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
【摘要】城市就像一個“文化儲存器”,更是文化傳播中的媒介。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依托人類文明的發展,剖析了城市與文化的關系以及當今城市快速建設中存在的文化層面的問題。
【關鍵詞】傳播;城市;文化
引言
傳播學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門新興社會科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一門概括人類信息傳播行為、具有完善理論體系的學科。傳播是人類交流的基本活動,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任何的傳播都需要媒介,城市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便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它儲存和表達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城市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人類的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城市在發展演變的同時,與人類文化存在著重要的內在關系,“一個城市的級別和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功能的發揮”。
城市是一個“文化儲存器”
城市是人類的居留所,因此也是人類文化的聚集地。芒福德將這種“聚集地”比喻成“文化容器”。其實城市對于文化來說更像是一個儲存器,而這種儲存器不止具有簡單的儲存作用,就像化學實驗一樣,容器中每一種物質都有可能對其他物質產生影響甚至反應,這種反應可能很大或者很小,也可能很快或者很慢。從傳播學的視野來看,人們通過城市這樣的媒介將文化進行存儲,然后城市又將這些文化的信息進行展現和傳播,甚至交流。文化在這種傳播和交流中又得到創造和發展。
城市的文化儲存。人類文明的進步始終與城市的發展緊密連結在一起,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城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在與城市的碰撞中產生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指導、支配和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行為心理和價值觀念,影響到城市空間的利用方式和效率,并對建筑形式、建筑風格等加以約束。而正是這種影響與約束使得文化得以貯存。因此,任何時代的文化在城市中都會留下痕跡和沉淀,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件東西都能找到文化的影子。
這種儲存包括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物質方面是通過某些實體形態來儲存的,是顯性的,大到建筑街貌,小到家具飾品,每個時代每種文明都會對物質實體有一定的形態追求傾向。雖然這種傾向存在個體差異,但所體現的文化都是一類的,因為其都處于人類發展的同一階段,都在同樣的文化背景中。這種傾向在實體形態中得以體現,文化也就相應地蘊含其中。實體物質能夠存在多久,所蘊含的文化也就能夠沉淀多久。這種方式儲存的文化表現得更直觀,也更具感染力。
精神方面的文化儲存則是通過文字記載、典故傳說、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來完成的,是一種抽象的儲存,是隱性的。有的是直接儲存的,而有的則是在不斷發展和傳承中儲存的。中秋節由神秘的拜月演變為賞月的習俗;元宵祭神用的燈火,成為人們游覽觀賞的花燈……這些都是發展的儲存,也可理解為不斷的動態的儲存。
城市的文化傳播和交流。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城市和社會中的一員。社會生活是人們的生存方式,人際交往是人們的必要活動,文化便在這種方式和活動中傳播和交流著。而城市是這種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途徑和媒介。人類的文化也只有通過不斷的傳播和交流才能不斷地發展。
城市的文化傳播和交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城市人的交流活動。城市是開放的又是聚集的,人們在這里不斷地進行著大量的物質與精神的流通,文化便借助這種媒介的形式進行著傳播與交流。其次,城市自身的文化交流。城市本身又是一個文化博物館,長流不息地傳播著儲存的文化,不斷地進行著文化與人、文化與文化的交流。不管是新文化還是外來的異質文化,都會與這種“館藏”文化進行對話。最后,城市提供了一些專門的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場所。這種傳播與交流則更為直接,如學校、博物館、美術館、文化中心等。
城市的文化創造和發展。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各類活動高度聚集,相互影響,文化便在這種城市活動中相互碰撞著。新舊文化的沖突,異質文化的滲透,在多變的城市客觀環境中創造和發展。當然,城市的文化創造和發展是建立在文化的儲存與傳播交流基礎上的,文化只有儲存了才能傳播和交流,只有通過傳播和交流才能不斷地創造和發展。
當一種新文化傳入的時候,城市中儲存的舊文化便與之產生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新舊文化相互影響著,或是新文化融入舊文化,文化得以發展;或是舊文化融入新文化,創造出另一種文化。西方服裝文化融入旗裝,旗袍誕生;中國文化融入洋裝,中山裝誕生。民國時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國城市一改傳統街區的風貌,一種中西合璧折中主義的特殊時期的建筑文化隨之誕生。
在古代社會,科學技術不發達,交通與通信手段比較落后,信息的獲取比較緩慢,城市也因此相對封閉。這時候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也是比較遲緩的,一種文化從一個城市傳到另一個城市可能需要漫長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這種文化會受到途經城市的文化影響,不斷地交流與發展,最后傳入這座城市,然而,最后的文化可能跟一開始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城市的文化創造和發展功能作用的結果。
當今中國建設中城市與文化的關系
城市作為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不停歇不間斷地接收和傳播信息,然而在這種傳播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諸多阻礙,類似傳播學中的傳播隔閡,造成對所傳信息的曲解和誤解,甚至是信息的毀滅。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空前高漲。城市文化信息的表達成為關注的焦點,形象工程開始遍布大街小巷。然而貪大求洋與虛假復古的“形象”過后,城市卻散發著怪異僵硬、膚淺滑稽的信息與表情。
