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拿起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都很羨慕這個年代的孩子們,因為他們擁有一份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冊冊課本裝幀精美,篇篇文章如心靈雞湯給人內心的感動和人生的啟迪。而伴隨課文的一幅幅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插圖,更是當年我們上學時所不敢祈望的。教材的編者們為了奉獻給孩子們一本高質量的課本,每一幅畫圖都是請專業人士根據課文的內容拍照或繪制并精挑細選插入課文之中的。
就拿我今年所教的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來說,全書一共有七個單元,25篇課文。分為“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奮斗與生存”、“民風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風采”、“讀書有方”等七大主題。我細細統計了一下,在這七大主題,25篇課文之中,插圖的數量達到了47幅,平均每課至少有兩幅。而在這47幅圖中,屬于照片類的有11張,如第一課《我們愛你啊,中國》之中的“天涯海角”、“象鼻山”、“黃山”;《最后的姿勢》里大地震后的殘垣斷壁;《鄭成功》中巍然屹立的鄭成功雕像;《麋鹿》一課的麋鹿等一些實景實物類照片。還有36張插圖是繪畫作品,畫的是課文中出現的一些人或事,如《鄭成功》一文中,鄭成功渡海收復臺灣的場景;《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中肖邦激憤地彈奏鋼琴,身后是跳動的五線譜音符等等。有小幅人物肖像,如“鄭成功”、“肖邦”、“譚千秋”、“勃朗特三姐妹”,有大幅的橫貫兩頁紙的寬幅畫作,如熱烈奔放的“安塞腰鼓”、美景如畫的“草原”,一幅幅畫作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繪畫水平相當之高,細細欣賞、品味,頓感妙處無窮。而這些精美的插圖往往在平時的教學中被我們忽視,老師沒有在意這些圖,備課時不會去備這些插圖,授課中也往往只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很少去用這些插圖,尤其是多媒體課件的普及,看插圖好像已經落伍,變得有點“土”了;學生們也沒有感受到這些圖的用處,這些插圖默默地躺在書上變成了“雞肋”,甚至成了一些孩子亂涂亂畫的素材,我翻了翻孩子的語文書,在圖中亂畫的現象比較普遍。問他們為什么亂畫,孩子們說好玩。這么多,這么好的插圖,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豈不可惜?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能用好這些插圖,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這些插圖的內在的價值,我想亂涂亂畫的現象也會少很多,比老師單純地批評、說教肯定效果要好。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用好這些精美的插圖,就能使語文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文本的分析理解上,從而使圖文結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語文學習的途徑就會大大地拓寬,我想,這也是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之一。而且我們小學語文面對的是兒童,兒童的年齡特點,思維方式,情感體驗方式,注定他們對圖畫這種形式有著特殊的愛好,在插圖上涂鴉,實際也是從反面證明了這點,課文插圖能成為引領他們愛上語文,學好語文的幫手。
一、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怎樣觀察插圖,讓學生成為“內行”,教師應指導其觀察方法。只有會看,才能品味出妙處,學生才能對這些插圖產生興趣,興趣畢竟是最好的老師。記得曾經聽梅子涵教授講童話,有很多繪本故事,如《爺爺一定有辦法》、《逃家小兔》等看似簡單的圖畫,經過梅子涵教授的講解點撥,我們才懂得這些繪本的深層含義,對這些看似簡單的繪本又產生了強烈的想再看一看,研究研究的欲望。因為,我們看懂了。所以,教師有義務指導孩子學會看圖的一些方法。
