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樂慶
〔關鍵詞〕 班級管理;班主任;心得;情感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5.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6—0027—01
喜歡列車緩緩啟動的樣子,車輪從鐵軌上輕輕滑動,直到消失在蒼茫的天地之中。一年年奔波在班主任的工作崗位上,也如臨時停靠在站臺上的一列時刻準備著前行的火車,等待著新油料的注入,期待著出發的那一刻。
筆者的學生中有一個個頭不高、穿著時尚,卻調皮的男生小羅。他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都不好,日常行為中也表現出強烈的抵觸、偏執。他聽慣了家長的批評、老師的訓斥,習慣了寫檢查。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誨沒有生效,反而助長了他的“威風”。一次偶然一篇文章觸動了我:好的班主任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問題學生”的思想斗爭或情緒波動,然后給予感動。這種經歷往往會在他們心靈上留下深深的印記,成為過錯行為的轉折點,成為教育的契機,甚至成為人生的起點。
于是筆者開始了解他,得知他的姐姐也曾是筆者的學生,抓住了這個情感切入點,筆者打算借力攻破這塊“頑石”。之后,筆者層層推進,步步為營,擊破他心靈的一道道防線。小羅在課堂中開始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了,作業也能按時完成。加之他在體育方面表現突出,在校田徑運動會上為班級贏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立下了汗馬功勞,筆者在班上表揚了他,幫助他重新樹立良好的形象。小羅也終于成了筆者的一名“得力干將”,在學習態度的轉變及對集體榮譽的關心中,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重大的問題上敢說敢做,逐漸扭轉了自己在同學心中的形象。
對于這類學生的教育不僅要善于抓住情感教育這一重要環節,適時地“冷處理”也很有效。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的特殊階段,他們犯錯誤后往往情緒較為激動,這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冷處理”,先讓他們平復心境。
記得一次新學期初的語文課,當筆者剛剛導入新課,轉身進行板書時,同學們在身后哄堂大笑,弄得筆者莫名其妙。當筆者緩緩轉過身,注視著所有學生時,笑聲又戛然而止,這才發現是有人在“搗蛋”。此時,筆者并未對這位同學加以呵斥,而是繼續講課,只是不時地向他投去譴責的目光。就這樣,那個“搗蛋鬼”在不安中度過了漫長的四十分鐘,他的神情告訴筆者他已經感到后悔和慚愧了。下課時筆者特意注視了他一眼,走出教室后,他尾隨而來,向筆者承認了錯誤。
班主任工作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教育學生時單純的禁、堵、防往往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班級管理必須有情有理,還要依靠法。所以,在每個新班級成立之日起,筆者就要向學生們宣講學校的規章制度、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具體化、人文化,作為班級管理的依據和目標。在實施的過程中,筆者遵循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原則,對班上出現的好風尚大力表揚、宣傳,使其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對班級內出現的不良傾向,則予以及早的制止,讓學生形成“好事爭取做,紀律不可違”的意識。
一次筆者剛接手一個班,就遇見一位同學遲到了。與新同學的第一次碰面就以批評指責開場顯然不合適,不聞不問,以后的工作又不好開展。筆者了解到她在舞蹈方面有一技之長,于是讓她以“才藝表演”的形式接受“懲罰”。學生們覺得新奇、開心,她卻低下了頭。對這件事的處理,讓筆者明白:法必有,但不能死;法必依,但不能無情,處罰違規的學生也可以用掌聲和笑聲完成。
編輯:馬中華