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戰彬
0 引言
現在中國的設計教育的規模與30年前相比擴大了1000倍,截至2011年的統計數字,全國已有設計院校1555所,新生入學人數達481474人,7313個專業點,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未統計在內),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設計教育規模。然而現有的以造型為重的設計教育體系及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卻不能適應我國產業興國戰略具體到設計行業發展變革的需要,生產企業及專業設計公司已不能滿足產品開發僅停留在技術改良,造型、色彩、形式等視觸覺上的改變。參與競爭需要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專業的縱深研究必須結合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實際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培養思路,才能造就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現有設計教育模式中實踐環節設置的是否合理和有效,便是我們反思的重點;同時,還要結合各院校自身的條件探尋出適宜的切入方式,不能生搬硬套,懈怠教育責任。
1 設計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
“工作室制”是包豪斯學院,在其“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體系指引下建立的至今都影響深遠的設計教育模式。在歐洲的設計藝術院校,“工作室制”教學中非常注重與現實的實踐項目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由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學生技術方面的教學,學生有相對獨立的工作室。歐洲這種傳統的技藝傳承式的設計教育模式,與我國的傳統手工業的發展模式相仿,故此,我們接受起來并不陌生。然而其作為規范、科學的設計教育范式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推廣,卻是在二十世紀末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實施后,進而在其他設計院校傳播開來。但由于地處環境及硬件條件的限制,還有院校專業層次及教學觀念、培養目標的參差不齊等種種原因,“工作室制”在各院校中推行的方式及效果也就相去甚遠了。當然,在諸多設計院校以“工作室制”為基礎開展的教學改革實踐活動中,也為我們研究該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案例。中原工學院是一所普通二本綜合教育院校,從設計教育培養目標來講,既不具備像專業美術院校那樣培養設計家的實力,又不能像高職高專學校那樣僅盯就業的技能型導向培養。我院從2005年在實驗室管理機制上,逐步開設了配合“導師制”的專業“工作室”。經過多年的實踐演進,基本探尋出了適合我院特點的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2 補償式設計教育理論概述
補償式教育與其他傳統教育體制中設定的教學目標相同,在教學方式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也不拘泥于課堂教學,多以互動的方式輔以實踐命題討論、制作等具有挑戰性的環節設計,達到多學科交叉互補學習優勢,使教學手段更豐富,學習效果更全面有效。教學過程具有因材施教、短時有效、學生樂于接受的特點。
補償式設計教育措施的實施應做好幾個條件的準備:明確教學目的,熟悉了解受眾學生的自身優點與不足,制定適宜的補償計劃(教學策略運用、知識結構組合安排、合理的計劃進度、明確各推進節點目標),專業教師配置及教學場所安排。
3 導入工作室制的補償式設計教育模式實踐
中原工學院于1999年,在全面推行高考擴招大潮的初期便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作為普通本科二批多學科綜合院校,在教學資源不足,特別是實驗室及實驗設備不健全;專業師資以剛畢業的本科生為主的教學條件下,被動地沿襲較早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的教學模式,在摸索中開展起了設計教育。老實說這種情況在當時新開設計教育的院校中大量存在。
3.1 工業設計專業教育目標確定
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區別于其他高職高專培養專業技術應用人才的模式,我們在強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時,還注重學生在設計調研、問題分析、趨勢分析、生產工藝流程、設計管理、市場營銷、視覺信息傳達、綠色設計、傳統文化保護等交叉學科知識及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3.2 工作室制的運作方式
由于受在校人數多及教室資源的局限,不能保證使所有學生都能納入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中來,當然這也有出于鼓勵先進,樹立榜樣,打造好學爭優的良好學風建設的措施考慮。
工業設計工作室學生人員的構架及管理模式,是多年級混搭,套用“傳、幫、帶”的工作方式,在工作室導師的督導下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模擬設計企業的工作形式,營造既有淘汰壓力的競爭態勢,又有協作交流的實踐平臺。
進入工作室的同學,我們分六個時期區別管理:
(1)選拔期。主要在第二學期暑假前進行。主要對象是結束了一年完整專業基礎訓練后的工業設計一年級學生,主要考查手繪基礎、設計認識及溝通表達方面的能力。
(2)培養期。選拔進入后至三年級開學前。這一時期強化手繪表達設計創意過程,以商業渲染效果為目標,要求熟練掌握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Rhino、Pro E、V-Ray或Hypershot等相關軟件;配合課上專業課程要求,有計劃參與相關競賽活動,加強融入產品生產工藝可行性意識的設計創意活動。強調設計前的調研、分析,嚴格設計程序,培養嚴謹、善思、能辨的設計素養。
(3)淘汰期。基本伴隨培養期同步進行。主要是從制度管理角度出發,營造類似企業運行的淘汰制壓力,使學生中建立起爭學創優的競爭態勢。學習不積極,溝通能力差,思想拋錨,學習成效差,不利于團隊協作進步的同學會被淘汰掉,這也是為將來進入企業做思想上的準備。
(4)穩定期。經過前期專業培訓,工作室內三年級的同學基本具備解決實際產品開發設計能力,有實力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及橫向項目活動中,以實際課題的研究實踐,強化和提高設計認識及表達能力。同時,項目的整體運作也給工作室內低年級的同學起到示范的作用,這是工作室運作的最佳時期,主力明確,后起有勁,室內又有成果產出。
(5)成長期。第六學期暑假有近兩個月的時間,要求工作室內三年級學業結束的同學攜自己的學習成果,到專業設計公司內進行真刀真槍的實踐活動,使其在真實工作環境中檢驗自己的設計實力,重點找不足,第七學期把實踐認識帶回學校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補償。
(6)回報期。這時大四的同學通過實踐工作,已獲取了較為廣泛的設計經驗,這些是在校老師也沒有親身體驗的素養,大四同學借第七學期還有一段在工作室的時間,可以較充分地與低年級同學分享體會,這也是對學校教育實踐認識不足的有益補償。
4 幾點體會
(1)在不打破原有教育體制框架的基礎上,敢于創新和勇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精神,總能找尋到有益補償現行教育制度不足的方式方法。
(2)以服務社會為導向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不會讓就業率成為壓力。
(3)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中受益的不僅是學生。正所謂“教學相長”,我們的專業教師在其中也得到了培養、鍛煉和提高。
(4)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且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是時代的大力召喚。
5 結語
以問題為導向導入工作室制的補償式設計教育模式,是以完全準就業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專業設計課程目標要求的實踐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無法滿足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有益補償。該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了現行企業對用人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與發展的教育教學環境。不但為學生就業縮短了過渡時間,同時也為他們灌輸了發展與競爭的意識,這是設計創新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汪曉萍.基于社會需求的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9(1).
[2]王樂瓊,晏群,楊維平.對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學術),2007(11).
[3]端文新.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11).
[4]何人可.走向綜合化的工業設計教育[J].裝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