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珊
隨著國家助學新政策體系的實施并不斷完善,目前我國高校的經濟資助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獎學金、勤工助學、綠色通道等幫困工作體系,發動政府、社會力量和廣大師生的參與,以貧困大學生作為具體工作對象,對其進行資助和幫扶。①但是目前許多高校主要是經濟資助,沒有把多元化資助體系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單純的經濟資助無法滿足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如何構建科學而完善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結合不同資助措施的不同優勢,充分發揮資助體系的助學和育人功能,是擺在政府、高校和教育者面前的現實問題,對于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校園,培養感恩自強的優秀學生意義重大。②
1 堅持資助育人的工作理念
江蘇大學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新資助政策,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及生源地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簡稱“獎、貸、助、補、減”)等多元化的獎勵和助學體系,實施了社會、學校、學院三個層次的資助網絡,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以“育人”為核心目標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學校根據各種資助措施的不同特點和優勢,針對學生個體,進行優化配置,將助困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使資助工作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經濟困難,更有利于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務實作風的高素質人才。
2 建立貧困生認定的工作機制
貧困生的認定工作是開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針對目前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作者結合本校工作實際總結出以下幾項對策加強貧困生認定管理,系統規范建立動態認定標準機制,確保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
2.1 創新貧困生民主評議模式
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堅持學院和班級兩級評議,學校認定,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各學院成立由分管學生工作的院黨委(總支)副書記任組長,輔導員擔任成員的認定工作組,負責做好學院貧困生資格認定組織和審核工作。各學院以年級(或專業)為單位,成立以學生輔導員任組長,學生代表(班級民主推薦,人數一般不少于班級總人數的10%)擔任成員的認定評議小組,負責評定本班貧困生評定工作,在貧困生評定過程中,輔導員應對認定全程跟蹤指導和有效監督。
2.2 建立貧困生評價激勵機制
通過成立認定評議小組后,輔導員、學生認定評議小組成員通過多渠道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明確貧困生認定標準機制,減少資助盲區。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建立貧困生考核與激勵機制,充分考慮到貧困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學習情況、主動申請貸款和繳納學費情況、在校消費情況以及勤工助學情況,并針對不同模塊給予相應的分數設置,進行量化。班級評議小組按模塊對貧困生進行綜合打分并取平均值,并在同一班級內進行綜合評審積分排名,對貧困生進行分級管理。實踐證明,貧困生考核與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了學生勤奮刻苦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 構建貧困生動態認定標準機制
通過班級評議小組對貧困生進行打分后,建立包括貧困生的認定審批表和貧困生考核管理表等相關信息在內的數據庫,并對貧困生實施動態管理。動態管理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在每學年初集中進行一次貧困生評定工作,并且在全學年根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和學生在校期間進行適度調整。二是對每位貧困生的受助情況進行實時的統計和監控,保證公平、公正、合理分配獎助學金,使各項資助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3 充分發揮多元化的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
高校對學生的獎勵資助不僅僅局限于資金的鼓勵和扶持,而且應堅持以獎助學金為依托,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素質的提升。③我校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把資助工作與思想教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深入細致地把誠信教育、自強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合到貧困生資助工作中,資助和育人相得益彰,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3.1 充分發揮獎學金的激勵和獎優功能
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是高校中級別最高、幅度最大的獎學金,我校確保國家獎學金和勵志獎學金評定的科學合理,充分發揮其在獎優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示范作用,以優秀學生的先進事跡影響和教育廣大學生,使獎學金體系的激勵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學校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校內獎學金評比表彰為契機,樹立先進典型,通過召開隆重的表彰大會、優秀學生事跡報告會,以展板、校園廣播、網絡微博等形式宣傳獲獎學生的先進事跡,引導學生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念、學會感恩,從而在全體學生中間形成了爭取先進、奮發進取的良好風尚。
3.2 充分發揮助學貸款的助學功能和勵志作用
國家和生源地助學貸款政策進一步完善了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成為資助貧困生的重要渠道。我校在保證助學貸款的申請、簽約以及放款工作規范化的同時,不斷深化學生對助學貸款的認識。一是充分利用校報、校園網、廣播臺、BBS論壇、校內學生網絡互動平臺等校園媒體的作用,積極宣傳助學貸款政策和誠信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二是在助學貸款發放之際,為引導廣大貸款學生合理使用貸款,對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和理財教育。三是推行“以獎還貸”措施,促進助學貸款良性循環。實踐證明,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教育活動,一方面在我校全體學生中形成了濃厚的誠信感恩氛圍,激勵了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其自強不息,勤奮學習。另一方面為我校助貸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3.3 充分發揮勤工助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我校積極開展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牢固樹立助困育人的理念,不斷探索創新,構建了以體力、智力輸出為主、以勤工助學創業為輔的勤工助學崗位體系。積極推進學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使勤工助學與學生成長成才相結合。同時我校大力推行貧困生自主創業孵化活動,讓愿意創業的貧困生通過團隊協作, 直接參與創業項目運作并獲得一定報酬, 并為其他貧困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學崗位。實踐證實,創業助學活動既讓學生通過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又促進了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收到了拓展勤工助學崗位與培養學生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雙重效果。
3.4 充分發揮社會資助基金的激勵育人作用
社會資助渠道是助學體系的有益輔助,解決了貧困生創新成才、發展的難題。近年來,我校廣開社會捐資助學渠道,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主動爭取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杰出校友和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士到學校設立獎助學金。目前,我校設有中國聯通獎助學金、錫柴獎助學金、嘉新獎學金、常發光彩獎助學金、中國肯德基曙光基金等27個社會獎助學金,把人才培養、就業服務于助困工作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在對品學兼優方面突出的困難學生的激勵育人作用。企業與高校優秀的貧困生簽訂獎勵資助和就業意向協議書,開拓社會勤工助學崗位,讓受資助的學生到公司參加能發揮自身特長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證明,社會資助模式,在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的同時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念、學會感恩,以實際行動回報國家、社會及學校對他們的關愛。
3.5 發揮臨時困難補助的保障作用
臨時困難補助是學校對突發情況的一種救濟方式,確保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突發性困難能得到及時的救助。如:對身患重病的同學組織捐款,并給予一定數額的補助,幫助他們安心治病;每到學期末都會給予部分困難學生路費補貼,學生遇到生活困難給予生活補助。這些補助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的關心,對于拉近學校與學生的距離,促進學生發奮圖強具有很好的作用。
以上是筆者以自己工作的經歷和所在單位采取的資助方式為例來探討資助方式的多元化,充分發揮各種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綜上所述,高校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新形勢下高校應繼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工作原則,不斷完善和發展貧困生資助體系,采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困難學生,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成才與發展。
注釋
①仲偉偉,路遙.工科大學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人文關懷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328-329.
②李東陽.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構建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07:1-7.
③劉震.構建多元化的大學生資助體系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J].職教與成教, 2011(6):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