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蘇陽
摘要文章以40名小學生為研究被試,采用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對不同運動強度與性別對小學生體重控制的效應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運動強度對于小學生體重控制來說,沒有主效應(P = .127),男女性別之間也沒有主效應(P = .176),但處理變量與性別之間卻存在顯著的交互效應(P = .004),即處在高強度的一組中,女生體重較小的比男生多,而在低強度的一組中,男生體重較小的比女生多。筆者認為:對于小學生的體重控制而言,男生適合低強度的訓練負荷,而女生適合高強度的訓練負荷。
關鍵詞運動強度性別小學生體重控制
中圖分類號:G623.8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但同時也帶來了其負面的效應,即各類肥胖癥人群的增多。在小學生這樣的一個特殊群體中,體重超重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關注的焦點,是以體育運動因素對于小學生的體重控制的效應為甚。
在普遍重視學生體質健康的社會背景下,本研究試圖以實驗的方法,探討不同的運動強度與性別對小學生體重控制的效應,以期為進一步探討體育教學中如何有效促進小學生的體重控制提供理論與實證的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與時間
福州市某小學在校學生共40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0人。
研究時間:2009年9月-2010年1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有關運動處方和體育科研實驗設計的書籍,了解有關實驗設計以及運動方式與小學生體重控制關系的知識,以及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為本研究的選題和研究提供理論的支持和方法的來源。
1.2.2 實驗法
(1)實驗設計:多因素實驗設計。多因素實驗設計是指在同一實驗研究中控制、操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變量的實驗設計。①在真實的生活中,影響事物的變量往往是繁多并相互影響的,因此,在實驗中設置多個自變量,將會使得研究結果更可能接近真實情況。多因素設計除了能探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外,還能解釋自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根據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采用2?因素實驗設計(前一個2代表自變量的個數,后一個2代表各個自變量的水平數)。
根據本研究的特點,本研究的兩個自變量分別為處理變量(訓練強度)和性別,其中訓練強度的兩個層級為高強度和低強度,性別的兩個層級分別為男生和女生。因變量為學生體重減少的量。具體設計下圖1所示:
(2)實驗過程:將40位學生平均分為2個組,使得每個組的20名學生中有男生10名和女生10名,并將分成的這兩個組分別命名為1組和2組,1組采用高強度的訓練負荷進行實驗干預,2組采用低強度的訓練負荷進行實驗干預。1組和2組學生除了參加教師安排的特別訓練外,兩個組學生在平常的體育課學習中,由同一教師擔任體育教師,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時數、教學場地、教學設備等條件都相同,并都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進行了教學。 盡可能控制了1組和2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無關變量的影響。
實驗前后分別對兩個2個組學生的體重進行了測量。并對兩組學生前后測的體重變化進行方差分析。
(3)實驗過程中的運動強度、運動頻度和運動持續時間控制:運動強度、運動頻度和運動持續時間是運動處方的最主要內容,三者對于體重控制的效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本實驗主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控制。
運動強度:1組即高強度組的運動強度為:70~80%HRmax相當于60~70%VO2max,或心率掌握在140~150次/分。2組即低強度組的運動強度為:60~70%HRmax相當于50~60%VO2max,或心率掌握在120~130次/分。
運動頻度:關于必要的運動頻度,現代運動處方理論認為:由于運動效應和蓄積作用,每兩次運動之間的間隔不宜超過三天,因此,每周鍛煉3~4次是最適宜的頻度。②為了達到運動效應的蓄積,除了對實驗被試在每周至少三次的體育課中進行必要和針對性的運動干預外,每周還增加一次體育鍛煉課,并在課中對被試進行集中的運動訓練。這樣,保證了被試有每周至少4次的運動頻度。
運動持續時間:每次運動的持續時間為35分鐘。
(4)實驗被試的選取:采用體重指數(BMI)為選取指標,以BMI指數在24以上為標準,③從同一年段學生中選取。體重指數(BMI)是一種國際上流行的標準體重測定法,它不受身材和性別的影響,可以衡量人體肥胖的標準。
體重指數(BMI)的計算公式:體重指數 = 實際體重(公斤)魃碭擼米?。
1.2.3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的全部數據分析由研究者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統計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運動強度和性別對小學生體重控制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檢驗
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干預后,實驗學生體重減少的情況如表1。
從表2可以看出,對于小學生的體重控制而言,處理變量即訓練強度的兩個層級之間沒有主效應(P = .127),男女性別之間也沒有主效應(P = .176),但處理變量與性別之間卻存在顯著的交互效應(P = .004)。這個結果表明,對于小學生的體重控制而言,學生是處在高強度的一組還是處在低強度的一組,或者是男生還是女生,都不重要,但是,同時處在兩個條件下就很重要,因為處理變量對男生和女生的體重控制有著不同的影響。
圖2顯示了在處理變量的不同層級即不同運動強度下,男生和女生體重控制的均值。從圖2可以看出,在高強度和低強度兩組對于小學生體重控制的效應中,均值差異不明顯,在男生和女生組的比較中,均值差異同樣不明顯。但在高強度的一組中,女生體重減少得比男生多,而在低強度的一組中,男生體重減少得比女生多。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對于小學生的體重控制而言,訓練強度的不同層級之間沒有主效應,男女性別之間也沒有主效應,但不同的運動強度與性別之間卻存在顯著的交互效應,即在高強度的訓練組中,女生體重會減少得比男生多,而在低強度的訓練組中,男生的體重將減少得比女生多。
3.2 建議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采用運動手段控制學生的體重時,男生應采用低強度的訓練方式,女生應采用高強度的訓練方式。
注釋
①佟立純,李四化編著.體育心理實驗與測量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7.
②劉紀清,李國蘭著.實用運動處方[M].哈爾濱:哈爾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95.
③劉紀清,李國蘭著.實用運動處方[M].哈爾濱:哈爾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