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初,《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版課標”)正式頒布并將在本年度秋季正式執行。“新版課標”的制訂和出臺是基于對新課改十年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實踐的經驗總結,是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版)(以下簡稱“老版課標”)的完善與補充。因此,筆者認為解讀“新版課標”,不能只讀“新版課標”,而應將新老版課標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解讀,這樣,才有利于我們去探尋品社教學發展新方向,去讀懂“新版課標”,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
一、與“老版課標”相比,“新版課標”價值引導的指向性更明確
通過對新、老版課標的對比閱讀,我們不難發現“新版課標”在課程的價值引領方面表述得更為清晰明確,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1.價值取向更明確
品德教育是一種價值觀教育,從兩版課標的對比閱讀來看,“老版課標”對于價值引導的指向性描述較為籠統,而“新版課標”就旗幟鮮明地在前言中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1]。這是因為:
“老版課標”制訂的背景是2001年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因此那次課標的制訂是以《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為指導,其主要任務是在生活德育理論的指導下“撥亂反正”,改變以往小學德育課程“假、大、空”的現實,完成小學德育從思想到方式等各方面向學生生活的回歸。因此,縱觀“老版課標”在價值觀指導方面的表述是非常籠統的。盡管專家在對“老版課標”解讀時談到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但這種方向性散落在課標的各個部分的具體闡述之中,缺乏一個價值體系的引領。
“新版課標”制訂的背景在課程實踐的十年之后的2011年。此時從國家層面而言,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而這一價值體系涵蓋了學校德育的最基本內容,具有普適性,自然成為了學校德育的核心,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學校德育的主體課程,以培養良好的公民為目標,那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自然成為了本課程的必然選擇。
2.公民教育地位更清晰
無論是“老版課標”還是“新版課標”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并無太大出入,都認為本課程實施的最終目的是為培養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但與“老版課標”對公民教育隱晦的表達不同的是,新版課標在開篇就明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人的內在需求”[2]。因此,我們這門課程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素質。“新版課標”清晰地闡述了公民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即兩者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關系。德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公民教育是德育的歸宿。
此外在“新版課標”的課程內容部分也增添許多相關的內容。如“我們的社區生活”中“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會群體,各種群體享有同等的公民權利,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視,不抱有偏見。(高)”;“我們的國家”中“知道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3]。
3.課程性質表述更嚴謹
比較兩版課標對課程性質的表述,老版課標在定義本課程時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放在同等的位置上進行闡述。這種定義在課程實施的十年間因一線教師的不同解讀引發了這門課程到底是姓“品”,還是姓“社”的爭論。基于此,新版課標在定義本課程時重新確立了“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課程定位。這樣的表述無疑比“老版課標”的表述更為嚴謹,辯證地闡明了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系。即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并非互不歸屬的兩面,課程是以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為核心,而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是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此外,與“老版課標”僅僅從本體論出發闡述本課程綜合性不同,“新版課標”不僅從本體論出發闡述本課程的綜合性,還從方法論出發闡述本課程的實踐性,從能動論出發闡述了本課程的開放性。從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三個方面對課程性質進行闡述,不僅使得本課程的性質立體嚴謹,也有益于教師們對課程性質的解讀與掌握。
二、與“老版課標”相比,“新版課標”對教學的指導更具體
將兩版課標放在一起對比閱讀就不難發現,與“老版課標”相比,“新版課標”改動最大的兩塊就是“課程內容”和“教學建議”。“新版課標”是在“老版課標”的基礎上做了詳細的、實際的、可操作性的補充與完善,因此對教學的指導和課程的具體實施要求也更明確、清晰,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1.課程內容的變化
與“老版課標”相比,“新版課標”的“課程內容”部分在各版塊標題、行文格式及其內容本身的表述上都有所變化。
在“新版課標”中,“老版課標”內容標準中六大版塊名稱“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被更名為“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共同的世界”。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換湯不換藥”。實際上,“新版課標”課程內容部分六大版塊的標題名稱比“老版課標”更加明確化,更能體現課程設計思路中“學生的生活發展”,從“我”的生活到“我們”的生活,通過這六個標題我們就能很清晰地畫出課程所要體現的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領域。此外,在標題中我們還能看出“新版課標”的一些新要求。如第一版塊名稱由“我在成長”改為“我的健康成長”就體現出在新的歷史時期,學生的生命與安全教育是本課程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課程內容部分的行文格式上,“新版課標”改變了“老版課標”一段課程內容,一段活動建議這種寫法,而是通過表格式的寫法將具體的課程內容與其活動建議一一對應起來。(如下表)這樣的改變無疑更適合教師的閱讀習慣,利于教師學習、思考和使用。
