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杰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外作業;專題搜集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28—01
課外作業是教師設計的、學生在課外完成的一種學習任務。從當前教師布置作業的內容來看,注重的是基礎知識的鞏固及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了課程目標提出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學生的作業單調枯燥,偏重書本,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這種封閉的、僵化的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因此,教師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重新設計課外作業。
“在人的內心深處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專題搜集型作業就是讓學生們放開手腳,主動去探究知識,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還可以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專題搜集型作業:
一、利用課文特點搜集資料
對學生來說,搜集信息本身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他們必須經過查閱、篩選、整理等活動,才能找到合適的材料。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通過因特網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并讓他們將搜集到的資料帶到課堂上與其他學生交流、討論。這樣,學生會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還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如,學習《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學生不了解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所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查找小壁虎的資料,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課文學完后,學生熱情未減,于是我趁熱打鐵,繼續布置查閱資料的作業:查查其他動物尾巴的特點,生活中還有哪些動物的什么東西具有再生功能。第二天,學生們紛紛匯報自己查到的知識:燕子的尾巴可以掌握平衡,人的指甲可以再生,頭發可以再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許多豐富的課外知識。又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前, 可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人類的不當行為給地球帶來了什么樣的災難。比如,戰爭中的核污染、生物戰、土地沙漠化、工業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同時還讓學生查閱各國在保護環境方面所作的努力等,讓他們懂得地球環境的污染對于人類是巨大的災難。完成作業后,學生就會明白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利用主題活動收集資料
在課外作業的布置中,教師也可以根據節日、時令等讓學生完成相應資料的收集。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過春節時人們會貼春聯、守歲、放炮、給壓歲錢等,可為什么有這些習俗學生們并不清楚。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翻閱書報、上網瀏覽、收聽廣播、看電視、請教他人等方式,了解春節的風俗習慣,并寫出相關的調查報告;清明節前,讓學生收集英雄以及名人的故事、圖片、個人簡介,然后以小報、班會的形式“話英雄、贊名人”,從榜樣的身上獲得力量,得到鼓舞;在端午節來臨之際,讓學生去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查閱資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詩詞進行賞析,了解端午節各地有哪些風俗,并親自動手包粽子,以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崇敬和懷念之情;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可讓學生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謎語、諺語等,辦成小報;寒冬臘月,白雪茫茫,可讓學生搜集描寫冬天的詩歌,舉辦詩歌朗誦會來頌冬。實踐證明,在興趣盎然的搜集工作中,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還豐富了語言積累。
總之,專題搜集型課外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求知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自由探索、施展才華的機會。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也鍛煉了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逐步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為他們今后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