。目前,我國各高校已逐漸認識到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重要性,能按照一定的流程與排查標準在學校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開展學生心理危機排查與干預工作。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流程主要分為排查階段、預警階段與危機干預三個階段。在排查階段,大多由二級院(系)定期上報學校本單位學生心理危機情況。在排查過程中,以班級心理委員為骨干,輔導員、班主任要與心理健康老師通力合作,及時匯報溝通有關情況。預警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對每一位入學的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并建立心理檔案,對于那些有較重的抑郁、焦慮、恐怖、敵對、精神病傾向、自殺傾向等明顯高危人群篩查出來,及時反饋給有關輔導員,并對這部分學生有針對性地重點關注、及時干預。此外,通過個別心理咨詢、熱線電話、電子信箱等途徑也可以隨時排查出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并及時干預。危機干預階段中,一些重大的心理危機事件主要由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出危機評估,確定問題,首先保證危機面臨者的安全,然后給予支持療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等,使其在短期內結束危機狀態,對于急性精神障礙者在征得家屬同意后及時轉入醫院治療,對于存在自殺企圖的學生則及時啟動由教師、家長、學生共同組成的社會支持系統,發揮多方面的監護、幫助作用,暫時緩解其自殺的危險程度,然后再對其進行專業的危機干預。
當前,盡管高校心理危機排查工作正在大范圍內開展,但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仍不能徹底杜絕。教育歸根結底是針對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只有從關愛學生心靈的角度出發,加強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營造全員育人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心理健康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才能有效避免高校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更好地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危機干預工作中心理健康工作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途徑
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本身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離不開高校行政工作的支持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向學生滲透,并提高其心理危機干預意識與危機自救能力。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在危機干預中探索心理健康工作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是加強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有效途徑。
1.大力開展生命教育
當代大學生從小到大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偏向于培養學生應對知識考核的能力,忽視了人文關懷中最根本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創造生命價值。當今社會處在飛速的發展過程中,大學生從高中到大學也面臨著身份角色與外在環境的巨變,環境的變化要求人們必須具備基本的適應能力。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就是對學生進行生存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教育的急功近利,這種生存能力的培養消退了甚至被抹煞了。兩者之間的錯位容易讓人無所適從,以致造成對生命的漠視。針對高校心理危機事件頻發的現實,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顯得尤為迫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內容是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當大學生遇到重大危機的時刻,心理咨詢老師的指導與幫助可以幫助其正確看待生命中的挫折,獲得生命的升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目標細化到關注學生的生存能力與生命發展,最終實現對思想政治品質的培養。
2.善于運用團體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心理環境下為成員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即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或方法,通過團體成員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增加適應能力,以預防或解決問題,并激發個體潛能的干預過程。在危機干預中,若受危機事件影響的學生人數較多可以通過團體輔導的形式,請參加者描述危機事件發生時或者發生后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和所為,鼓勵團體成員在安全受保護的環境中傾訴內心感受,互相提供支持與安慰,最終將心理上的創傷體驗降到最低限度。
3.將成功心理訓練貫穿到學生工作中
成功心理訓練是在總結現代成功人士寶貴經驗的基礎上,以樹立人的成功意識和潛能開發為目的,幫助人們改變制約獲得成功的原有心態、習慣和思維方式的訓練。成功心理訓練通過自我設計塑造成功自我,使大學生以卓越的信念、熱情、自信、勇氣、毅力和行為能力,從根本上戰勝困難和挫折,走向成功。
在學生教育管理中,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成功心理訓練,將成功心理訓練和大學生教育管理具體工作實際相結合,對學生思想修養的加強、學習成績的提高、心理素質尤其是抗挫折能力的增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體的工作中,要讓學生在認識不足的同時也必須看到自己的優點,多鼓勵、多表揚,多提建設性的建議;幫助學生克服害怕犯錯誤的心理,盡可能多的提供給學生自我挑戰與成功的機會;在學生管理中給學生以被信任感,分配具體工作時考慮學生的特長并給他們選擇的機會;對存在適應障礙、人際交往障礙等心理困惑的大學生要設計有針對性的訓練課程,通過鍛煉彌補其不足。學生教育管理人員也要牢固樹立成功意識,一言一行都要做出表率。
4.充分利用心理制約效應
心理制約效應是指由于心理制約機制的作用引起的一種反應效果,學校教育管理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制約效應有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從眾效應等。認真研究這些心理制約因素并加以利用,可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危機干預工作中發揮這些制約效應的積極作用。
首因效應是指人們在最初交往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往往會在人們之間形成吸引或排斥的關系,起著先入為主的導向作用。高校學生工作干部在進行危機干預時自身的威信至關重要,將會直接影響到危機干預的效果。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工作干部要保持整潔的衣著、大方的舉止、高雅的談吐、和藹可親的儀表,給學生留下一個美好的、可親可敬的印象。暈輪效應是對人對事知覺的一種擴大化的傾向,好像刮風天氣之前,晚間月亮周圍出現的月暈把月亮光擴大一樣,暈輪效應常常使人出現以點代面的錯誤。對于教育管理者暈輪效應容易使人只看一人一事,對學生的評價有失偏頗;而對于學生自身來講,暈輪效應則容易造成自身認識的局限性,影響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應指導學生主動探索事物的多面性,認真調查研究,搜集多方信息,綜合分析造成某一現象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而做出客觀的評價,這樣更有益于學生把握自己的人生發展軌道,朝著有利于既定目標的方向發展。從眾效應是指在群眾的壓力下,放棄個人意見,在認識和行動上不由自主地和大家保持行為一致的現象。這種群體壓力可以是實際存在的,也可以是自我感知的,它屬于心理暗示現象的一種,是一種十分廣泛的現象。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有效利用從眾效應,利用各種機會樹立典型、抓好骨干,并通過恰當的引導使典型與骨干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成為共識,并及時抓住不良傾向的苗頭,認清其可能的傾向并加以控制,使學校的從眾效應向著有益于良好校風形成的方向發展。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與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大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個性的形成、思想和品德的訓練都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與心理健康工作的前提保障,是“保底”的工作,若此項工作不能有效開展,未能有效避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則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學生的成長成才更是無從談起。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將教育管理與心理健康工作相融合,將拓寬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途徑,有效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危機預防意識,并最終實現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為在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崔紅麗.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探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18-19.
[2]荀歡歡.成功心理訓練在學生工作中的應用[J].太原大學學報,2006(7):74-75.
[3]闞秀芹.淺談心理制約效應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J].管理方略,2010(5):114-115.
[4]陳雁,林小樺,王羚酈.有效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促進學生工作水平的提高[J].文教資料,2008(5):207-208.
[5]張雨,韓飛.生命教育在學生工作中的作用[J].法制與社會,2008(5):239.
[6]王瑜德.學生管理工作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20):112.
[7]林可.大學生心理危機管理思考與對策[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150-152.
[8]宋英.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60-61.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