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淼
摘要隨著有效教學問題的突顯,反思性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有利于教學環境的優化、有利于教師價值觀的樹立、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有利于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在此基礎上教師必須加強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過程各方面的反思。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價值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反思性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后在歐美國家大興其道,并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隨著有效教學問題的突顯,反思性教學在我國的教學界也引起了更多的關注,而在各學科教學中,反思性教學的價值日益得到突顯,就高中語文教學而言,反思性教學不只有必要性,更有其特殊性。
1 反思性教學內涵
反思性教學自有人提出以后,研究人員對其內涵進行了大量的思考與總結,而得以普遍認可的關于反思性教學的定義,乃是由學者熊川武教授作出的,①他認為,反思性教學即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地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how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②
該概念體系強調了幾個重點:首先即是反思性教學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其次,是關于反思性教學的目的,在于探究與解決自身、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方面的問題,終極目標在于對問題的解決,但強調了個體解決問題的特殊性,強調在個體反思、探索的基礎上解決特殊性問題;再者,反思性教學關注兩大類問題,不再將教師的教與學分割開來,教師既是教的主體,亦成為學的主體,最后,反思性教學的終極價值追求乃是教師層次的終極提升,不是成為一個教書匠,而是要成就學者型教師,而學者型教師不是簡單的教學就可以安逸的,必須不斷反思教學活動,提升教學實踐的優質性。該定義從整體上強化了反思性教學,將反思性教學的內涵與實際操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 反思性教學的價值
2.1 反思性教學有助于建構良好的文化環境
教師的教學處于文化環境之中,文化氛圍不僅是影響反思性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亦是教師不斷建構更佳的文化氛圍的重要途徑。傳統文化氛圍下,教師的教學以僵化的傳統模式延承,教師個人對自己的行為疏于批判,而反思性教學有助于教師不斷將自己的想法、思想加以反思,不斷改進自己的行為,并有意識地吸收優質文化的影響,不斷與其他教師對話、討論,將個體性教學活動轉變為教學共同體,營造出寬松、信任、理解的教師文化環境,并進一步促進教師反思氛圍的形成,令整個教學環境處于和諧發展的環境中。③
2.2 反思性教學有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反思主要是一種思維形式,價值觀念的層次直接決定了反思性教學的成效,實質上,無論是在何種價值觀念的指導下,教師都不同層次地開展著反思性教學活動。傳統教學環境下,教師更多地關注教學的效率,如何在更快的時間內讓學生提高最多的分數,而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特點,教學活動對于學習發展性的關注與反思較少,在新的教學理念之下,特別是高中階段,以高考作為教學的指導,反思性教學可有助于教師對其應試教學的指導思想加以反思,建構更合理的價值觀,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更將教學活動作為學生成長的基石,通過不斷的反思,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支撐,以人文關懷為基準,促進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將學習與未來發展、與自身旨趣相結合。
2.3 反思性教學有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展現
長期以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思考主要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將教材內容在課堂上展現,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識記更多的知識點,思考如何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學生被當成是教學活動的被動體,工具性明顯體現。但實質上,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會起到更大的作用,在反思性教學中,對學生因素給予更多的關注、思考與準備,是其最突出的特點,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學生學習的動機等,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事件,教師不斷地加以反思,有助于改進課堂教學,將學生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突顯出來。反思學生的年齡,反思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靈活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教學發展的關鍵因素。
2.4 反思性教學有助于建構更為合理的評價體系
反思性教學的提出與實施,使得教師不再將自己作為教學活動的唯一評價指標,不再將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評價體系,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且不斷反思評價體系的合理性、科學性,是否存在主觀的偏差,是否真的是以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成長,而非僅僅是為了教學的方便,為了管理的簡單,反思性教學極有力地促進建立更人性化、更合理、更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學整體過程的一體性。
3 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常規狀態下,教學活動集中于教學實施的過程之中,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學實施前的準備階段,教學實施過程的開展階段,以及教學實施后的總結階段,傳統意義上,人們對將教學反思定位于教學實施活動之后,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未完成的任務加以簡單思考,但完整的、科學的反思性教學將整個教學活動囊括其中,無論是教學活動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都離不開有效反思的開展,盡管反思性教學融合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但反思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④
3.1 反思教學目標
對于中學教師而言,教學目標經常被分解為兩層:文本上的教學目標與實踐中的教學目標,對于中學語文教師而言,每次備課都必須寫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且幾乎無一差別地以新課程標準提到的三維目標來表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并未將三維目標真正地加以理解與貫徹,教學反思則有助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真正領會與執行:在表述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反思自己教案的編寫是否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了學生學習方法的習成;是否關注到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否真正體現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堂融合。
3.2 反思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涉及面極廣,很多教師經常報怨時間不夠,無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無法讓學生適應考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一言堂的方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特別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勸解學生為適應高考改卷的速度與評價可能性,學習寫作套路,不要標新立異,以免考試分數受影響。而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的個性特征完全被拋離出教學方法之中。反思性教學則令教師思考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否真的是對學生負責,是否真的是最佳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個性差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修改特長,在興趣基礎上融入語文的學習中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反之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業成效,且能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服務。
3.3 反思課堂結構
每一堂課都有自身的課堂結構,好的課堂結構則是環環相扣、緊密相聯、主次分明。但作為語文課堂而言,較之數學等學科,課堂結構的變化性、多元性更為突出,且語文課堂教學與數學等學科教學有內在的區別,教師不一定完全按照書本的章節的順序來開展,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情狀來具體安排。但就課堂結構本身而言,教師對課堂結構必須進行反思,當前很多學生對語文課堂持排斥態度,最大的原因即是課堂結構的過于單一,以套路來展現語文教學的知識性,而非藝術性,因此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對課堂結構加以思考,如何通過更適合的課堂結構組織相似的教學內容,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共同在語文課堂中愉悅感受的同時獲得最大的收獲。
3.4 反思教學過程
傳統意識形態下,語文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反思都是在教學實踐活動結束后展開的,但此階段教師主要不是從自身的角度反思教學過程,而是評價的角度來思考,哪個學生今天沒有認真聽,打亂課堂,哪個部分學生說話過多,浪費了教學時間等等。在反思性教學中,反思教學過程更重要的是反思“智慧火花”的綻放,反思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因此,反思教學過程不只是在教學實踐活動結束后展開,而是從教學實踐活動的準備、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乃至到教學實踐活動結束都應一以貫之的。
注釋
①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②王俊英,張志泉.反思性教學的內涵及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0(1).
③池文英.對有效實施反思性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1(6).
④蔡慧琴,饒玲,葉存洪.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