首先,景物的插圖,應學會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等等這樣按順序觀察。如《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中的黃山是本課的第三幅圖,結合課文“黃山、廬山的云霧飄渺”來觀察這幅圖,圖上遠處的山峰像一把把利劍直刺長空,近處的山峰高大雄偉,山頂云霧繚繞,仿佛仙境一般。山上有的地方樹木蔥蘢,有的地方巖石陡峭。通過學生的觀察、描述,就把課文的內容擴展開了。此時教師借機激情:“同學們,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說過:‘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暢所欲言”環節,有的同學說:“黃山真美啊?我要去黃山看看。”還有的學生說:“這圖上畫的像仙境一樣,是真的嗎?”此時我適時點撥,真正的黃山要我們親身去游歷欣賞,我想你會有更多的發現。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熱愛之情自然而然的就孕育出來了,此時再來讀課文,通過語言文字的熏陶,這種感情不斷地加強深化,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就能把書讀“厚”了。
其次,有關人物的插圖,教師應教會學生先從整體環境入手,再觀察人物的衣著、動作、外貌,神情等細部特征,最后結合文本內容去揣摩體會人物的心理,把自己當成圖中人,這樣對于文本的解讀感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負荊請罪》一課:一幅具有中國古典意境的淡黃色插圖中,廉頗身著粗布衣服,赤裸上身,背著荊條,單膝下跪,正是這課的主要內容——“負荊請罪”,再仔細觀察廉頗的雙眼,那種充滿著悔恨、自責的神態自然能使學生感受到他內心強烈的自責與后悔;責備自己老眼昏花,看不出藺相如的一片苦心,后悔自己對藺相如百般刁難,后悔自己對藺相如處處謙讓的良苦用心視而不見。而藺相如雙手相攙,面帶笑容,雙眼中充滿了欣喜和寬慰之情。后面的韓勃也是面帶驚訝,單手抬起,對這二人充滿敬意。在學習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欣賞這幅畫,其中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寬容大度、知錯就改、一心為國,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畫面啊!再如課文《最后的姿勢》,大地震來臨的一瞬間,譚千秋老師奮力趴在桌子上,表情鎮定,身后的水泥板和碎石紛紛砸下,桌下的孩子驚恐萬狀,細細看圖,譚老師舍生取義,舍己救人的光輝形象躍然紙上,再去學課文時,大家更能發自內心地去感悟這篇課文,理解譚老師的精神世界。而課文通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一位老師等三個典型對譚老師生前事跡的回憶,側面烘托譚千秋偉大品質的內容旁邊,是一幅譚千秋老師面帶微笑,和善可親的工筆畫像,看看圖,讀讀文,再看看圖,我們的感動油然而生,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多么偉大的老師!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啊!為了救學生們,以后他再也不能和他的親人一起說笑、共同玩耍了……但他的美好品質鐫刻在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最后的姿勢中,正如文中寫道:“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小小的插圖,給我們的心靈帶來的沖擊是多么大啊!這正是細節的觀察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其實,觀察插圖與寫作文是共通的,一定要注意細節,懂得了這個道理,孩子就向“內行”邁進了一步。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類別的插圖,我想:只要我們用心去看,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這實際上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體現。
二、利用插圖培養善于提問的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中,提問一般有根據課題提問的,有根據課文內容提問的,而根據課文插圖提問的好像不多,而在公開課、教研課中,幾乎沒有老師利用現成的插圖去激發學生提出問題。魯迅先生說過:“插圖不但有趣,且亦有益。”我想,倘若利用插圖的這種趣味性,去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對孩子提問習慣的養成大有益處。
比如:蘇教版第7冊《虎門銷煙》一課的第二幅插圖,林則徐帶領大家虎門銷煙,后面是軍容整肅的士兵,百姓扛著成箱的鴉片扔進銷煙池,林則徐表情嚴肅地看著銷煙現場。抓住這個情境,老師問:“同學們,看了這幅圖,你能提一個問題嗎?”短暫的沉默后,有同學說:“此時的林則徐在想什么呢?”還有的同學說:“后面的士兵和銷煙的百姓又會想什么呢?”此時,大家暢所欲言,從而引導學生了解林則徐禁煙的決心和勇氣,感受到他強烈的愛國情懷,這也正是本文的中心所在。《誠實和信任》的插圖中,一位男子站在明亮的街燈下,面帶笑容,手中拿著一張紙片。就此,學生能提好幾個問題:如“這個人為什么這么高興?”“他手中拿的紙片上面有什么內容呢?”“這幅圖片背后有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等等。