文化信息的破壞造成城市的蒼白。城市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是該民族在特定的環境中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創造、積累形成的,是城市歷經滄桑儲存下來的文化。由于各個民族創造文化的環境、條件、方式以及發展途徑各不相同,導致創造出來的文化無論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各具特色。這種特色是民族的個性和象征,也正是這些特色導致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它一旦消失,民族也將隨之消亡。任何一座城市都儲存著深厚的人類文化,盲目地改造城市就等于在刪除儲存器,也就是在銷毀儲存的文化。然而,儲存的文化一旦被刪除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作為“儲存器”的城市在建設和發展的同時更應該起到保護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也要保護。
隨著信息的快速傳遞,人們的頻繁交往,物質與精神的快速流通,這一切都將導致文化的加速發展和異質文化的不斷侵入,城市的文化儲存功能則表現得更為明顯和快速。但是對儲存的文化要有所區分,特別是新舊文化、本土與外來文化發生碰撞的時候。當然,城市的文化儲存是城市的一種內在規律,通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在城市建設中有些人卻刻意地扭曲這種儲存功能。而這種儲存文化將與人們的共同取向相違背,也經不住歷史的考驗。
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期,大部分城市都把焦點定在經濟上而忽視了文化。經濟發展確實可以帶動城市的發展,但是以文化的消失為代價的發展則只會使城市變得蒼白無力。雖然保護歷史遺跡和傳統文化已經提了很多年,但是引進多少投資、新建多少工業項目、年均增長多少產值仍然是領導們追求的政績目標,而對文化遺產和城市文脈重視的太少。然而,民族文化的散失導致文化多樣性的散失,均質的平淡文化的產生,將使城市“死去”,造成城市建筑風格雷同、缺乏特色、文化淺薄的現象。多元化的經濟沒有多層次的文化支撐,顯得沒有生氣,缺乏活力。因此,經濟固然重要,但文化更加重要,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是極具魅力、潛力和吸引力的城市。
文化信息的盲目導致城市的怪胎。城市中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傳播中的一種行為過程,這種過程不同于拿來主義,它需要選擇、取舍、融合甚至再創造,最后留下的應是優秀的文化、燦爛的文化,能夠適應當地并被接受的文化。特別是在交流空前繁榮的當今時代,對交流的認識越發顯得重要。杜絕所有見文化就要、文化崇洋以及拿來主義的現象。但在中國目前的城市建設中,這些問題卻普遍存在。
傳統的街區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蒼白”的大道、“寂寞”的草坪、暴曬的廣場。這些是幾十年前美國出現的城市化妝運動的文化產品,這種不生態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城市文化已被淘汰。但我國的城市建設者們并沒有來吸取前人的教訓,不加取舍地拿來就用,且還很自豪地作為政績炫耀。這種文化的傳播是沒有交流的傳播,是經不起時代考驗的傳播。同樣的,城市中模仿成風的羅馬柱、古典雕塑等等,都是一種膚淺的文化傳播、是一種毫無底蘊的暴發戶式的城市文化。
文化信息的發展決定城市的進步。在現代開放的社會,城市的文化創造和發展功能體現得更加強烈與迅速,各種文化通過城市交流和發展著,一種新文化很快地就會傳入各個城市角落,與各種城市文化進行對話,得到不同的發展,甚至產生各種新的不同文化。信息的快速流通,城市中文化多樣性的快速增長,是當今城市社會的顯著特點。然而,城市的民族文化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受到各種外來文化不斷的侵蝕與滲透。怎樣保護我們的歷史文化,怎樣使歷史文化正常發展,是我們應該不斷思索的問題。
城市的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發展,在文化的交流中發展。歷史的文化是好的,但是它只屬于那個時代。只有不斷地融入新文化,緊跟時代的步伐,這種文化才能夠不斷地發展并創造輝煌。因為活著的東西有生命,有生命的東西必然會新陳代謝。因此,前面提到的歷史遺跡與民族文化的保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層面要原封不動地保存,盡量體現原貌。這是針對那些不再使用,完全是為了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展示而言的。第二層面則要動態地保護繼承,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融入新的文化。這是指那些現在還在使用的,如上海的新天地,通過融入新文化,使原有的傳統文化罩上了一層時尚,城市的文化得以發展。
文化是動態的,把“全球化”看作是“西化”并極力排斥外來文化是錯誤的,是一種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更會抑制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對于文化的發展都很重要,沒有民族的和傳統的內核,就沒有特色,沒有世界優秀文化的融入、沒有時尚氣息,就趕不上潮流。
然而,人們在城市建設中卻對文化的發展認識不清,抑制城市的文化創造與發展功能。一種是極力地抵制一切外來文化與新文化,把民族文化“保護”起來。這種保護其實是一種“軟禁”,鎖定了儲存器,使它喪失了儲存功能。這樣只會讓城市與民族文化慢慢“死去”。另一種是過于癡迷外來文化而輕視傳統文化。這種文化發展是一種均質文化的發展,將導致文化的侵略,文脈的枯萎,文化多樣性的散失。這兩種極端做法,只能讓城市在“腐爛”或“蒼白”中死亡。因此,在建設中要能夠用好城市這個儲存器,處理好文化的發展,處理好新舊文化的關系、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使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從而保持全球文化的多樣性。
結論與啟示
在當今信息文化的時代,城市的建設越發顯得重要。“文化儲存器”的改變直接影響著文化的改變。處理好城市與文化的關系、媒介與傳播的關系,構建適宜的城市表達是建設者們的首要任務。既要保護城市的內在文化,也要通過“儲存器”的功能引入優秀的外來文化,在文脈的傳承下發展文化。充分發揮城市的文化功能,使文化健康地發展,保護好文化的多樣性,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把我國城市建設成新時代的文化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M].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申海.城市的困惑[J].城市問題,1999(2).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