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生涯教育是一種幫助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自主規劃人生的教育,作為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在世界各國備受重視。2007年底,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要求各校要把就業指導課程列入教學計劃。目前,全國大多數高校開設了1門及以上的相關課程。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生涯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效果不一。青年學生在生涯決策時仍然缺乏一種安身立命的平和心態,在是與非之間不能形成選擇的可控心理機制。在追逐人生理想的過程中,不愿做腳踏實地的奮斗。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值得深思。
1 工具價值理念占主導,生涯教育目標異化
馬克思說過:勞動不僅僅創造了物質產品,同時也塑成了勞動者自身的本質,也就是說,勞動創造了生存的資源,更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意義。勞動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能使個體獲得賴以生存的物質財富和資源,體現為勞動就業的工具價值。實踐中,依據勞動就業的本質意義,生涯教育理念也存在著工具價值?,F有的生涯教育產生的原動力來自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變化,源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生涯教育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具體知識內容的和技能的獲得,關注結果勝于過程,而學生的情感體驗更是被嚴重忽視。
(1)工具價值理念下將人視為孤立的生產個體,強調其社會價值,導致教育目標與教育的本質脫節。無論是植根于心理學基礎上的歐美生涯指導理論,還是建立在市場需求基礎上的日韓生涯指導體系,各種生涯選擇理論過于注重擇業者的職業自我屬性,相對忽視職業所在的組織和地區社會環境的作用。更有甚者,將生涯教育簡單等同于職業生涯規劃或就業指導,生涯教育糾纏于“職業”和“個人”的描述與分析,尚未對個體進行更深層面的精神世界的挖掘。
其實,人的命運和人生是與整個社會的大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不是社會的對抗者或駕馭者,而是整個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人與社會構成了一個整體。職業與人生同樣構成了一個人作為社會人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互相影響。生涯教育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尋求一份工作,而是要使個體追尋天命所在,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之所,幫助學生實現和諧完滿的人生。
(2)工具價值理念下的標準化模式,導致生涯教育目標簡單化。無論是生涯決定歷程的CUC模式,還是SWOT分析,現有的教學過程,僅僅是標準化狀態。教學是將學生的問題情境,假設為一個靜止、固定的狀態,導致生涯教育目標僵化。
個人的生命歷程如何,充滿了變量。有一類變量是客觀的,存在于個體之外,如身世、性別、家業、時局等;另一類變量是主觀的,存在于個體之內的,如天賦、氣質、性格、能力與興趣傾向。這兩類變量決定了個體的富貴貧賤,其間的互動之學,中國人稱之為“命學”,是最為樸素的“生涯”觀念。在這一樸素的概念中,充分表明了一個不確定性的事實:一個人的生涯歷程中充滿了不可測量的變量。我們不可能模擬出每一種狀態和情境。生涯教育,不是要讓學生學會應對一個個模式化的生活片段,而是要讓學生建立起一種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可以幫助他們應對未來生涯中的種種風險。
2 缺少傳承與創新,生涯教育內容受局限
(1)過度關注可測量性內容,教育內容偏狹。在心理學的支撐下,生涯教育更為關注流程和工具的使用,個體的天賦、氣質、性格、能力與興趣傾向等都可以通過專業的測評工具測量。但是,卻缺少對存在于個體內部的其他因素的分析和解讀。譬如忍耐、堅毅、意義、愛、美和意識等,這些因素均無法以科學的方式去探討。
(2)生涯發展理論的本土化研究不足。高校多沿用西方的生涯發展理論。然而,中國人的生涯發展理論與西方社會存在很大差別,譬如行業發展內部的等級差別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職業內涵的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涯理論做指導,也就很難編寫系統的教材,加之部分生涯導師對課程的承諾感和投入感比較低,很難給予學生有價值的指導;此外,行業內也鮮有從事職業分類和職業描述的專業機構和組織,對中國本土的職業進行深入研究,導致缺乏職業描述不到位,參考價值有限。更為重要的是,長期忽視對已有教育思想的總結和傳承,是國外生涯教育理論本土化的過程異常緩慢。
3 挖掘古代教育思想,生涯教育的必由之路
長遠來講,生涯教育要發揮真正的指導作用,讓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成熟、自信地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在學習西方經驗的基礎上,重新審視我們的價值理念、充分挖掘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
我國古代教育思想中對于生涯教育有著深刻的論述??鬃釉疲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就是一副清晰的生涯路線圖。從天與人的關系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笨梢哉f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所體現的和諧完美的價值取向,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目前生涯教育工具價值理念的缺憾,也符合中國人特有的人格品質。
“天人合一”哲學觀將宇宙萬物分為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命現象三大類,以天、地、人三個概念作為最高抽象,天指自然界,地指人類賴以生存的大地及社會環境,人實際指生命而言。人生于自然而組成社會;社會可以作用于人,人亦可以作用于自然;自然條件制約著社會發展,社會力量又可以改造自然。從自然現象中發現和把握規律,將自然界、社會和人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三者尊倫理,和諧共生,此謂“天人合一”境界。“天人合一”的觀點其實是合乎自然,合乎社會的規律。這個深奧的玄機在于“周而復始”的觀念教給中國人“所謂生命,乃是一種不斷地變遷,交互興盛和腐敗的現象,當一個人的生命力達到巔峰時,也象征著要開始走下坡路了,猶如潮水的消長。”個人的生涯發展就是要合乎自然,合乎規律,達到和諧的狀態。這也是古代教育思想中“天人合一”哲學觀在今日生涯教育領域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26.
[2]盧榮遠,李凌,唐寧玉.職業心理與職業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6.
[3]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8.
[4]曾維希.大學生的生涯不確定感類型與癥結研究—生涯混沌論的視角[D].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103-104.
[5]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54-55.
[6]錢穆.國史新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80-91.
[7]周玉春.中國哲學的和諧辯證法思想在中學哲學教育中的價值教育文化[J].2010(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