對于現在語文課本中的插圖,可以說,每一幅圖都能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而且都與文本聯系甚緊,有很多甚至就是課文的中心問題。比如《最后的姿勢》中,根據插圖,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張圖上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問題抓住了課文的中心,隨著問題的解決,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明了了。而且,圖片的這種直觀性、趣味性,使學生對提問題有很大的興趣,能比較廣泛地提高孩子提問的頻率,培養學生養成愛提問、善提問的好習慣。而且有插圖的輔助,還能提高學生所提問題的價值。適當避免一些漫無邊際,毫無意義的問題。
三、利用插圖品析詞句
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都是一些精挑細選的美文,只有細細感悟字詞句的內涵,才能真正學懂一篇課文。因此,合理利用課文插圖,使學生能加強對字詞句的理解、品味,那插圖的作用就進一步發揮出來了。如在學習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課時,課文第一自然段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其中有“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兩個詞,這兩個詞都是描寫綠色的。但側重點有所不同。正好,課本的94、95兩頁大幅的草原美景繪圖可以用到。我指導大家觀察插圖:同學們,放眼望去一片綠色,無邊無際,這就叫(一碧千里);綠色的草地顏色鮮艷,綠得好像顏料要流下來似的,這就是(翠色欲流)。通過一邊看圖,一邊感悟,一邊講,加上教師的板書,使大家懂得“一碧千里”重在寫綠的廣度,“翠色欲流”重在寫綠的程度深。同時,也知道了“欲”的意思是“將要”。學生邊看邊想邊說,多種感官相互作用,教學的效果就更好了,對培養學生的思維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再如《姥姥的剪紙》一課,充溢著祖孫間濃濃的親情。通過觀察插圖:頭發花白、滿臉皺紋的姥姥戴著老花鏡在專心地剪紙,一只小兔子的形象已出現在姥姥的手中,而“我”則把小手放在嘴邊,沉浸在姥姥精美的剪紙之中,背后的窗戶上貼滿了姥姥心靈手巧的剪紙作品。再回到文本中,體會“心靈手巧”、“嘖嘖贊嘆”等詞語以及“姥姥的剪紙為什么深入人心?”就不難了,因為通過看圖,大家已領略了姥姥高超的剪紙技藝,感受到她的慈祥和善。對于姥姥剪的老牛與小兔子的寓意也能很好地體會,感受祖孫間的深情厚誼,因為這幅圖充滿了濃濃的暖人情意,使我們深怕破壞了這一和諧美好的畫面。在這種氛圍中,我想,你讓小孩子去亂畫他也不會畫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四、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培養學生語文的技巧,而更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涵養學生的情操和情趣,培養學生的靈性與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為插圖配“畫外音”,是一種頗具趣味、能培養學生讀和寫等表達能力的教學活動。
如在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9課《錢學森》一課時,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錢學森克服重重困難,一心回國,幾經輾轉,終于踏上了回國的航船。此時,我一邊播放音樂《我的中國心》,一邊教孩子們在錢學森站在甲板上的插圖旁寫上此時他的心理獨白,有孩子寫道:“祖國啊,我終于回來了。我是多么想念您啊。我一定要為您的繁榮昌盛而努力。”我巡視了一圈,大家寫的都不錯,還有些同學為了不破壞插圖的美感,還把自己寫的文字用邊框框起來,顯得好看很多。再如教《小草和大樹》一課時,當勃朗特三姐妹取得成功時,我適時再次引導學生看圖,圖上,勃朗特三姐妹表情堅毅,她們的旁邊鮮花簇簇,這是她們獲得成功的象征,而面對鮮花和榮譽,她們在想什么呢?自己在插圖的空白處寫寫,然后大家交流。有的同學寫了:“騷塞,你不是看不起我們嗎?我們也在文學事業上取得了成功。”還有同學寫道:“誰說文學不是婦女的事業,只要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的。”通過朗讀交流,大家一致認為:她們通過自己艱辛的努力,取得了文學事業上的輝煌成就,“小草”也能變成“大樹”,對學生的心靈產生了震撼作用。這種寫和讀,有利于學生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長久訓練,能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