就課程內容本身,與“老版課標”相比,“新版課標”根據課程設計思路對內容做了區分度的說明。即將“課程內容中的各項與學段相對應,并按其適宜程度標注在各項后。(中)表示適用于中年級,(高)表示適用于高年級,(中、高)表示適用于中、高年級”[4]。這個標注有利于教師通過閱讀課標去進行目標分解,準確地把握課程內容中每一部分在各階段應達到的標準和層次,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層次感、難易適度。
與“老版課標”相比,“新版課標”課程內容的表述更為具體準確。如同樣是世界地理的內容,“老版課標”的表述是“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陸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5]。“新版課標”的表述是“知道世界的大洲、大洋的位置,能在地圖或地球儀上找到相應的國家或地區(高)”[6]。從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新版課標”更能幫助教師定位該內容的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能力目標(能在地圖或地球儀上找到相應的國家或地區)。
此外,依據課標“課程性質”部分對課程內容的相關闡述,在課程內容中也修改和添加了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公民教育等相關內容。如在“我的健康成長”中就添加了“體會生命來之不易。知道應該愛護自己的身體和健康”這個內容。
2.教學建議的變化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閱讀“新版課標”可能更關注“教學建議”部分。筆者認為與“老版課標”相比,“新版課標”的“教學建議”版塊對課程的具體實施和教師教學更具有指導性和實效性。
從對教師要求來看,“新版課標”要求更高。以目標設計為例,“老版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是“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育學觀念”[7],學會以“三維目標”的理念去設計目標。到了“新版課標”,對教師的要求就是要學會去分解目標,“教師要在把握整個課題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單元或課的目標,處理好長期形成的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8]。而且還要學會使自己的教學目標具有實效性,教師“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必面面俱到,應簡潔、清晰、具體,注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盡可能根據本校和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和需求進行設計,避免大而空”[9]。
從對教師幫助來看,“新版課標”幫助更大。以教學活動組織為例,“老版課標”中只有一句話“教師要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10],這樣的表述含糊不清,難以對教師選擇和組織教學活動方式起有效指導的作用。而“新版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用一個版塊去指導教師如何有效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活動方式,有哪些注意事項,并對四種活動方式(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小組學習)從理論層面和操作層面做了重點闡述。這樣的表述可以幫助教師對本課程的教學活動形式有整體的了解,并對他們的實際操作有著明確的指導作用。
三、與“老版課標”相比,“新版課標”在評價方式上更務實
對比兩版課標,“新版課標”在評價方式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取消了“個案分析”,增加了“達成水平評價”,即通過紙筆測試、考試等方式進行評價。筆者認為,這一評價方式的變革是一種務實的選擇。這是因為:
1.可以監控課程實施的質量
就課程管理者而言,因為本課程長期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進行課程評價,而表現性評價在實際操作中又存在著客觀性不足、實施困難等局限,因此造成一些學校和教師因本課程長期不能用“達成水平評價”的方式監控課程實施的質量而放松了對課程的管理和教學,這就使得了本課程的有效實施成為了校長、教師的“良心工程”,這自然不利于本課程的正常進行和健康發展。因此本課程需要用“達成水平評價”的方式與表現性評價達成有效的平衡,用于監控課程實施的質量。
此外,本課程的課程目標不僅僅只有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還要達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任何課程的知識和技能目標都是可以通過紙筆測試、考試的方式來評價的,這就為本課程實施“達成水平評價”掃清了障礙。本課程不是用卷面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品德,而是用測驗、考試的方式去幫助課程管理者了解本地區、本學校課程開展的情況,監控課程實施的質量,從而避免本課程變成“紙面上的課程”。
2.可以提供目標達成的證明
對于課程實施者而言,本課程教學是否成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結果來判斷。“學生的學業成就應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指標。而通過測試、考試等方式是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最常見的手段,而且成本低廉,實施方便”[11]。因此在“新版課標”中添加了“達成水平評價”,是“按照本標準的基本要求,以學年及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通過紙筆測試、考試等方式進行評價”[12]。這種評價方式可以幫助課程實施者改進教學,提供學生達成目標的證明,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而且這種評價方式的重心不在于對學生打分、排隊,而在于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因此這種評價方式在使用的過程中要避免考查死記硬背的知識或刻意追求難度。
通過對兩版課標的對比解讀,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新版課標”具有很強的指向性、指導性和務實性。其中涉及到的新名詞,蘊含的新理念都值得我們認真地解讀、理解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去。因此解讀“新版課標”只是我們踐行課程標準的第一步,只有我們認真閱讀它、理解它,我們才能真正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
參考文獻:
[1][2][3][4][6][8][9][12]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8,16-18,25.
[5][7][10]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15,18.
[11]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47.
(汪曉勇,南京市秦淮第二實驗小學,2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