五、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人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是息息相關的。有健全人格、完善道德的人才有正確的審美情趣;反過來說,有正確健康的審美情趣,才能促進健全人格、完善道德的形成,因此,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作為語文教學資源之一的課文插圖,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插圖本身既有外在的色彩形象之美,又有內在之美。我們不僅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還要有能夠感動的心靈。正如儒貝爾所言:“美,這是用心靈的眼睛才能看到的東西。”課文插圖之美大致有以下幾類:
1.風景名勝之美。如“三亞落日”的瑰麗磅礴,“九寨溝”的靈山秀水,“煙臺的海”的四季美景,“黃山奇松”的蒼勁挺拔……通過這一幅幅插圖,我們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結合課文的學習,更能激發孩子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決心。再如:“秦兵馬俑”的宏大氣勢,讓我們仿佛回到那金戈鐵馬的年代,為我們祖先的勤勞智慧而贊嘆。“埃及的金字塔”又給我們帶來另一種神秘的氣息,激發我們去探索發現,尋找人類未知的奇跡。此類插圖,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例舉。
2.歷史人文之美。如古典詩詞《如夢令》的插圖體現出來的濃濃的人文氣息,我們仿佛正站在詞人李清照的面前,感受她獨特的精神世界;《黃鶴樓送別》插圖中,“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此情此景,我們怎能不感受到他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不為他們的忘年之交所感動?
3.民風民俗之美。如《清平樂·村居》中,一整頁紙的畫面:遠處鋤豆的大兒子揮汗如雨,中間正織雞籠的二兒子聚精會神,旁邊臥剝蓮蓬的小兒子憨態可掬,一對相親相愛的老夫妻談興正濃,加上農村特有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中國古代鄉村生活的畫面,每次看到這幅圖,都能讓我們心境平和,感到田園生活的美好。《姥姥的剪紙》、《安塞腰鼓》都是反映中華民族的不同地域所呈現出來的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讓我們感受到中國的幅員遼闊,文化多姿。
4.光輝人性之美。這類插圖,數量就更多了。眼睛上纏著的繃帶已被鮮血染紅,但仍和醫生談笑自如的軍神劉伯承;《掌聲》一課中真誠鼓勵腿有殘疾的學生小英,使她樹立起生活自信心的可愛的同學們;為人類盜取天火,甘愿忍受鷲鷹啄食自己肝臟的普羅米修斯;“在大海中永生”的鄧小平爺爺……這一個個光輝的人物形象所表現出來的人類的種種美好品質,光輝人性,就像寒冬的暖陽,溫暖著我們;黑夜中的明燈,照亮著我們;沙漠中的清泉,滋潤著我們,讓我們感到人生的美好,世界的美麗。
“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亞里士多德說。通過這些美的欣賞,感悟,對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不斷強化其“善”的本性,形成完善的人格,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通過對這些課文插圖的觀賞、品析,結合文本的學習,把文字的理解品味和插圖的欣賞品鑒結合起來,語文教學會更有趣味性,更符合兒童教育的特點,體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試想,若干年后,我們教的孩子長大了,曾經學過的一篇篇課文可能具體文字淡忘了,而一幅幅課文插圖,必將永遠留在他們記憶的深處,聯想到一些人、一些事,帶給他們的將是懷念和感動,而這將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發現,就一定能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教學價值,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有效,更具有美感。
(言惠林,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